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人才需求日益提高,单一化的专业性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复合型人才开始受到广泛的青睐。为此,高校在向学生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通识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充分理解通识教育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深化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
  关键词:通识教育 理念 课程规划
  一、通识教育概述
  1.通识教育概念界定
  通识教育不仅是理念,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远大眼光、优美情感以及博雅精神的“完整的人”,而不仅局限于某个单一领域的专精型人才。从本质上看,通识教育是将学问作为根本目标,将人自身的精神心灵作为依托,关注的人的全面性。总体来看,通识教育将焦点放在了“人”身上,重点是培养“人”,然后才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2.通识教育必要性
  (1)促进学生文化理解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深,各个国家的人们都处在“地球村”当中。实施通识教育,推动学生对于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社会的认知、了解,对于学生拓宽视野、包容性发展以及国家间的合作,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2)推动和谐人格发展
  假如说专业教育能够让学生获得生存的本领,那么通识教育则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如何做人,如何能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其关注的焦点在于学生的生活自立、心灵成长、理智和谐以及道德熏陶等内容。一味地依靠专业教育,很难加深对学生心灵熏陶。同时,单纯设定通识教育课程,不关注其形式的合理性,课程的科学性,仅仅局限于开通课程的局面而裹足不前,那么育人效果也是难以实现的。
  (3)丰富心灵滋养
  一个对专业知识非常精通的学生,只能够被认为是“工具人”,如果学生想要发展为富有健全而又理性人格的人,需要依靠通识教育。同时教育可以让学生自主理解其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而并非盲目的生存。
  二、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从产生通识教育以来,因为社会背景、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存在差异性,造成了同时教育理念的差异性。但是,从整体上看,通识教育理念核心都是为充分体现出人的主体性、培养处事能力,追求人生价值。
  大学通识课程理念是将课程实施模式与教育理念深度融合的结合体,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判断能力为手段,凸显学生主体性。实践表明,具备了自主判断能力的个体,其主体性特征也会愈发的强烈。反之,个体会丧失主体性。自主判断能力表现在反思能力上,那些不具备反思能力的个体,只能够随物牵引,缺少自主性。反思能力可以让学生突破传统框架,用新颖而又不同的视角看待整个世界,从而获得理智上的自由以及知性上的充分解放,丰富对人生的全面理解。从另一个层面看,通识教育理念中的反思能力,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对所处社会、自身以及文化的有效思考空间,使得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充分了解个体对于国家、文化所肩负的责任。
  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规划
  1.课程模式要合理
  通识课程应该包含核心课程、自由选修课、分布必修课以及名著课程课等。首先,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明确规定了必修的领域,转变了过去按照学科进行课程设置的传统思维,注重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强化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核心课程更加关注艺术、道德以及文化等方面内容的培养,对于教学设施与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其次,分布必修课。分布必修课对于课程的数量以及范围都有着明确的规定,课程中包含了较多的入门性课程,对于拓展学生知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再次,自由选修型。该模式对于高校的要求并不高,学生能够从自身的兴趣出发自由选择课程。可是这种模式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尤其是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自觉性。当前,我国高校中很少有使用这种模式的。最后,名著课程型。该模式主要选用各个领域当中的名著,引导学生针对名著的内容进行集中讨论。我国高校在开展通识课程的时候,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上述模式,这样不单单可以降低方向指向性错误,同时也能够提升教学有效性,保持本校的教学特色。
  2.课程体系要科学
  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时候,不能够随便的构建与组合,其需要充分体现出了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互通性,保持知识结构更加的完整。当前,我国高校在设置通识课程的时候,缺少整体化与全局性考量,课程随意设置的问题普遍存在。教师过分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只是向学生一味地灌输知识,忽视了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学生也存在着对于课程内容不够重视的实际问题,多数学生认为通识课程仅仅是为了补充专业课程的不足,还有的学生是为了追求学分。为此,高校在设置通识课程的时候,首先要内部优化课程体系,关注各个学科间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其次,实现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在满足专业课程教育要求的同时,保证通识教育效果。同时,还能够赋予专业教育以全新的发展内涵,为高校长远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最后,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融合,确保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结语
  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注重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了解以及认知个体对于社会的责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了提升通识教育的质量,高校要合理设置课程模式,科學设定课程体系,以此保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可以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聂迎娉,傅安洲.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8(05):38-43.
  [2]陈乐.构建“中国模式”: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以六所“双一流”高校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8(08):112-118.
  [3]牟小刚.“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65-69.
  [4]冯惠敏,黄明东,左甜.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标设计[J].教育研究,2012,33(11):61-67.
  作者简介
  曹丽霞(1969.12—),女,汉族,山东费县人,学历:本科,学位:硕士,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通识教育、运筹学、数学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6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