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及作用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于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现有文献的整理总结,系统地杭理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影响因素、作用以及不足。现有研究表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发展水平受到包括要素禀赋、自然禀赋、价格水平以及其他要素的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和农民收入改善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仍然面临土地细碎化、农机补贴制度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人口大国与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因而必须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而在实现现代化农业的进程中,劳动力价格高速上涨,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因而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成为重中之重。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较决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那么实践中,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水平如何?其在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究竟发挥了哪些作用?其发展中是否存在一些阻碍?学者们对此展开了详实的研究,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细致的梳理,有助于为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加速实现现代农业提供有益启示。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1978年到2018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1750万千瓦增长到100371万千瓦,由此可见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同时,在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政府的合力推动下,经过2005年后十多年的快速推进,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仍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2015年,三大主粮中小麦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在90%左右,水稻、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也分别达到了78.12%和81.21%,年均增长4%以上,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程度。周尤正、师彦慧认为,随着各型农业机械数量的增加,我国农业方面“靠天吃饭”的状况得到改变,尤其是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土地制度改革措施的实施,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带来新动力。总体而言,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间题也逐渐显现,同时与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综合机械化水平与其仍有较大差距。
  2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综述
  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要素禀赋、自然禀赋、价格水平以及其他一些因素。首先,要素禀赋方面,纪月清等、苏卫良等认为非农就业水平对农机的使用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农户机械持有量影响不显著;颜廷武等、宋海英等认为家庭劳动力数量负向影响农机需求,因为家庭劳动力对农机有替代作用。其次,自然禀赋方面,纪月清等、张标等认为耕地地块面积对机械化水平有正向作用,宋海英等认为地形显著的影响了机械化的采用,地形平坦的平原比陡峭山地的山地更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此外,价格方面,纪月清等、张标等认为,政府进行的农机购置补贴显著且正向影响了农机的推广,颜廷武等认为人均收入是影响机械化水平的主要原因,且二者正相关。除此之外,宋海英等认为,农机社会化服务受到服务价格的显著影响,因此,其价格越高,越不利于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3 农业机械化发展作用的相关研究综述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其作用体现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升农业生产率等方面。学者们广泛关注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其之间的相关系。
  3.1 农业机械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学者们普遍认为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农民生产中对农业机械依赖度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作用也越来越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进步对于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通过论证日本产业结构随生产力变化的变化,证明科技进步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陈银娥等选取我国1997-2014年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联立实证模型证明农业机械化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刘立平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河南农业机械化与第一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机械化发展关系密切,其中以种植业和畜牧业尤甚;姚季伦认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使得我国农业结构得到调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同时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作用明显。随着近些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速度加快,如何更好的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产业结构的协同升级,这也是新的问题。
  3.2 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二者之间互相影响。Krishnasreni和Thongsawatwong认为农业机械化程度的进步直接提升了劳动力实现非农转移的水平;彭超等认为两者关系密切,并且利用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和DID双重验证,得出农业机械化推进对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转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曾彦波等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得出,湘乡2010-2015年期间劳动力转移发展水平优于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但同时两者之间又有一定关联度,整体耦合度水平较高,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除了直接影响以外,农业生产率还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农业机械化可以通过促进农业生产率进步影响劳动力转移。事实上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被学界普遍认可,但其推动作用的贡献度还尚未可知,这也是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祝华军利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机总净值的面板数据,测算得出全国農机总净值每增加1亿元,可以带动4.35万农村人口实现非农转移;周振等以1998-2012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加入工具变量的估计方法,测算得出此期间内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度为21%左右。周孝坤等的测算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出对农机总动力的弹性为0.85。但也有相关文献表明,农户的农机投资行为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   3.3 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业生产率
  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明显,这是学界当前的普遍观点。农机的大规模使用可以极大的解放劳动投入,同时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张晓莉等对新疆兵团1991之后20年间农机的使用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做了分析,得出农机的使用对农业产出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72%和21.90%;徐建国等的实验数据表明若农业劳均机械总动力水平增长一倍,农业生产率可以有18.8%-49.1%的提升。此外,部分学者关注到了农戶层面和宏观层面我国的农业机械存量对农业产出影响显著情况不一致的现象。主流学者的解释是农业机械化服务,即存在农机跨区作业的影响,部分农民或者专业合作社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在农忙时节到外地为小农户提供机械化服务,这使得农业机械得到有效使用,虽然农业机械总体存量没有大幅增长,但是跨区作业的存在保证了机械化的普及,也使得小农户不用再单独购买农业机械,购买农机服务即可解决农业生产的需要。
