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好线上教学“辩证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线上教学成为保证“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必然选项,线上教学从平时的辅助手段和工具变成主要手段和教学方式,从而也开启了全世界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教育信息化实验。要想在这场不期而至的实验中推进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融合与发展,推动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教学变革,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线上”与“线下”、教与学、自律与“他律”、家庭与学校、“战时”与“平时”等几组辩证关系。
  “线上”与“线下”
  线上教学的“角色转换”,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是疫情导致教育环境变化的“倒逼”和催化效应。而必然性在于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推进和各地各学校的不断应用,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硬件条件和可靠操作方案。疫情下的线上教学实践表明:一是大规模线上教学的现实可行性和今后发展的无限潜力;二是学校教育和教师的不可代替性,尤其是在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三是线上线下融合将是必然的。
  当然,疫情过后也不排除线下教学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口罩效应”,这也是需要在实验中重点关注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从必然性方面多作研究和推广,以克服其偶然性方面带来的某种程度上的“向过去回归”,从而推进线上教学、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向纵深发展。
  教与学
  线上教学不是简单作为线下教学的“替补”。从在校学习的“面对面”,到居家学习的“屏对屏”,教学时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教与学被分割在两个相对独立的物理空间,学生感觉“老师的声音都变得陌生了”。关于在线教学的实证数据也显示,一个人连续集中精力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而面对电脑屏幕集中精力学习的时间更短,一般不超过5-6分钟。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形式、知识呈现方式以及教学时间、进度节奏、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教师教学语言等方面都要进行适应性调整和创新,而不是把平时的线下教学简单直接地“搬”到线上。
  线上与线下相比,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教师心中要时刻想着网络另一端的学生,无论是推送还是直播录播教学资源,都要以“讲好”促“学好”,教师要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要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课程设置、内容编排、教学语言、作业布置方面要做到精选、精讲、精练、精评。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理想信念、文明礼仪、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等与学科知识教学融合,改变学生“线上专一听讲、线下一味做作业”的模式,形成课前预习(布置)、课中提问质疑(活动)、课下实践拓展的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协同共进模式。教学中要注意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放缓速度,努力提高效益。
  学校要将线上教学拓展成“云学校”,以“云平台”推动实现“云管理”“云教学”“云教研”“云育人”。学校要通过调查问卷、学情检测等方式适时掌握线上教学的最新动态,帮助教师精准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支持个性化学习,为教师、学生、家长及时发送精准“定位”,更好地护航线上教学。
  对于学生的“学”而言,最重要的是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要能主动适应线上教学的变化,及时调整学习生活节律,健康生活、有效学习、快乐成长。“教材不是学习的全部,世界才是最好的教材”,要主动拓展学习和生活的空间,自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良好學习生活习惯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创新实践教育、健康安全教育,在与家庭成员长时间相处中感受亲情、感恩父母,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汇聚,居家不能成“宅”家。
  自律与“他律”
  教师和家长普遍担忧的是学生沉溺于手机和游戏之中,学习和生活的自主性、自觉性、自律性不强,从而阻碍孩子的成长和影响在线教学效果。
  对正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而言,自主、自觉和自律是需要培养和锻炼的关键品质和能力,学校、教师和家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职责与分工。
  学校和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通过有效途径知会学生居家学习生活的制度规章、注意事项、学习纪律、生活习惯,包括教学过程中预习、听讲、作业、检测、实践方面的要求,同时加强思想道德、家庭美德、爱国情怀、理想目标教育以及励志、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时刻有对自己的“角色”认知,保持浓厚的“学生”“学校”“学习”的意识和氛围。
  家长要承接学校传递的教育影响,同时要承担孩子居家学习的日常起居、生活、学习照顾监管,耐心陪伴、细心引导、用心倾听,让生活成为孩子学习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要让孩子合理承担家庭事务,在动手中体会家长的关爱和生活真滋味,让孩子在居家中增强自理能力,这是居家学习的“必修课”,家长不可一味包办代替。适度监管孩子的学习,让孩子明白只有学得踏实才能玩得轻松,做到劳逸结合。对电子产品,要与孩子定好使用“契约”并严格执行,帮助孩子克服意志薄弱、心理依赖和精神沉溺等问题。
  只有整合聚集学校和家庭的力量并形成强大的教育正能量,孩子才能逐渐养成自我管理、自觉学习、自理生活的习惯与能力。这是一个长期、渐进、浸润的过程,最重要的途径是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来自家庭良好家教家风的熏陶感染。
  家庭与学校
  线上学习期间,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力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家庭教育的时间、任务、内容、压力明显增加。但由于家教能力有限,以及来自复工复产因素的制约,家长对孩子的监管似乎“有力使不上劲”,不少家庭存在“管不好、管不了”的情况。
  线上教学的过程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深度接触的最佳磨合期。学校、教师在与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互动中进一步增进了彼此的思想交流和感情融通,密切的“建群组网”保证了线上教学的“一个不能少”,大大拉近了家校之间的“距离”。家长和教师高频次、零距离的交流,帮助家长提高了有效家教的能力,家长在对教师和班主任的角色“补位”中增进了对学校、教师的了解与尊重,对学校、教师的工作增进了感情认同,在行动配合中更加自觉和主动,教师也能真实、准确、及时获取学生居家期间的学习生活表现,为教学评估和教学改进提供了基础信息数据资源,家校共育的默契合作意识明显增强。
  线上互动、线下走访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家校联系的主要方式,两种方式各有优点,彼此互相补充而不会互相取代,现代化的平台交流也无法取代有“温度”的面对面的家访。
  “战时”与“平时”
  疫情防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线上教学在“边走边看”状态下持续深入开展,即从“战时”向“平时”过渡和发展,同时也让这场教育信息化实验成为一次难得的“遭遇战”。
  “战时”表现为一种应急状态和不确定性。在“战时”,线上教学主要作为一种临时工具有着更多试探摸索的痕迹。这些“不确定性”会加剧各方的焦虑与紧张,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需要及时审慎地研判形势,作出科学适时的决策,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指明方向、增强信心,不断适应线上教学的新态势。“不确定性”也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机遇期和发力点,例如教学过程中“学”的不确定会促使教师由关注自己的“教”向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转化,师生互动预设的不确定也会促进课堂的自主创新。
  “平时”表现为一种相对“确定”状态和更关注实用性。而随着线上教学链条的不断延伸,成为一种“平时”常用的范式,各方开始将其作为一种“模式”进行深入探究和梳理推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线上平台方对线上教学的认识更加理性,平台的实用性和实战性功能得到迅速而巨大提升,更加贴近教学实际,促进了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提升。线上教学的海量资源、便捷互动、时空延伸的优势,使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融合成为教学现实和教师的自觉追求。
  责任编辑/杨万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138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