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豫东地区17个小麦新品种系引种比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为筛选适宜豫东地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种,引进17个小麦品种在郸城县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系)商麦156、涡麦182、轮选146、Gy-13028、泰麦1218的产量分别为9 550.05、9 505.05、9 332.25、9 272.25 和9 197.10 kg/hm2,分别比对照周麦18增产9.47%、8.95%、6.97%、6.28%、5.42%,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隆平9118的产量为9 054.45 kg/hm2,比对照增产3.79%,增产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以上6个小麦品种(系)综合性状好、抗性强、产量高,适宜在豫东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小麦;引种;比较试验;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8-0044-05
  Abstract In order to screen new wheat varieties suitable to be planted in Eastern Henan, we carried out comparative test in Dancheng County.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s of Shangmai 156, Womai 182, Lunxuan 146, Gy13028 and Taimai 1218 were 9 550.05, 9 505.05,9 332.25,9 272.25 and 9 197.10 kg/hm2, respectively, which increased by 9.47%, 8.95%, 6.97%, 6.28% and 5.42% compared with CK Zhoumai 18, showing extremely significant yield increase.The yield of Longping 9118 was 9 054.45 kg/hm2, which increased by 3.79% compared with CK, showing significant yield increase.Thus, these 6 wheat varieties (lines) had better comprehensive characters, stronger resistance and higher yield, which were suitable to be extended in eastern Henan.
  Key words Wheat;Variety introduction;Comparative test;Yield
  豫東地区主要包括周口市、商丘市、开封市等地,是河南省小麦主产区之一,常年麦播面积占河南的1/4以上,总产约占全市的1/5,对河南省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近几年,由于小麦品种利用存在多、乱、杂现象,优良品种更换相对滞后,主导品种推广率偏低,因此通过新品种推广和良种良法配套,进一步挖掘小麦生产潜力显得尤为重要[2]。鉴于此,笔者引进17个新品种(系)进行比较试验,筛选适宜豫东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小麦品种,以期为当地小麦品种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材料
  参试品种共有17个(表1),分别为安科1303、皖科636、安麦1350、涡麦182、涡麦9号、丰源668、商麦156、新麦30、中农科162、泛麦803、隆平899、隆平麦9118、中麦875、GY13028、泰麦1218、轮选146,周麦18,其中周麦18为对照品种(CK)。
  1.2 试验地气候和土壤条件
  试验于2017—2018年在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城郊乡马寨村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33.680 7°N、115.225°E)进行。该地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海拔41.5 m。2017年9月至次年5月月平均气温13.13 ℃、降雨量57.68 mm、日照时数150.49 h。前茬作物玉米,产量9 450 kg/hm2,土质属黏壤土,土壤肥力中等且均匀,排灌设施齐全。2016年10月11日土壤机械深松,旋耕,耙平,旋耕时施小麦专用肥(N∶P∶K=26∶16∶7)750 kg/hm2,2018年2月20日追施尿素(N≥46%)150 kg/hm2。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
  1.3 试验设计
  采取完全随机区组排列,试验采取裂区设计,3次重复,按基本苗270万株/hm2计算播种量。每小区播种9行,行距0.20 m,小区长7.4 m,面积13.32 m2,共17×3×13.32 m2=679.32 m2。小区间距0.4 m,重复间距0.8 m,试验周边设置保护区。
  1.4 调查、测定项目与方法 每个小区在小麦三叶期选取1 m 双行代表性样段1个。
