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家审计促进地方教育服务供给公平的实践机制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育服务供给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部分,是地方制定教育服务供给政策的基本要求。针对目前地方教育服务供给的现状、教育审计工作的不足,提出完善教育审计衔接制度、提升教育审计部门监管职能、提升教育审计绩效等建议,以期为地方教育服务供给公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家审计;教育服务供给;社会公平
  缩小地方教育服务供给差距,实现供给相对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环节。区别于以往的研究,本文将重点放在国家审计政策对地方教育服务供给公平的促进作用上。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义务教育财政支出资金投入力度,但实现教育供给公平的成效不显著,政府部门迫切需要制定和健全国家审计相关政策,建立切实有效的审计制度,提升教育审计功能,服务于地方教育供给,致力于实现地方教育服务供给公平。伴随着我国教育供给政策的不断调整,保障地方教育服务供给公平的审计政策制度也随之发生转变,以保证国家审计与地方教育服务供给公平相适应。
  一、地方教育服务供给现状
  1.地区之间的不公平
  近些年来,国家对教育经费专项补贴逐年攀升,以满足基础教育供给服务的物质需求。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区财政收支也存在显著差异,加之各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地方财政的教育事业财政支出差距较大,致使地方适龄儿童所能享受的教育资源不平等。众所周知,师资力量是教育服务供给中的关键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地区吸引人才的重要拉力,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将导致地方教育人才供给的显著差异,进一步造成地方教育服务供给的不公平现象。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造成地方教育水平的落后,导致地方人才培养能力较低,加之人才的回乡情结,将进一步导致地方教育人才供给短缺,反复循环导致地方教育服务供给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2.城乡之间的不公平
  隨着城镇化战略的不断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的逐渐形成,乡村人口疏化、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等问题也随之突显。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之间发展政策差异较大,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教育基础设施分布存在着空间差异性。城乡二元体制、乡村交通设施相对落后、乡村人口疏化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了城乡居民的教育服务供给不公平的情况。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农村教育服务供给的经费投入,但未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农村发展的地区异质性,导致很多教育补助和发展政策流于形式,未能改善城乡教育供给不公平的现象。此外,地方政府对地方教育事业的支持多是局限于教育经费投入,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经费使用效率较低,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无法起到政府对教育服务供给的正向调节作用。
  3.居民之间的不公平
  居民因收入、职业、居住地以及消费观念的不同,也会导致教育服务供给的不公平,其中,最为典型的问题是学区房政策,通过学区的划分,适龄儿童可以就近就读名校或师资水平较高的学校,将教育资源与住房相联系,虽然为适龄儿童就近上学提供了便利,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育供给的不公平。另一方面,地方办学条件的差距以及择校观念与部分民办学校高收费问题,也是导致居民之间教育供给不公平现象的重要因素。居民收入水平高低、受教育程度以及居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消费支出中教育支出比例等因素也会造成居民之间教育供给不公平现象。
  二、教育服务供给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审计保障制度存在缺失
  教育供给公平的实现需要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等有关职能部门协同发力,同时需要审计部门动态监管。现有教育审计制度鲜有涉及审计部门参与有关教育供给政策的制定与出台,给教育服务供给工作留下了制度空隙,未能实时监督地方教育供给政策的实施过程,审计制度未能很好地与教育供给政策接轨。此外,国家审计部门多关注地方教育供给政策实施人员的职务违法行为,并未过多的关注和重视教育供给政策在地方的具体实施效果。教育审计工作的权责界限尚不够明确与清晰,造成教育审计工作效率不高,监督力度不够,教育审计工作效果不理想,甚至是教育审计工作人员无作为等现实问题。教育审计报告的编纂工作是国家审计的重要构成,然而,现行的审计报告制度并未对审计报告进行严格规范,影响教育审计监督功能的发挥,导致地方教育供给公平难以实现。
  2.教育审计内容局限于资金
