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放大学学科建设“1+N”模式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查代春

   摘要: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能够彰显大学的特色和优势。然而,由于客观政策导向和主观认识不足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开放大学学科建设一直处于缺位状态。学科建设缺位导致开放大学难以打造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业发展缺乏应有基础,制约课程、资源建设以及学习支持服务质量提升,进而影响开放大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为应对这一问题,开放大学应合理借鉴而非照搬普通高校的学科建设经验,充分发挥自身办学系统和平台优势,整合社会资源来协同推进。具体而言,各开放大学可以结合自身原有的优势专业和特色学科,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探索设计与开放大学组织结构相协调的“1+N”学科建设模式,通过1门龙头学科+N个关联学科、1门特色学科+N个优势专业、1所开放大学+N所地方高校或科研院所、1个学科核心团队+N个专业团队等途径,灵活推进学科建设,持续提升办学能力,为创建世界一流开放大学奠定坚实基础。这也是未来开放大学在“互联网+教育”浪潮中能否成功突围,在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过程中能否更有作为的关键。
   关键词:开放大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1+N模式;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20)04-0105-08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0.04.01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校—企—校’协同提升开放大学教师移动教学能力实践研究”(201802140025);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乡村成人学习互动研究”(16YB208)。
   作者简介:查代春,博士,副教授,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22)。
  一、引言
  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相关教育政策文件中均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教育部对高校网络教育明确提出要“强化质量保证措施”“加强质量监测评估”(教职成厅〔2019〕8号)。我国开放大学成立伊始即将质量作为立校之基,从抓“五统一”到构建“六网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确定“以质量为核心,办一所受人尊敬的大学”的新使命,都在努力通过健全质量标准、构建质量保证体系等举措来推进质量保证工作。
  学士学位授权作为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简称“电大”,也即“开放大学”的前身)成立以来努力争取的一项重要办学权力,也是其迈向世界一流开放大学的重要里程碑。国家开放大学和各省级开放大学挂牌成立后,先后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申请学士学位授权审核,由此进入了学士学位教育时代。2016年,国家开放大学首次为符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①。
  “学位是对学生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评价,是学位获得者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的显性指标。”(张勇,2014)学生获得学士学位与本科毕业并不等同,不仅在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上有更高要求,而且更注重学术性方面的评价。对于开放大学来说,学士学位教育的启动,要求其必须根据学位教育质量标准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推进学术研究,加强学术评价。开放大学要提升学术声誉、突出学术性,就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学科是学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李秀娟,2014)。获得学士学位授权,开展学位教育,就要求开放大学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在《国家开放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指标体系》中,学科建设也被列为相关的考核内容②。这相对于以前的各类评估指标而言也是一个新的突破,体现了开放大学进行学科建设的决心。可以说,学科建设既关系到开放大学学士学位教育的水准,也关系到其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建设国内乃至国际一流开放大学的重要基础。只有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才能更好地提升开放大学的办学实力、声誉和地位,进而支撑开放大学实现自身的功能。
  二、开放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价值
  1.学位授权与大学学科建设的意义
  大学教育实际上可以说是学位教育(刘瑞榕,2014)。获得学位授权是一所大学开展学位教育的前提。学位授权(也称学位授予权)特指经批准获得向学位申请人授予学位的资格和权力(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2018)。学位授权通常是评价某所大学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公众通常依凭大学的办学层次(亦即学位授权层次)衡量其办学水平及其所提供教育服务的质量。作为国家或某种公认的教育机构对具备一定学术水平或受教育水平的公民授予相应学位的一种法定权力,对大学而言,学位授权表现为对学术评价结果的确认——颁发学位证书(石正义,2005)。