  1.4.1 田间记载。物候期:出苗期、抽穗期、成熟期、生育期;形态特征:株高;生育期动态:基本苗、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数、有效分蘖率;抗性记载:抗寒性、抗倒伏性;病虫害: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叶枯病。
  1.4.2 室内考种。小麦成熟后收取样段,室内调查成穗数;小区全部收割,脱粒后晒干,按小区实收计产。
  1.5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2.0和Excel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小麦品种(系)产量的比较 产量是品种各性状的综合表现,也是衡量一个品种优劣的综合指标[3]。从表2可以看出,参试的17个品种(系)中,产量最高的是商麦156,为9 550.05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9.47%;最低的是丰源668,产量为8 483.85 kg/hm2,比对照减产10.33%。方差分析显示,比对照增产的品种共有9个,其中商麦156、涡麦182、轮选146、Gy-13028、泰麦1218比对照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隆平9118达到显著水平,其余品种比对照增产不显著;与对照相比减产的品种有7个,其中丰源668与对照相比减产达到极显著水平,中科农162、皖科636、涡麦9号、泛麦803、中麦875、新麦30与对照相比减产显著。   2.2 不同小麦品种(系)生育期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各品种播种—出苗持续时间基本一致,最多相差1 d;出苗—抽穗持续时间最多相差6 d,安科1303、皖科636最早(4月15日),涡麦182最晚(4月21日),说明各品种之间出苗期—抽穗生长期差异明显[4];抽穗—成熟持续时间最多相差3 d,安科1303、皖科636最早(5月29日),周麦18、涡麦182、新麦30、中麦875、Gy-13028、轮选146最晚(6月1日);生育期在224~227 d,相差3 d。相关分析显示,生育期与播种—出苗持续时间相关系数值为-0.446(P=0.001<0.01),说明生育期和播种—出苗持续时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生长期与出苗—抽穗持续时间相关系数值为0.684(P=0<0.01),说明生长期和出苗—分蘖持续时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生长期与抽穗—成熟持续时间相关关系数值为-0.076(P=0.601>0.05),说明生长期与成熟期间隔没有相关关系。
  2.3 不同小麦品种(系)抗逆性的比较
  各品种的抗逆性均以等级记载。从表4可以看出,各品种感染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叶枯病差异不大;落籽性基本一致;抗冻害、抗倒伏能力有差异。整体来看,各品种染病指数均在3级以下,在田间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和抗冻害、倒伏能力。
  2.4 不同小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17个小麦品种(系)除基本苗没有显著差异外,最高分蘖数、成穗数、有效分蘖率、株高均存在显著差异。 同期播种同播量条件下,最高分蘖最高的为丰源668(1 456.50万蘖/hm2),最低的为中麦875(1 287.00万蘖/hm2),有5个品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11个品种与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成穗数最高的为轮选146 (732.45万穗/hm2),最低的为中麦875(536.55万穗/hm2),有12个品种显著高于对照,有1个品种显著低于对照,有3个品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有效成穗率最高为皖科636(51.44%),最低为丰源668(38.19%),有5个品种显著高于对照,1个品种显著低于对照,10个品种与对照不存在显著差异;株高最高的为隆平899(87.00 cm),最低的为泰麥1218(74.33 cm),有4个品种显著高于对照,有10个品种显著低于对照,有4个品种与对照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不同的小麦品种(系)最高分蘖数、成穗数差异性大[5], 分蘖能力和成穗率不同。
  2.5 产量与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选择基本苗、最高分蘖、成穗数、有效成穗率、株高、生育期主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产量和主要性状的关系和程度。从表7可以看出,产量与主要性状的相关系数r为:生育期(0.391)>成穗数(0.281)>成穗率(0.233)>株高(0.157)>最高分蘖(0.074)>基本苗(-0.062);其中,产量与生育期(r=0.391、P=0.007<0.01)之间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产量与成穗数(r=0.281,P=0.042<0.05)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产量与基本苗、最高分蘖、成穗率、株高(P值均大于0.05)之间没有相关关系[6]。
  2.6 品种聚类分析