  审计机关的强项是沿着资金查问题,用数据说话。国家审计部门对地方教育供给项目的审计工作,多集中在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教育基础设施投入经费、校舍建设投入经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经费等量化指标进行审计,而实际上教育审计工作的对象涉及多种指标,审计部门对于部分难以量化的指标、资金使用效率等要素关注力度不够,导致国家审计在教育供给公平方面的调控监督作用失灵。教育审计制度的审计对象单一,教育审计对象缺乏核心要素,加之教育审计人员对教育服务供给公平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国家审计工作效率不高,审计工作无法对教育供给人员与教育供给实施过程形成有效监管,无法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工作的监督功能,未能有效平衡各地区教育服务供给公平。
  3.教育审计协同制度不完善
  教育服务供给公平的实现往往需要各有关部门在内部各环节相互交流沟通、协同发力。然而在教育服务供给公平政策中,各地区教育供给工作运行机制各异,且鲜有提及国家审计部门的参与方式及审计工作的深度及范围,教育服务供给工作的实施与教育审计工作往往被割裂开,两者分别单独实施。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审计工作的主体参与度不高,审计监督效率低下,教育服务供给工作不能根据教育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报告及时做出有效、系统的调整,导致教育审计监督效果的滞后性。此外,当前并未建立有关教育审计协同平台,教育服务供给的协同监督形式尚未形成,导致教育供给工作中的信息传递受阻或传递效率不高,教育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各地区教育服务供给难以实现均衡状态。
  三、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致力于实现地方教育供给公平、公正,然而效果却不尽人意。综合上述分析总结不难看出,国家审计教育服务供给公平的现状和教育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阻碍。基于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地方教育服务供给公平的实现提供参考。
  1.完善教育审计监督衔接机制
  加强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等职能部门与审计部门之间的联系,实现教育供给过程中的协同合作与监督过程中的有效衔接,实现教育审计工作对教育供给过程、教育经费分配及使用过程的全覆盖,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建立审计监督网络体系,保证审计部门的震慑力。深入推进审计部门监管制度的完善,找准教育审计工作与教育供给工作的衔接口,改进教育審计部门对有关审计内容的移送程序衔接制度,提高审计部门在教育供给工作过程中的参与度,逐步实现审计工作贯穿教育服务供给工作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教育审计的监管职能,完善教育审计工作对教育供给资金的监管,提升教育供给经费的使用效率。最后,加强审计系统内部的协调性,形成高效、有序的审计监管体系。
  2.提升教育审计部门的监管职权
  国家审计制度是协调和保障社会平稳运转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教育审计过程中,教育供给机构与教育审计部门往往未能充分交流沟通,这一因素很大程度上地阻碍了教育审计部门审计工作的执行效率,导致教育审计工作与教育供给工作的脱节,严重影响教育审计工作的实施效果。因此,为建立强有力的审计监管机制,保障教育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教育供给公平的实现,各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提升教育审计部门的职权,明确教育审计部门在教育供给工作过程中的权利与审计范围,赋予审计部门对有关教育供给工作的行为人违反相关审计规定的行为进行追究的职权,重视过渡时期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使用,提升教育审计与教育服务工作的关联性,逐步实现地方教育服务供给相对公平。
  3.注重提升教育审计绩效
  现有的审计制度并未对教育审计工作绩效进行明确规定与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教育审计对地方教育供给工作的监管作用,提升教育审计部门的监管深度与广度,需制定有关教育审计的绩效评价指标,建立系统完整的教育审计绩效评价指标框架,逐步形成教育审计工作与教育供给工作并驾齐驱的平行结构,对教育服务供给的整个过程要素进行审计监管,提升对教育审计工作绩效的管理,建立教育审计绩效激励制度,真正发挥教育审计对教育供给工作的调节作用。此外,进一步规范教育审计工作报表的规范要求,统一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提升教育审计工作报告的合规性,以满足基本的审计工作要求,完善审计工作对教育供给的再监督功能,保障地方教育供给公平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董恺,岳书铭.基于县统筹财政分权视角下的地方义务教育公平研究――来自山东省的实例.科技和产业,2019,19(09).
  2.雷俊生.基于国家审计的精准扶贫保障机制研究.学术论坛,2018,41(05).
  (责任编辑:何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2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