  学科是指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吕淑湘等,1996),  通常包括三层涵义: 学术分类、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高校教学及科研等的功能单位。伯顿·克拉克认为学科包括作为一门知识的“学科”以及围绕这些“学科”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两层含义(任友群,2010)。从已有研究来看,安学斌等(2011)、王建华(2011)、劉法虎等(2011)从大学功能实现、大学的组织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学科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纪宝成(2008)、 李杰(2007)、刘瑞榕(2014)、张宏民等(2007)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核心竞争力、提升学校层次和办学声誉等方面对学科建设的意义进行了论述。由此可见,学科在大学功能实现、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学校声誉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位授权、学位教育与学科建设紧密关联。一所大学是否获得学位授权以及获得哪一层次的学位授权是衡量其办学水准和学校声誉的核心指标。大学的学位教育要依托学科而生存和发展,学科建设是大学学位教育的核心工程。   2.开放大学加强学科建设的意义
  关于开放大学的定位,有大学、系统、平台、机构之争,但无论如何定位,开放大学的第一属性应该是大学。为实现大学的基本功能,应将学科专业、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建设等作为其核心发展要素。然而,通过梳理当前有关学科研究的文献和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文件,笔者发现学科建设这一关键词主要与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权点的高校相关,而与开放大学等成人高校的关联性较弱。对于开放大学是否需要开展学科建设,无论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开放大学内部,大多都认为开放大学应在加强专业建设上下功夫,而不需要在学科建设上投入过多。如《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中提出开放大学建设的12项主要任务中也没有包括学科建设,只是在第6条提出“完善专业建设制度,提高专业建设质量”。通过对北京、上海等20余家开放大学(电大)的“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或“十三五规划”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仅有安徽电大、江西电大、云南开放大学等在重点建设规划项目中提到了学科建设。
  一流开放大学建设需要一流学科的支撑。从国际上知名开放大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学科建设都是其重要选择,也是其获得大学地位和声誉的重要基础。如英国开放大学学科建设成绩斐然,其地理学科、艺术史、建筑与设计等学科进入全英一流学科之列;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作为双重模式远程开放大学的优秀代表,其学科建设完全按照普通大学的标准进行。
  对开放大学来说,不仅要重视专业建设,更需加强学科建设。缺乏学科和学科组织的支撑,开放大学只能被高等教育界认为是一所不规范的大学。若坚持和维护其“不规范性”,开放大学将“永远成为不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徐美恒,2013)。“以学位点建设带动、指导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高层次学位点建设创立基础”是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的实践渠道(杨华,2005)。
  一所大学如果缺乏高层次高质量的学历教育,那么其低层次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质量也将难以保障(徐美恒,2013)。随着MOOC、视频公开课等免费优质网络教育资源供给的日益丰富,网络课程的学分认证进程将会加速,学习者的选择也将更加多元。在线教育的全面、深度推进,将促使高等教育领域进一步开放,通过网络学习获得课程学分和学历将成为更为普遍的教育形式。大力推进学科建设有利于推动开放大学开展教学和学术研究,促进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科专业队伍,为设计开发高质量的专业课程学习资源,以及提供高水平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奠定基础。如果开放大学的学科建设缺位,则难以有效支撑其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质量,短期来看将会影响其课程学分和学历文凭的认可度和含金量,而长远来说将会影响学校的生存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开放大学的教育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作为一所已经具备学位授权的高校,开放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远景规划还是近期目标都应“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的重要组织制度”(纪平等,2012)。对开放大学来说,既要以学科建设为导向来提升各学位授权专业的教育质量,同时又要借助“学位授予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杨志坚,2015)。开放大学只有通过抓住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这根主线,培养学科和专业团队,提升办学质量,才可能为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如举办研究生教育)夯实基础(徐美恒,2013),同时也将促使开放大学回归到一所大学应具有的学术性上来,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纪平等,2012)。
