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艺术教育对军校学员创新思维培养的价值解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卜令峰

  摘要:艺术与科学一样是人发现、创造并扩大认知视野的重要途径。藝术创新与科学创新具有同一性。艺术教育对军校学员觉察力有培养作用,对想象力有提升作用,对形象思维有训练作用。军事院校把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有机融合,有助于军校学员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启迪,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艺术教育;军校学员;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E2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8-0068-03
  信息化战争时代国家军事实力的竞争离不开人才的竞争,军校育人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当前军校学员在艺术思维中的灵感意识、想象力、觉察力等方面的认知较为薄弱,使大量学员对艺术的理解力不足。艺术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人的审美水平,而且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艺术与科学一样是人在理解事物的过程中,发现、创造并扩大认知视野的重要途径。军事院校把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有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助于军校学员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启迪,从而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艺术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异同
  (一)艺术“灵韵”的非复制性
  优秀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艺术性源于其独一无二的主题思想与作品形式中包含的“灵韵”。艺术历来提倡推陈出新,并将原创性视为艺术的核心与灵魂,原因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灵韵”会在复制和模仿中消解。从人类历史可以窥见绘画艺术的发展体现出继承而又创新的特质,从古典主义到印象派,从现代到后现代,艺术一直延续着创新的路径前进。如齐白石主张: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艺术拒绝模仿提倡创新,而非复制和近似前人。
  (二)艺术思维的复杂性
  钱学森认为一个真正具有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的人共同构建了主体创新的思维过程。抽象思维的抽象性源于非可视化的逻辑思维形式,包含从概念到归纳再到演绎和验证的过程。相对于抽象思维的抽象性,形象思维则擅于使用可视化形象,通过视觉的表象到思维运动的联想与发散,并调动主体知识的集聚来协力揭示对象世界的本质。灵感通常情况下似乎为难以捉摸的非物质之物,然而灵感的获取有其自身规律,离不开抽象思维与感性思维中在前期的专注与投入,其中也充满思辨与更高层次的理性,然后在某一刹那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联,打通受阻的思维路径,于是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创意灵感。创新思维包含抽象思维的逻辑理性与感性思维的情感特征的综合,并且离不开在抽象与理性的多重运动后带来的灵光闪现及灵感瞬间产生的顿悟。艺术家在执行艺术思维的过程中,借助主体生活体验过程的感性认知,如觉察、记忆、联想,再至解构、重组等思维要素,最终导向原创作品的显现。
  (三)艺术创新与科学创新的同一性
  艺术与科学离不开以人类的创造力为基础,如电影、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善与用创新的手法唤起人的情感。凡高在其代表作《向日葵》中使用大量金黄色,画面明亮耀眼,旋转扭曲的笔触使人联想到作品背后的生命张力。高纯度的色彩和用笔手法是对此前其他画家绘画理念的颠覆,也因此导致凡高的作品在生前不被人所接受。后来的人们在关照凡高的作品时,从画面的色彩和笔触可以感受到画家对生活的解读,仍然会因画面启发而产生共鸣。而产生共鸣的基础,离不开画家对绘画语言的创新所带来的陌生化。
  科学研究是对宇宙自然规律进行的本质抽离,与艺术创作的相同之处在于均是创造力美学的体现,人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和对科学的阐释离不开理性思维的介入,其后的心流与人的情感因素关系密切。两者对规律的追求都根植于自然,而人类对自然的研究思考从未止步。艺术也通过独特的思维与创作成果探索宇宙人生,两者都属于人类活动的高级阶段。也恰恰是因为对美好、本真和创新的追求,使得艺术和科学如同硬币的两面相融共生。
  二、艺术教育对军校学员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解析
  (一)艺术教育对学员觉察力的培养作用