  3.4 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户收入
  农业机械化还改善了农户的收入水平,学者们普遍认为有如下几个途径:首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当前劳动力成本日趋上升,而农机作为替代可以减少劳动投入,以此来节约生产成本。为了减少农业劳动投入,用农机来替代劳动力的粮食生产是一个更加合理的选择;虞松波等选取1994-2016年中国巧个小麦主产省份面板数据为样本,认为2004年前后,农业机械化对本区域小麦生产成本效率的影响由负转正,这说明农业机械化降本增效的经济效应逐渐显现。其次,提高农业产出,农业机械可以直接作用于农地,提高生产效率,特别是规模化农地,更有利于农业机械的推广。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粮食增产对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粮食产出每增加1%,农民总收人水平可以提高0.41%;黄玛兰等认为,农业机械化显著作用于粮食产出。但是随着近年来土地流转政策深入实施,中国农业规模化经营不断推进,机械化的作用愈加明显。在农业劳动力投入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农业产出的不断增收,进一步带动了农民增收。除了直接作用于农业产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很多地区农作物复种有正向影响,这对农业产出的提升也有一定作用。此外,增加非农收入。学术界普遍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是落后国家提质增效的必然抉择,增加非农收入对于农村摆脱落后情况至关重要。李谷成等认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可以直接促进非农收入增长,也可通过劳动力转移间接作用于非农收入增长。此外,农业机械化对增加非农收入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来体现。但与此同时,也有观点指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带来的农村老龄化问题可能会带来相关负面问题。
  3.5 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土地规模化经营
  随着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通过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农地规模化经营与机械化发展成为学界新的学术热点。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学者研究后认为,家庭耕地细碎化是制约农村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实行土地流转是解决我国家庭耕地细碎化严重的有效方法,通过推进农地经营权的转变,可以实现农村耕地的规模化一、连片化,以此来刺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实现生产的规模效益。陈云飞等以油菜农产品为例,认为农地规模经营可以通过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刘同山认为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使用的增多,会强化农村耕地的资产属性,促使农民与耕地“人地分离”,而农民对农业机械服务满意度越高,则越会抑制农民转出耕地,即对“人地分离”产生拉力作用。除此之外,非农就业可以通过充当中介变量影响农业机械化与农地流转。随着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还衍生出了农户自购农机和购买外包服务的问题。不少学者认为,农地规模与农机服务外包存在倒U型关系,即在一定经营规模内,农户服务外包与农地经营规模呈正向关系,当农地经营规模达到某个极值以后,农户会增加自购农机的倾向。然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即使通过土地流转提高农地规模,也并不能刺激农户技术需求。
  4 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阻碍
  尽管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但其进一步发展仍面临一些阻碍。白学峰等、蔡键等指出,我国耕地细碎化严重,不利于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作业,要想进一步提升机械化水平,必须继续推动土地流转的实施,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目前我国在农机购置补贴方面更偏向于补贴大型农机,而在我国多样的地形以及细碎化的耕地影响下,小型农机同样被农民需要,补贴结构的不合理势必会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的推进,因此,学者们建议要消除补贴差异,完善补贴制度。此外,段亚莉等、刘继鹏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渐显现。分区域来看,部分偏远地区,其特点是农业效益水平不高,这类地区因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方面因素,农业机械的使用率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从农作物品种上看,不同农作物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差距也较为明显,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水平明显低于粮食作物。
  5 研究现状评述
  目前关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文献详实,学者们从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作用以及发展面临的阻碍等方面展开研究。学界普遍认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和改善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并且尽管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然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如土地细碎化、补贴制度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等,仍需继续深入研究。此外,目前学界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的衡量往往是单个要素,如农机总动力、农机保有数量,缺乏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这也是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准确认识各行业、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可以更好的指导农业经济的发展,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方师乐,黄祖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阶段性演变与发展趋势[J].农业经济问题,2019(10):36-49.   [2]焦长权,董磊明.从“过密化”到“机械化”:中国农业机械化革命的历程、动力和影响(1980~2015年)[J].管理世界,2018(10):173-190.
  [3]周尤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论[D].武汉:武汉大学,2014.
  [4]师彦慧.浅谈新常态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南方农机,2019(19):64-64.
  [5]白学峰,鲁植雄,常江雪等.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J].农機化研究,2017(10):256-262.
  [6]袁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金融支持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9.
  [7]刘继鹏.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04):111-112.
  [8]胡雅杰,张洪程.长江经济带水稻生产机械化绿色发展战略研究[.T]-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9(05):1-8.
  [9]纪月清,王亚楠,钟甫宁.我国农户农机需求及其结构研究——基于省级层面数据的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2013(07):19-26.
  [10]苏卫良,刘承芳,张林秀.非农就业对农户家庭农业机械化服务影响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6(10):4-11.
  [11]颜廷武,李凌超,王瑞雪.现代化进程中农业装备水平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12):38-43.
  [12]宋海英,姜长云.农户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选择研究——基于8省份小麦种植户的间卷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5(09):27-36.
  [13]张标,张领先,傅泽田等.农户农机需求及购买行为分析——基于18省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11):208-223.
  [14]陈小红,钟惠荣,沈晓晖.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农机化研究,2004(06):18-19.
  [15]唐志红.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D].成都:四川大学,2005.
  [16]陈银娥,陈薇.农业机械化、产业升级与农业碳排放关系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经验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8(05):122-133.
  [17]刘立平.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机械化灰色关联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4(07):39-41+45.
  [18]姚季伦.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9(03):1-3.