  三、开放大学学科建设中的问题透视
  学科建设对于一所具备学位授权的大学来说十分重要,是大学加强内涵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然而,开放大学学科意识不强,学科建设基础薄弱是不争的事实。以“ SU=‘大学’*‘学科建设’”(即主题包含大学和学科建设)为检索条件对CNKI中的期刊文章进行检索,截至2019年3月15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2533条;而以“SU=‘开放大学’*‘学科建设’”和“SU=‘电大’*‘学科建设’”为条件进行检索,分别获得26条和34条检索结果,剔除相同及无关结果,在CNKI中仅有36篇关于开放大学或电大学科建设的期刊文章。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关于大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但是涉及开放大学或电大学科建设的研究非常少,这说明开放大学或电大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非常贫乏。开放大学学科建设中突出存在如下问题:
  1.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开放大学在发展过程中较为注重办学规模,而没有“从学科和学科建设上去打造办学实力和发展能力”(纪平等,2012),导致开放大学一直未能建立自己的学科品牌,树立学术声誉,因而其作为大学的学术性未能得到同行专家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办学层次的提升也受到制约(李秀娟,2014)。相较于普通高校,开放大学更为关注教学管理、考試、资源建设等实践工作,缺乏与学科建设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保障,因而导致开放大学教师存在开展教学研究、申报课题、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的积极性不高,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少,大项目和重点课题立项少,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
  2.混淆学科与专业的概念,将专业建设等同于学科建设
  开放大学发展过程中通常将学科和专业的概念相混用。无论从概念内涵还是具体实践来看,学科和专业明显是两回事。学科是指根据知识而进行的学术分类,而专业则是为满足社会不同领域人才培养需要而设置的科目。在我国,专业通常也指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课程计划(刘瑞榕,2014)。
  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内涵及其要素分析,结合张焕庭(1989)和龙春阳(2006)等学者的论述可以得出,虽然学科和专业之间关系紧密,但两者并不能等同,其建设的重点和内容也不尽相同,主要差异如表1。
  3.学科队伍力量薄弱
  学科通常要依靠掌握该学科领域知识的教师而存在,一所大学如果缺乏掌握某学科领域知识的教师,则该门学科往往很难发展起来。相对于普通高校和国际上知名的开放大学,我国开放大学师资队伍整体力量不强,学科结构不合理,专职教师所占比例、职称和学历均偏低,而且在专职教师队伍中知名学者不多,更缺少学科带头人和相应的学科团队。以某省级电大为例,全省电大系统中共有1150名在编教职工,截至2019年底,其中仅有2人拥有博士学位。虽然学历不是评判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唯一标准,但高学历人才却是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学科团队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当年,江西电大在其唯一省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科的团队建设过程中,主要采取与普通高校共同建设的思路,通过引入普通高校的高学历人才来弥补自身存在的弱势。   4.学科组织不健全
  学科组织是大学的基本结构单元,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系统的重要特征。通过对国家开放大学和各省级开放大学(电大)机构设置的研究发现,截至2019年,除国家开放大学外,在全国44家省级开放大学(电大)中,设置了相应学科教学院(系、部)举办开放教育的学校(不包括那些仅为适应高职教育需求而设立相关院系的学校)只有14所。学科组织机构作为大学开展学科建设的基础,能够培养教师的学科感情,形成学科共识,建设学科队伍。但如果一所大学连相应的学科组织机构都没有,那么要想有效地开展学科建设显然是不现实的。
  5.学科发展平台缺乏
  学位点、重点学科、研究基地等是开展学科建设的良好平台,有利于明确学科目标,凝聚学科力量。高水平学科平台能彰显一所高校的学术地位和综合实力,是体现其办学能力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已经挂牌的国家和各省级开放大学,因为在办学过程中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意义认识不足,因而学科平台建设几乎空白。根据初步调查,在全国开放大学(电大)系统中,仅江西电大拥有过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平台(该校的教育技术学科为江西省高校“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而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及更高水平的学科平台仍有待突破。
  四、 开放大学学科建设“1+N”模式的理论 与实践依据
  1.协同理论
  协同有协和、同步、和谐、协调、协作等含义。协同理论于1971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aken)提出,其主要内容包括:其一,不同的系统虽然功能特性各不相同,但系统间存在着能量和信息交换,能互相产生影响和作用;其二,系统的非平衡性、开放性、協同性是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以及各系统间形成协同效应的前提条件;其三,发挥系统的协同效应取决于系统内部各要素子系统的协作程度,如果各子系统充分协作,步调和谐,那么系统的整体功能将达到最佳状态。
