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玩”“动”“创”畅享音乐课堂主旋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澜

  【摘要】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需要积极参与体验才能得到有效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了初中阶段,孩子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在音乐课堂中设计适宜的音乐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音乐;借助体态律动,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动”起来,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给学生充足的创作空间,让学生形成个性,扬“我”风采,为音乐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增光添彩。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验;音乐游戏;体态律动;个性创作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212-03
  【本文著录格式】王澜.“玩”“动”“创”畅享音乐课堂主旋律——基于教学案例谈核心素养下初中音乐教学体验之道[J].北方音乐,2020,11(21):212-214.
  人类正在从“知识本位”的时代走向“核心素养”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教育发展方向。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核心素养纳入了课程改革的体系中。教师怎样处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根据音乐课标和教材,选取更好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境素材,制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这些都是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音乐课程理念所应该体现的。當然音乐课程的核心素养需要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实践来提升。
  体验式教学是音乐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环节是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关键。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他们不再是小学时那个把手举高高,“老师,我来!我来!”常挂嘴边,爱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现自我的人,更多的孩子表现为“埋头一族”,害羞、安静、内向是他们的代名词,他们变得不愿意主动参与各项交流与活动。为此,在音乐课堂中设计音乐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音乐;借助体态律动,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动起来,有效落实教学目标;授之以渔的留白艺术给学生充足的创作空间,让学生体现个性,扬我风采,为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增光添彩。
  一、音乐游戏:激发兴趣—— “玩”中学
  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游戏活动,以“音乐”为中心实施游戏,学生在跟着音乐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人体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音乐要求、能够诠释音乐的乐器,创造一定的音乐形象与意境,并引发好奇与联想,从中学到音乐知识的集体活动。
  奥尔夫曾提及“游戏是儿童、少年体验、实践和掌握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形式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在音乐教学中,游戏必须是主要内容之一。在音乐课上,游戏性和音乐性必然兼而有之,这样,作为音乐游戏,方才能成为一种再好不过的、生动有趣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
  根据初一年级音乐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重难点,以创编合适的游戏引入教学课堂,能让知识点更形象化,更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效果。
  课例1,在教上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欣赏课《万马奔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骑手来赛马”游戏,让他们跟着音乐节奏挥动马鞭当小骑手,学生在快乐的律动游戏中产生联想,仿佛来到了大草原,各个骑手你追我赶,一派奔腾景象。通过游戏的引入,揭示课题主题内容,整节课效率明显,学习兴趣高涨。