  无论是科学成果的获取抑或艺术作品的创新,科学家与设计师离不开对事物敏锐的觉察能力。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造型是受到中国传统卷轴的启发设计,而其表面装饰的祥云来源于我国传统图案艺术,并且作为奥运会的辅助图形被广泛应用;我国著名的工匠鲁班也是因为自己的手指被齿状植物叶子划破而发明了锯子;莱特兄弟受飞鸟的启发设计了飞机等,这些设计与创新无不源于人的觉察力。通常而言艺术工作者的感受力相对常人较为敏锐,我们常说某人具有强烈的“艺术家气质”,一般意指此人对其生活现实环境中的细微变化较易产生显性的情绪共振,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世界保持连接。如在军事伪装中,基于光学的理论基础和对色彩的敏锐觉察,将指挥中心伪装成田野里的蔬菜大棚和围墙,是色彩艺术在军事创新中最直接的体现之一。如果只有光学知识而缺乏对色彩的敏锐觉察,则很难在伪装中产生巧妙的创意设计。因此从艺术作品与艺术创作中学习感知能力,可使人对生活中的日常保持好奇与探索之心,养成对所看之物持有独特视角并从中获取不同感知的思维习惯。
  (二)艺术教育对学员想象力的提升作用
  因为身体的物理局限制约了人类生存的自由度,于是想象就成为突破制约获取精神自由的出口。想象可以加深思维的认知深度,拓宽人类视野与科学研究的边界。想象力也是艺术、设计、科学、文学等创造类活动的必备元素。科学研究离不开想象带来的启示,如人类因对遨游太空的想象,发明了宇宙飞船;因为对无距离交流的想象,科学家发明了虚拟现实等。想象同具体知识相比更具价值,其原因在于想象在深度与宽度上是无限的,可以突破知识的有限,继而推动知识边界的拓展。艺术、设计的创新因为想象的介入,使艺术家和设计师突破现实世界的局限,为思想插上腾飞的翅膀,使艺术作品具有差异化和陌生化,对处于惯性思维的人而言产生感染力。军校学员想象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来说是和想象力的储备素材不够丰富有关。通过引导学员分析艺术作品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的距离,体会美感的生成,并进而从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想象对创新的价值,促发“异想天开、想入非非”,继而推进学员想象的能动性,为创新赋能。   作战武器的改良、创新设计和新概念武器设计,离不开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融合,而想象和灵感在新概念武器的设计中处于先行地位。灵感是随着感性思维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的顿悟。如坦克的发明就是灵感闪现的结果。一战期间,贝斯特,斯文顿作为英国随军记者,在法国目睹了英国远征军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后突发灵感提出一个创造性的设计概念,将古代士兵身上的盔甲和当代重型移动运输装备结合,随后装甲战车应运而生,这一武器既可积极进攻,又可有效防御,使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有影响的武器设计之一,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军校学员是各类军事装备的使用者,使用过程中将对武器产生深刻的功能体验,包括装备操作中人机工程学的合理性,武器装备的造型与色彩对军人心理和生理的影响,如何对现有装备进行更加合理的改造,以及对新概念武器的设计创想等,有了这些使用武器的理性思维基础,再加上想象的作用力往往可以产生新型武器设计的灵感。
  (三)艺术教育对学员形象思维的训练作用
  爱因斯坦在叙述自己的思维规律时说:在我的思维机制里书面的或口头的文字似乎不起任何作用。作为思维元素的心理的东西是一些符号和有一定明晰程度的意象,它们可以由我“随意地”再现和组合,这种组合活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它在可以传达给别人、由文字或别的符号建立起来的任何逻辑结构之前进行,上述这些元素就我来说是视觉的,有时也有动觉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爱因斯坦在执行科学研究过程时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为了深化思维成果,再通过抽象思维解决研究问题。
  当前军校教育中因艺术学的缺失,使军校学员的形象思维常轻于逻辑思维。艺术作品中,无论是创作阶段抑或是鉴赏分析过程,离不开具体的可视的视觉形象作为创作和关照的载体,艺术教育的过程也离不开从具体可视化的形象着手并映照现实,对形象思维的运营也就自然贯彻艺术创作及艺术教育的整个系统过程。因此把艺术中有关形象思维的关照方法作为工具与手段运用于学员的艺术课程,使其了解形象思维在人类创新创造中的作用及原理,自觉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发生链接,拓宽学员的思维边界和思维深度,从而形成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归纳与演绎并重的创新思维。
  三、用艺术教育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途径
  军事院校的艺术教育,在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价值上,需要从认识到实践上有着清晰的认知。在理论上应重视艺术对学员创新思维的培养所带来的能动性,在实践中更应该运用先进的手段,寻求恰当的途径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
  (一)重视:用艺术教育增强军校学员创新的动力