  开放大学的学科和专业可以看成是处于非平衡态的两个开放式协同子系统,要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两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发展,应构建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系统,并保持该系统的非平衡性、开放性和协同性(曾冬梅等,2007)。
  2.系统理论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理论将任何系统都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系统的基本属性包括目的性、动态性、层次性、整体性和相关性。
  开放大学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系列子项目,如建设学科团队、引进学科带头人、培养学科骨干、优化学科研究方向、制定学科管理制度、创立学科平台、建设实践基地等。这些子项目的建设既需要开放大学系统内各要素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协同,也需要系统外各个方面的协调以及资源信息的整合。
  3.“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理论
  学科是知识或学习的一门分科(吕淑湘等,1996)。专业则是把学业分成的门类,如汉语专业(吕淑湘等,1996)。学科建设有利于大学提高专业建设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综合实力(陆军等,2004)。
  对于一所具有学位授权的大学来说,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两项彼此相互关联的重要工程,是唇亡齿寒、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很难说只需要开展专业建设而无需进行学科建设,或者说只需抓好学科建设而忽略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学科建设能支撑和促进专业建设,而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其能为实现学科的功能提供平台。对于一所大学来说,不应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割裂开来,而应促进两者的融合,即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曾冬梅等,2007)。学科建设的水平越高,专业发展的后劲就越大,没有实力雄厚的学科建设基础,专业就很难上水平、上层次(唐纪良,2008)。
  4.开放大学的组织结构
  学科组织、学科知识和学科活动是高校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规范性构成要素(康翠萍,2015)。其中,学科组织是基础,大学的学科要得到良性发展,其学科组织应与大学的组织相匹配。只有学科组织与大学自身的组织结构相协调,形成同向作用力,其学科才有可能获得更好发展。
  开放大学既是一所大学,又是一个办学系统,是由国家开放大学和各省级开放大学(电大)协作形成的大学办学共同体,实行的是“1+N”组织结构。其中,“1”是指1所国家开放大学总部,“N”是指N所省级开放大学(电大)。因此,开放大学在设计学科组织时,必须考虑自身的组织结构特征,即开放大学系统的“1+N”组织结构模式。
  5.学位教育质量标准
  对于具备学士学位授权的本科高校来说,必须开展学科建设以提升其学位教育的水平。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整顿普通高等学校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工作的通知》(学位〔1991〕11号)明确提出“授予成人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必须坚持与授予普通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基本相同的标准,即我国学位条例规定的学士学位获得者必须达到的水平。成人本科学历教育的办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授予学位的标准应该一致”。很明显,开放大学的学位授予标准不能因为成人教育而降低要求,必须坚持与普通本科教育相同的标准,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开放大学推进学科建设、提升学位教育质量的必要性。
  五、开放大学学科建设“1+N”模式及其内涵
  双一流建设高校,由于有较好的学科基础和高水平的学科人才队伍,因此采取多学科并行发展的策略;而对于许多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它们则会集中力量重点建设1~2门学科。从开放大学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分析可以看出,其学科建设不可能照搬普通高校的经验,而应充分发挥办学系统和平台的优势,整合社会资源来协同推进,为此笔者提出开放大学学科建设的“1+N”模式。
  “1”是第一个正整数,在哲学上被赋予了万物之始的意义;“N”在代数中常用来作为整数值的变量,微积分中N常用来作为变数,如“N趋向于无穷”等。在人类文化语境中,1表示原则性、规范性、统一性、系统性,而N借助于数学上趋向于无穷的含义,常常表示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   本文的“1+N”模式不是具体所指,而是1和N的自由组合。“1”的含义包括:1门龙头学科、1门特色学科或者1个建设主体(如国家开放大学总部)等;“N”的含义包括:N个关联学科、N个关联专业,N个学科(专业)建设团队或N所省级开放大学分部等。考虑到开放大学是由多所办学机构组成的一个规模庞大的复杂系统,因此具体到某一所学校则可根据其自身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学科团队的力量选择某一具体模式。例如,实力强的学校可以采取1门龙头学科+N个关联学科的模式,办学基础弱且学科力量薄弱的学校则可以选择1个特色学科+N个关联专业的模式。根据1和N的组合形式,“1+N”包括以下四种具体模式。
  1.模式1:1门龙头学科+N个关联学科
  该模式旨在选择以学科力量较强、涉及面较宽的学科为龙头学科,并进行重点建设,以此统摄和引领其他N个关联学科的发展。