  课例2,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一首歌曲名为《桑塔·露琪亚》,在教学这首作品时,我发现学生对三拍子节奏的特点老把握不准,体会不到位。为此,作为有着东方版贡多拉的绍兴,我就以乌篷船为突破口,穿插了“摇乌篷”的游戏,让学生两个人合作“摇乌篷”,并编配了同学们熟悉的童谣:“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就这样,同学们既从游戏中愉悦了身心,又进一步体会了三拍子节奏的特点。
  课例3,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有一首民歌欣赏《龙船调》,由于这首歌不论是地域跨度还是民间风俗的理解上离学生都比较远,在欣赏完歌曲后,先让学生用当地的方言对话“妹娃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还不是我来推你!”一来可以形象理解对唱的演唱形式,二来有助于体会当地人的性格特征,再结合课后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和对歌曲中角色的特点编排哑剧,学生扮演里面的角色,运用哑剧的形式结合方言对话进行情景再现。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表现角色的肢体语言,动作和表情,并进行比赛。评出最佳演员奖和最具创意奖。学生们积极探讨、排练,参与热情极高,最主要的是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每当再次听到这首歌时学生都能回想当时快乐的情景,自然也就理解了南北方音乐的差异,理解北方音乐风格的特征。
  课例4,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欣赏课《化妆舞会》主题a重复出现了三次,结合舞会主题,设计“我们都是小乐手”游戏,同学们通过听辨,积极参与演奏,当好“小乐手”。第一遍出现时配器是主调感的,所以孩子们都模拟演奏主旋律乐器进行了齐奏,第二次出现时,主题旋律重复,但织体发生了变化,同学们感受到除了主旋律还有第二旋律,于是兵分两组,一组继续模拟原来乐器,另一组模拟小提琴快速的抖弓,来表现作品,孩子们一个个都像极了乐手,模仿地像模像样的。第三次,同学们认真聆听,发现了作品旋律还是双声部织体表现,继续分声部模拟演奏,完成使命。通过模拟乐器演奏的游戏,孩子们不但能认真听辨识体的差别还还能静心聆听辨识乐器,节奏疏密变化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可谓一举多得。
  二、体态律动:引领参与——“动”起来
  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授认为,人的身体运动包含着对音响和情感反应的一切基本要素,任何乐思都可以通过身体表演出来。
  将所听到的音乐通过身体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这种模式就是体态律动,并不像歌伴舞的形式,体态律动并不注重身体的姿态以及表演的外形,而在于如何再现音乐所必需的要素,并“融化”于孩子们的身心。   在我的教学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演唱演奏能力都是比较欠缺的。这就更是需要发挥体态律动的重要性,这能使学生更好的认识音乐、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真谛,融入音乐所创造的意境。
  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雷鸣电闪波尔卡》一课时,我给音乐设计了三个律动的动作,这三个动作是在对这个波尔卡音乐有一个很细致的分析基础上,与音乐特点紧密结合而设计出来的。第一个动作是双手握拳敲打,左右分别进行一次来表现乐句的变化;第二个动作是手指做钢琴的音阶跑动,并且根据旋律的上行与下行呈斜面进行;第三个动作是起立,双手叉腰踏步。在音乐旋律的进行中这三个动作将反复出现。
  第一遍是由我带领大家做律动的,最初学生都显出放不开的样子,只用手很简单地比划了几下,但是我依然微笑着很带劲的带领着,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就像化学反应中的量变到质变一样,当律动快接近两分钟的时候,全体学生就像约好了似的,动作开始规范起来,节奏也卡得很准了,这样的状态又持续了一分多钟,大家对于这段音乐越来越熟悉,动作也越来越流畅了,他们甚至已经不需要老师的带领了。
  所以运用体态律动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应当做好心理准备,律动需要预热的过程,从起先的敷衍了事到后来的熱情洋溢,教师要不厌其烦,要有足够的耐心,使学生的律动能够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第二遍我把全班分成三个组,每组分别承担一个乐句,当属于他们的乐句旋律出现的时候就由他们组来做律动,在做律动的时候可以让同桌的两个同学面对面来做。因为有了承包责任制,所以同学们的思维很专心跟着音乐的旋律前进,同桌面对面做的时候就如同照镜子似的,彼此间会心而赞赏地微笑。这时的气氛是轻松而有愉快的。
  第三遍的时候,我要求同学们不做乐句的前半句不做,只做后半句,每个同学的注意力都是那么的集中,就像有人在喊口令似的,全班同学都在后半句起音时一致的做出动作,几乎没有同学出过错。
  就这样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第一遍律动是让学生和音乐逐渐亲近的过程;第二遍律动是让学生将律动体验相互交流的;第三遍律动是让学生始终高度关注音乐的过程。通过到位的音乐把握、学生把握、律动把握,体态律动使学生的音乐体验完善完美,乐趣无穷。
  当然律动的设计是要有灵性的,它不应该是具象的,沉重的,是要与音乐的神韵相通的。例如八年级下册《鳟鱼》音乐的律动设计。双手交替从左至右走出波浪线,每个乐句的落音处自由舒展的向外做出抛物线并自由落体。真地需要让人感觉到小鳟鱼在清澈纯净的水波中愉快自由呼吸的感觉!