  [19]KRISHNARENI S,THONG SAWATWONG P.Status and trend of farmmechanization in Thailand[J].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Asia,Africaand Latin America,2004,35(1):59-66.
  [20]彭超,张琛,李南.农业机械化、购置补贴扩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于全国县级层面时空变化的实证分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49-57.
  [21]曾彦波.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湘乡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05):241-243.
  [22]徐建国,张勋.农业生产率进步、劳动力转移与工农业联动发展[J].管理世界,2016(07):76-87+97.
  [23]胡美玲,王舒娟.技术进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一一基于12个粮食主产省的数据[J].粮食经济研究,2017(02):81-89.
  [24l祝华军.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性研究[77.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03):190-193.
  [25]周振,马庆超,孔祥智.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的量化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6(02):52-62.
  [26]周孝坤,冯钦,廖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统计与决策,2010(16):74-77.
  [27]Ahituv,A.,and A.Kimhi,Off-farm Work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Decisions of Farmers over the Life-cycle:The Role of Heterogeneity andState Dependenc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68(2):329-353.
  [28]Ji,Y.,X.Yu,and F.Zhong,Machinery Investment Decision and Off-farm Employment in Rural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2,23(1):71-80.
  [29]Benin,S.,Impact of Ghana’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ServicesCenter Pmgmm[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5,46(S1):103-117..
  [30]张晓莉,魏拢.新班兵团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新获农垦经济,2013(10):34-38.
  [31]陈超,李寅秋,启西元.水稻生产环节外包的生产率效应分析一基于江苏省三县的面板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02):86-%.
  [32]杨进.中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与粮食生产[D].杭州:浙江大学,2015.   [33]杨进,郭松,张晓波.农机跨区作业发展——以江苏沛县为例[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02):14-19.
  [34]方师乐,卫龙宝,伍骏赛.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分布规律——农机跨区服务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7(11):65-78+187-188.
  [35]Takeshima,H.,A.Nin Pratt,and X.Diao,Mechanization and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volution,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in Sub-Saharan AfricaQ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3,95(5):1230-1236..
  [36]钟甫宁,陆五一,徐志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利于粮食生产吗?——对农户要素替代与种植结构调整行为及约束条件的解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6(07):36-47.
  [37]虞松波、刘婷、曹宝明.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成本效率的影响——来自中国小麦主产区的经验证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81-89+173.
  [38]周振,张琛,彭超,孔祥智.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来自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6(02):68-82.
  [39]黄玛兰,李晓云,游良志.农业机械与农业劳动力投入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及其替代弹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37-45+156.
  [40]彭继权,吴海涛,宋嘉豪,李孟丁.农业机械化水平对湖北农户耕地复种指数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03):380-390.
  [41]李谷成,李烨阳,周晓时等.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14(03):1147-1170.
  [42]Liu,Y.,and W.Hu,The Influence of Labor Price Change onAgricultural Machinery Usage in Chinese Agriculture[J].Canadia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4,62(2):219-243.
  [43]Wang,X.,F.Yamauchi,and 1.Huang,Rising Wages,Mechanization,and the Substitution between Capital and~Evidence from SmallScale Farm System in China[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6,47(3):309-317.
  [44]Rozelle,S.,J.E.Taylor,and A.deBrauw,Migration,Remittances,e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2):287-291.
  [45]盖庆恩,方聪龙,朱喜,程名望.贸易成本、劳动力市场扭曲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J].管理世界,2019(03):64-80+206-207.
  [46]徐世艳,李仕宝.现阶段我国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04):42-47.
  [47]蔡键,邵爽,刘文勇.土地流转与农业机械应用关系研究——基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玉米机械化收割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6(12):89-96.
  [48]曾雅婷,Jin Yanhong,吕亚荣.农户劳动力禀赋、农地规模与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行为分析——来自豫鲁冀的证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06):955-962.
  [49]彭继权,吴海涛.土地流转对农户农业机械使用的影响[J].中国土地科学,2019(07):‘73-80.
  [50]陈云飞,冯中朝,杜为公,陈会玲.土地规模经营影响油菜生产国际竞争力机理——以湖北、四川等5省1034戶种植农户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0(02):199-211.
  [51]刘同山.农业机械化、非农就业与农民的承包地退出意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06):62-68.
  [52]胡宜挺,肖志敏.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宁城县玉米种植户调研数据[J].广东农业科学,2014(19):226-231.
  [53]胡雯,严静娴,陈昭玖.农户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要素供给视角和1134份农户调查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8-14.
  [54]孔祥智,方松海,庞晓膜,马九杰.西部地区农户案斌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14(12):85-95+122.
  [55]王雨濛,岳振飞,吕丹,孔祥智.农机补贴政策实施的现状间题与完善措施——来自湖北的调查[J].湖北社会科学2015(06):69-75.
  [56]段亚莉,何万丽,黄耀明,朱虎良.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差异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210-216.
  [收稿日期]2020-05-11
  [基金项目]南京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研究:道路选择与作用机理》。
  [作者简介]赵利(2000-),女,江苏盐城人,在读本科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384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