  龙头,有领袖、首领、引领之意。开放大学的龙头学科在这里借指具有统摄性和引领性的学科,能够带动和支持其他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从我国开放大学的历史、现状及定位来看,开放大学的龙头学科应是与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及终身学习相关的学科,如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应用等。这类学科在开放大学领域有天然的成长土壤和实践优势,可以支持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开展、教学平台建设、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开放教育是开放大学建设发展的基础,教育技术学科作为一门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优化、推进教育与技术融合的学科,融入了开放大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开放大学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能够很好地统摄和引领其他关联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建设。远程和开放既是开放大学办学的形式和手段,也是特色和优势。开放大学应突出这一特色和优势,强化教育技术学科的引领和统摄作用,加强基于互联网等新媒体环境下各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并深度促进各学科的发展。
  对于关联学科的选择,则需要考虑办学基础和社会需求等要素。根据当前的学科分类,比较合适的有教育类、管理类、法律类、农学类等学科。作为一所以在职成人为主要教育对象的高校,开放大学的关联学科建设需要结合成人教育和在职学习的需要,考虑其功能性、服务性和实用性,开发出适应成人教育和培训对象实际需要的课程,形成有理论支撑的实用知识体系(钟祖荣,2011)。从当前我国开放大学的发展现状来看,国家开放大学或学科实力强的省级开放大学可考虑采取这一模式。
  2.模式2:1门特色学科+N个优势专业
  该模式适用于学科力量较弱的省级开放大学,可选择由省校重点建设一门特色学科,打造学科品牌,然后围绕该学科统筹全省开放大学系统的力量,选择N个相关专业加强建设。
  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通常是某一领域最新的理論与实践知识总结(孙建京,2004),能够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提供内容指导和理念依据,如指导设置专业方向、促进专业课程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等(高雪春,2016)。各省级开放大学应加强统筹,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将优势专业发展纳入到特色学科建设中来,使学科建设成为优势专业建设的动力源,形成学科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促进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唐纪良,2008)。
  在学科选择上,各省级开放大学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学科实力和能够整合利用的学科资源,让学科建设既能服务于相关专业的建设,又有可能通过建设达到省级一流学科的标准。在专业选择上,结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可考虑那些社会需求量大、有一定办学基础、社会需求面宽的专业,如行政管理、建筑工程、电子商务等。从长远发展来看,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主要使命的开放大学,专业建设可考虑围绕居民生活保健、休闲教育、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提前谋划,从非学分、公益性的课程资源开发着手,逐步建设相关专业的课程和学科资源。
  3.模式3:1所开放大学+N所地方高校或科研院所
  该模式以1所开放大学为主体,通过整合N所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学科教育资源,来开展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学科作为最能体现现代大学特色的关键因素,决定着大学职能发挥和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纪宝成,2008)。创建特色学科不仅是开放大学的生存战略,更是开放大学的发展战略(李秀娟,2014)。开放大学要提升办学实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远程开放大学的目标,就必须大力开展特色学科建设。如果国家开放大学和各省级开放大学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设一批特色学科,则可形成“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庞大的学科体系”(侯建军,2011),开放大学系统的学科整体实力也将大幅提升。
  然而,大学的特色学科是一个优势积累的过程,必须保持连续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开放大学的特色学科建设,既要将目前有一定基础的学科和专业确定为重点,也要根据发展目标来扶持和加强特色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李秀娟,2014)。对于各省级开放大学而言,应结合自身办学的实际,选择1~2个具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学科进行重点突破,通过精心打造和培育使之成为区域范围内享有一定声誉的特色学科,以此来支撑一所开放大学的发展(纪平等,2012)。例如,省级开放大学可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选择网络市场营销(农村电商方向)、信息管理(学校信息化方向)等信息技术应用类的学科,或者轨道交通、社区管理、家政服务等城市建设急需的学科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另外,各省级开放大学在加强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同时,还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预测社会需求,及时增设新学科,改造旧学科,实现向多学科发展转变(张宏民等,2007),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开设新专业做好准备(李杰,2007)。