  在科学与艺术领域取得著名成果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如李政道、吴冠中曾经大力推进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主张科学与艺术是硬币的两面,如同鸟儿的双翼相互作用得以推动身体飞行。近年来受到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艺术教育在军事院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地位仍然较为薄弱,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均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学员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从认识到实际操作中都存在不足。而在我国的教育传统里,艺术是副课的观念根深蒂固。军事院校的教学理念更是认为,艺术课程是军事学科的点缀。当前艺术课程的设置存在着学科不完善,课时量短缺等问题,无法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欧美国家的通识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是连接和催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西点军校在学员本科的课程设置中,将艺术史纳入人才培养的方案之中。所以长期以来对艺术课程边缘化的认知观念有待改变,重视其在人才教育中应有的价值,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力条件。
  (二)熏陶:用艺术教育营造军校育人的创新环境
  哲学中的内外因原理表明,外部因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构建具有浓郁艺术氛围的教育环境也是军事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质量高低将对军事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某一种文化的深入人心,需要营造这种文化的氛围,对于艺术教育而言环境和氛围的熏陶不仅必须而且至关重要。当前“强军文化”的打造离不开艺术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即熏陶的方式深入人心。举办各类艺术展演是军事院校营造艺术氛围的内部途径,如军事摄影、书法、绘画、美术设计等艺术展,是军校学员获取艺术灵感的最直接方式。当前国内外著名高校在营造校园艺术氛围上做了多种尝试,如在校園内设置艺术馆、博物馆,并举办各类展示活动。以中国科技大学现代艺术中心为例,从2002年至今举办专题展览近200场次,除展出校内师生作品也引入国内外艺术家作品。美国西点军校对艺术教育较为重视,如按照教学计划军官艺术节等军营文化活动,吸纳地方优秀艺术从业者为军人提供精彩的艺术展演,也鼓励对艺术有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其中,甚至对某些不了解艺术的军官也可以参加各种免费的艺术培训活动,从而营造情境化艺术体验的空间,为军校官兵提供系统化感受艺术的契机,其经验和启示具有推广价值。
  (三)借鉴:利用地方资源,拓展艺术育人的方法途径
  军民融合作为我国的国家战略,要求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人才教育等多个领域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各军校多具有其自身地域特色,当地的人文历史素材是进行艺术教育的宝贵资源。把当地的艺术馆、博物馆作为艺术课堂,可以弥补军校艺术课程教学场地不足的问题。通过利用地方艺术场馆资源实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可以为学员提供基于场景理论的艺术教育场所。博物馆的展陈环境、美术馆的策展系统等,为观众营造具有感染力的体验情境,能够让学员在专业的环境叙事中感受艺术及艺术背后的故事,并在耳濡目染中增提高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利用地方优秀艺术人才也是进行艺术育人的途径,地方高校在艺术教学与研究方面成果丰硕,通过邀请该领域知名艺术家定期举办讲座从而使军校艺术教育共享地方艺术资源。
  结语
  军队院校创新人才的养成需要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互动。科学教育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而艺术教育则有助于对军校学员形象思维的培养。军事院校艺术类课程的功能定位,是着眼于信息化战争时代需求利用艺术教育培养军人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学员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前军事院校的艺术教育多为欣赏式的课程,常处于专业与主流学科之外,处境较为尴尬。信息化时代军队对创新人才需求的程度日益加深,对艺术具有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等新的观念需要被正确认知,将其中有利于创新思维训练的内容导入课程体系,以提高学员的创新水平。
  作者简介:卜令峰(1979-),男,汉族,安徽宿州人,博士,安徽建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景观设计。
  (责任编辑:御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7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