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化产业在进行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实现供给侧的转型和升级。本文通过论述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和建议,希望对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供给侧;必要性;问题;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Y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6-0298-01
  “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文化产业实际交易最终取决于文化市场上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商品。因此,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
  1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1.1内生动力
  文化产业作为以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逐步全面深化,它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体制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同时,高新技术等与文化产业的相互渗透与有机融合,形成了新的产业增长极。从而,供给侧方面的一系列变革积极地促使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促使产业内容与业态的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1.2宏观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消费结构由物质消费为主向服务消费为主转型,更重视消费产品的属性和质量,需求层次向着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升级。[1]加快供给侧改革,破除产业发展障碍,积极提升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模式,实现内容、形式与业态的创新,拓展文化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的内涵价值,以便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活力,不断适应人们日新月异的精神文化需求。
  1.3现实亟需
  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增速放缓、后劲疲软等状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创意简单或雷同,文化资源利用率低;(2)粗放式管理,不利于产业集聚和效率提升;(3)品牌和创新意识不够,市场定位不准。因此只有加速供给侧改革,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创意和新模式,降低成本,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同时,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心理、习惯与模式,倒逼文化产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另外,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一系列战略,这些战略部署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发展空间和政策红利,抓住机遇,才可能让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
  2文化产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当前的的众多文化企业缺乏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的深刻认识与深度挖掘的能力,更谈不上在此之上的开发与整合,往往导致产品质量不高,低层次文化产品“过剩”,甚至为了眼前利益和“红海战略”的需要,出现了一系列抄袭篡改、“刻奇”媚俗的产品,而高层次的需求却远难以满足。有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故事片年平均700部左右,最终上映的不足一半。而综合娱乐电视节目往往是诸如“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等国外版权或模仿产品占据主阵地。在创新能力和满足人们高层次文化追求与体验的能力明显不足。
  2.2忽视市场需求,盲目生产,偏离消费需求和发展初衷
  局限于对创意价值的认识与资源开发整合能力,或者束缚于短期效益,投资者和生产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甚至一厢情愿地盲目生产,往往导致产品质量不高,企业盈利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缺失。为了寻求利润空间,诸多文化企业又进入了“泛文化化”或“地产化”误区,使文化产业资源成为发展其他行业的附庸,严重偏离了产业发展的初衷。
  2.3政府直接参与,活力不足,资源配置和要素市场扭曲
  在特定背景下,行政驱动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产业的进一步成熟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政府的直接参与反过来限制了发展活力,一些盲目跟风和违背市场规律的“逆操作”导致文化市场的供需严重错位,甚至一些企业为了政策性短期实惠,刻意追求所谓文化“精品”和形象工程,忽视了盈利模式的培育和核心竞争力建设,严重阻碍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4海外市场低迷,思路狭窄,国际贸易出现明显逆差
  在我国出口的文化产品中,除了个别类型产品,其余大部分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地位。“十二五”期间,我国电视剧产量居世界第一,年平均1.5万集,但其海外售价却比美日韩等电视剧低廉得多。中国电影在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地区的非华裔观众仅15%。追根溯源,我国的文化产品经营模式往往以国内市场为主,形成了“先攻国内市场,再考虑出口”的思维定式,甚至有的投资者和生产者根本就没有着眼国际市场。
  3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3.1继续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是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首先,全面贯彻落实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加大对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政策扶持。其次,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厘清治理边界,清理整顿政府“越位”、不作为与乱作为等行为。再次,积极开放产业领域,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通过投资共建共享改革成果。最后,创新和完善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文化产业创新产品与服务,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手段提供金融保障。
  3.2培育文化产品消费新渠道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这就给文化产业指明了未来方向。从国内市场来看,根据2013年發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中国内地文化消费潜在的规模高达47026.1亿元,应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30%,而实际消费仅有10388亿元,仅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6.6%。尽管近几年有所改善,但内地的需求潜力仍未完全释放。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改善国内文化消费条件,尝试把消费补贴等形式拓展到更大范围。从海外市场来看,前文已经提到,其所占份额极度不尽如人意。可见,我国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空间非常大,通过创新驱动制造新的消费增长点,培育消费新渠道是可行的,也是亟需的。
  3.3完善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行业组织建设,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和监督,健全行业规范,完善行业管理,建立良好的供求关系;充分推进现代科技手段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构建从理论研究、创意开发、内容制作、技术研发、交流展示、营销交易以及售后服务等全产业链公共技术服务与交流体系,进一步提升产业要素和资源的整合力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咨询与业务办理、人才培训与行业交流、产权保护与评估交易、产业安全与金融服务等各类服务平台,尤其提倡政府引导,创新融合,共建共享。
  3.4以“文化+”带动跨界融合产业新模式
  推进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产业属性看,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渗透性、关联性比较强的产业,与多个产业存在天然耦合关系,具有跨界融合的深厚基础和广阔空间。”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主阵地之一,尤其在当前背景下,全产业链的要素和资源的整合,文化新业态和新模式应运而生,“文化+”带动的跨界融合效应正逐步露出了它的“强腕”,多元融合的产业新模式不仅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重构了新的思路和生态。
  参考文献:
  [1]潘冬东.推进福州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J].福州党校学报,2018,02:68-73.
  [2]齐骥.新动力: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5-17:007
  [3]李彪.浅析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7,32:41-42.
  [4]王淑珍.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问题探讨——以酒泉市为例[J].甘肃金融,2017,01:22-24+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316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