  4.模式4:1个学科核心团队+N个专业团队
  该模式旨在强调在学科队伍建设过程中,以国家开放大学(总部)的学科团队为核心,充分整合各省级开放大学(分部)的学科和专业力量,以此打造有特色的专业团队。   发挥系统优势是彰显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遵循“以特色为依托,明确学科方向;以学科为载体,建设学术梯队”(张进,2006)的思路,充分發挥“互联网+学科建设”的优势,搭建基于网络的跨区域学科平台,并根据知识创新的基本要求,大力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学科队伍(纪平,2012)。
  为应对当前开放大学学科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可考虑通过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来提升学科建设成效。首先,结合国家和各地方的高层次人才计划,引进一批急需学科专业的领军人才和知名学者,担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建学科团队。考察开放大学的学科建设经验可知,通过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是加快开放大学学科建设步伐的有效举措。例如,英国开放大学通过引入相关学科的顶尖学者使得其行星和航天等学科在较短时期内就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江西电大曾经在我国教育技术领域著名学者钟志贤教授的领衔下,成功拿下了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建设单位。其次,开放大学可根据学科建设规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开展学历提升和专项培训等,使各学科教师逐步跻身于高层次人才行列,成为学科和专业带头人,不断提升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最后,开放大学应树立人才强校理念,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和人才引进机制,为各类人才创造宽松、舒适的工作氛围和成长环境,包括为特色专业团队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和一定的经费资助,以及对在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中取得优秀成绩的个人和团队进行奖励等。
  由于学科建设有利于大学建立一个合作共事的组织架构和文化氛围,理性地实现知识的创新(劳凯声,2019),因此如果一所大学缺乏学科意识,没有良好的学术文化,就难以建设一支高层次的学科团队,推进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也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傅永春,2013)。为此,开放大学一方面要通过强化学科意识,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科持续发展的文化氛围,增强广大教师对学科的归属感;另一方面要借全面深化改革之机,以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为导向来调整组织机构,设置基层学科组织。学科组织是大学重要的核心组织,具有基础性地位(刘法虎等,2011)。学科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培养教师对学科本身的“忠诚”,形成学科认同度,并使教师逐步成长为某一学科的专家和领军人才。
  六、结束语
  当今,知识成为社会与个人发展的普遍需求,全民终身学习时代已经到来,学位教育不能仅服务于精英教育,还必须为社会大众的学有所教提供支持(傅永春,2013)。学科建设既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反映,也是其本科教学和学位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开放大学发展过程中一直纠结于是否要大力开展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笔者认为,作为一所大学,如不进行学科建设,不开展科研,其规模再大,影响力再强,也会缺少一种一所大学所应具备的实力和底气,这既不利于形成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不利于培育建设一流大学所需的声誉和品牌。当前,无论是国家开放大学还是各地方开放大学,均存在学科基础薄弱、定位不准、特色模糊、建设任务不清等问题。短期来看,学科建设的缺乏将无法保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质量提升;长远来看,学科建设的成效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电大能否向开放大学转型成功,在“互联网+教育”浪潮中能否成功突围,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过程中能否更有作为。因此,开放大学必须深刻认识到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学科建设规划,结合本校学科发展实际,采取适宜的“1+N”模式组合,大力推进学科建设。
  
  注释:
  ① 2014年7月,上海开放大学3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权;2015年,国家开放大学5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权,2016年获得19个本科专业的学位授权;2016年,江苏开放大学和北京开放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授权。
  ② 在《国家开放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指标体系》中,“师资队伍”一级指标中包含“学科专业带头人与专家团队”二级指标。
  
  参考文献:
  [1]安学斌,王顶明(2011). 现代大学的学科、学位点及其辩证关系[J]. 现代教育管理,(9):1-6.