  对产量、基本苗、最高分蘖、成穗数、生育期等指标采取K平均值聚类分析法,把17个品种分为3类,各指标最终聚类中心见表8。Ⅰ、Ⅱ、Ⅲ 集群分别集中了10、1、6个品种,Ⅰ 集群中有安科1303、皖科636、安麦1350、周麦18(CK)、商麦156、新麦30、中农科162、泛麦803、隆平899、隆平麦9118,Ⅱ 集群中只有丰源668,Ⅲ 集群中有涡麦182、丰源668、中麦875、Gy-13028、泰麦1218、轮选146。从产量来看,Ⅲ 集群最高,平均值9 318.53 kg/hm2,集中了产量最高的6个品种,Ⅱ 集群产量次之,平均值8 684.36 kg/hm2,集中了产量第7~16位的品种,Ⅲ 集群最低,平均值7 823.25 kg/hm2,仅丰源668这1个品种;从基本苗来看,Ⅱ 集群最高,平均值256.50万株/hm2,Ⅲ 集群次之,平均值251.48万株/hm2,Ⅰ 集群最低,平均值251.30万株/hm2;从最高分蘖来看,Ⅱ集群最高,平均值1 456.50万蘖/hm2,Ⅲ 集群次之,平均值1 409.18万蘖/hm2,Ⅰ集群最低,平均值251.30万蘖/hm2;从成穗数来看,Ⅲ 集群最高,平均值657.32万穗/hm2,Ⅰ 集群产量次之,平均值649.20万穗/hm2,Ⅱ 集群最低,平均值556.05万穗/hm2;从生育期看,Ⅲ 集群最长,平均值227 d,Ⅰ 集群产量次之,平均值226 d,Ⅱ 集群最低,平均值225 d;从株高看,Ⅰ 集群最高,平均值82.13 cm,Ⅲ 集群次之,平均值82.05 cm,Ⅱ 集群最低,平均值78.00 cm。
  3 小结与讨论
  3.1 不同小麦品种(系)群体结构对产量的影响
  由于地域的不同,小麦会受气候、土壤、栽培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遗传能力会有不同表现。该试验结果显示,17个小麦品种(系)间群体性状除基本苗外,最高分蘖、成穗数、成穗率、株高均存在显著差异。 生育期与产量相关系数为0.391,呈极显著正相关[7] ,成穗数与产量相关系数为0.281,呈显著正相关[8]。 成穗率、株高、最高分蘖与产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3、0.157、0.074, 但相关性不显著,基本苗与产量呈负相关,系数为-0.062,相关性不显著[9]。 由此可见,选择小麦品种时应适当考虑生育期长、成穗数多的品种,并适当降低播量[10]。
  3.2 小麦品种利用建议
  通过对17个小麦品种进行K平均值聚类分析,小麦品种(系)商麦156、涡麦182、轮选146、Gy-13028、泰麦1218产量分别为9 550.05、9 505.05、9 332.25、9 272.25、9 197.10 kg/hm2,分别比对照周麦18增产9.47%、8.95%、6.97%、6.28%、5.42%,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此外,隆平9118产量为9 054.45 kg/hm2,比对照增产3.79%,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由此,以上6个小麦品种(系)综合性状较好、抗性较强、产量较高,适宜在豫东地区种植。
  由于该试验仅在郸城县进行,且为期1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还应该再继续进行多点多年试验,使数据更加准确,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豫东地区小麦高产稳产抗逆应变栽培技术规程》起草小组.《豫东地区小麦高产稳产抗逆应变栽培技术规程》编写说明[EB/OL].(2015-11-30)[2020-01-25].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413/161386680.shtm.
  [2] 王西成,赵虹,曹廷杰,等.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河南农业科学,2009(9):34-38.
  [3] 卢长明.品种丰产势的提出及其应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0,12(4):10-14.
  [4] 高金成,张发寿,卢小扣,等.小麦生殖生长阶段综合温度指标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1993,14(5):6-9.
  [5] 白鲜文,李晋生.晚播冬小麦分蘖成穗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1995(2):5-8.
  [6] 高辉明,张正斌,徐萍,等.2001-2009年中国北部冬小麦生育期和产量变化[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1):2201-2210.
  [7] 詹秋文,王敏,纪胜男,等.小麦生育期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J].种子,2002(3):31-32.
  [8] 徐大胜.高产小麦分蘖成穗与产量的关系[J].耕作与栽培,1989(1):16-19.
  [9] 张建奎,宗学凤,李帮秀,等.杂交小麦基本苗与产量结构关系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7(1):25-28.
  [10] 周晓虎,贺明荣,代兴龙,等.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9):65-6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201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