  [2]傅永春(2013). 学位授权审核改革新形势下地方民族高校学科建设刍议[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1(1):3-8.
  [3]高雪春(2016). 教学服务型大学学科与专业耦合发展研究[J]. 铜仁学院学报,18(5): 47-51.
  [4]侯建军(2011). 根植大学理念 创新开放教育——浅论开放大学的定位、建设与发展[J]. 中国远程教育,(5):25-26.
  [5]纪宝成(2008). 高校科学发展的战略方针: 发扬传统 办出特色 办出水平[J]. 中国高等教育,(10):8-10,7.
  [6]纪平(2012). 论办好开放大学的能力及其能力建设[J]. 中国远程教育,(12):60-68.
  [7]纪平,杨亭亭,李松(2012). 开放大学学科建设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2):28-33.
  [8]康翠萍(2015). 高校学科建设的三种形态及其政策建构[J]. 高等教育研究,36(11):37-41.
  [9]劳凯声(2019). 智能时代的大学知识生产[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6.
  [10]李杰(2007).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6): 1-4.
  [11]李秀娟(2014). 地方开放大学特色学科建设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8):176-180.
  [12]刘法虎,张彦通(2011). 学科变革与大学转型的历史检视[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32(4):40-45,72.   [13]刘瑞榕(2014). 大学本科教育中学科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8(3): 79-82.
  [14]龙春阳(2006).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 文教资料,(26):14-15.
  [15]陆军,宋筱平,陆叔云(2004). 关于学科、学科建设等相关概念的讨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6): 12-15.
  [16]吕淑湘等(1996).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1479,1708.
  [17]任友群(2010). 理論 实践 方法——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的趋势展望[J]. 电化教育研究,(9):29-33.
  [18]石正义(2005). 法理学视野下的学位授予权[J]. 湖北社会科学,(10):129-132.
  [19]孙建京(2004). 应用性大学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思考[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84-87.
  [20]唐纪良(2008).“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动因与路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之二[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125-129.
  [21]王建华(2011). 基于学科,重构大学——读《大学变革的逻辑》有感[J]. 教育研究,32(10):110-111.
  [22]徐美恒(2013). 开放大学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J]. 天津电大学报,17(2):23-26.
  [23]杨华(2005). 论一般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J]. 辽宁教育研究,(2):85-86.
  [24]杨志坚(2015). 在“国家开放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Z].
  [25]曾冬梅,陈江波(2007). 基于协同学视角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初探[J]. 黑龙江教育,(5):20-22.
  [26]张宏民,李秀兵(2007). 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的思考[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1):57-61.
  [27]张焕庭(1989). 教育辞典[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67.
  [28]张进(2006). 教学型高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问题和对策——以财经类院校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12): 47-49.
  [29]张勇(2014). 我国高校学位授予权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6.
  [30]钟祖荣(2011). 成人高校开展有特色的学科建设的思考[J]. 北京教育(高教),(10):71-73.
  收稿日期 2020-01-08 责任编辑 刘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2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