  同时,律动的设计要贴切,必需要从音乐中来,音乐听赏不能停留在感性层面上,还必须要放在内涵上。例如七年级上册《杵歌》音乐的律动:第一遍孩子们站在原地,双手握拳一上一下在一直线,按照节奏律动做上下敲动状,恒拍律动,同学们感受到自己是在模仿拿杵劳动的情景形象;在此基础上,继续聆听音乐设计拍点走动起来,这样劳动歌舞的特点就凸显出来了,这样同学们就能正确解读劳动歌舞为劳动号子体裁的风格特点。
  三、留白艺术:个性创作——扬“我”风采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这使得平时的教学活动看上去有些墨守成规,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只是通过单一的模仿,缺乏对他们创造能力探索能力的开发,这就有可能导致他们的思维惰性,养成一味盲从的陋习,抑制创造力的发展。
  歌唱教学一直是教学中比较难以突破个性的一个环节。由于审美观点的差异,不同的演唱会造成不同的审美效果。同是一部作品成功的表演不仅把作曲家的创造再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还能通过表现者富于个性的表演产生出比作曲家的设想更加丰富的审美效果。但在实际的课堂中,很多的歌曲教唱环节往往注重于落实基本读谱、歌唱技巧的处理而忽视了学生歌唱个性的突破和表现,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引导其表现音乐,展现个性。
  如在演唱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B段部分“是留下一棵小树,还是留下一片花朵,是留下一个生命的春天,还是留下一片永恒的绿色”。在谱面上作曲家没有任何标记的提示。学生的演唱比较平缓,不生动。基于此,设计让学生思考运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力度的变化来表现“孩子们在纷纷讨论的情景”,使演唱具个性。学生众说纷纭,想出了很多方法,结果塑造了一段段极具个性的表现。有的运用一强一弱或一弱一强的力度变化,表现了不同的孩子在回答问题的情境;有的运用渐强的力度变化,表现出孩子们的讨论越来越激烈,争先恐后地抢答;有的通过演唱形式的变化表现孩子们讨论的情景,分组演唱;男女生对唱;两名学生看着对方,表现到位的对唱。通过学生对作品不同的理解和处理,富有个性创作的演唱表现,给歌曲增添了新鲜感、生动性和趣味性。
  奥尔夫认为能够让孩子发挥自身的想象,在生活中自发的寻找音乐、创造音乐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音乐实践,强调的是让孩子们能够拥有更多的体验,从而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引导孩子们对音乐的探索能力,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接受音乐教学。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对即兴原则的体现是尤其明显的,贯穿于整个音乐的起点与基础。即兴主要指的是即兴创作。孩子们参与到活动当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最直接的感情,表现出最为纯真的反应,受音乐而动,加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尝试音乐创作,在“做”中学,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此,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转向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索和创造能力,能够让他们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得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我在亲身教授七年级的音乐课程时,让孩子们熟练掌握课堂的内容之后,都会加设环节让孩子们根据本节课所教授的歌曲内容进行自主的动作编创,并且鼓励和启发孩子们做出思考,这样使得课堂的内容跟编创融为了一体,再次提到这首歌曲时,孩子们总能够连唱带跳的展视出来,总有一些演出始得我们感到出乎意料,不禁赞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能力。   如课例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蓝色的探戈》一课涉及探戈节奏的记忆,设计“变变变”环节,同学们将已经学会的探戈节奏运用于自己熟悉的歌曲中,玩得很盡兴,因为他们很好奇创编带来的魔力,享受着自己创造带来的小成就和欣喜。
  课例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巴西作品《凯皮拉的小火车》在教学引导上,结合同学们的生活经验进行体验提升,通过给孩子们X— — —、X—、X、X四种节奏及相应的休止符节奏,要求孩子们自由组合创编,塑造火车的行进。通过实践拓展,一方面引导了学生积极探究生活,加强对作品的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要给学生足够的创作空间,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四、结语
  近年来,在教育实践以及教育研究的领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一个流行的词语。核心素养是每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与社会切合所必需具备的基础性素养,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个关键能力,也是学生个体应该具备的基础性和起支撑作用的素养。
  在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今天,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更需要我们静下来思考孩子们的现状,他们需要什么,如何有效给予,有效体验,提升核心素养?音乐游戏:让学生“玩”中学;体态律动:让学生动起来;留白艺术:让学生扬风采,畅享音乐课堂的主旋律。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下,音乐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给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尽可能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够发挥出来。同时,由于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展现出锲而不舍的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杜宏斌.“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音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8).
  [2](德)芭芭拉·哈泽尔巴赫(BarbaraHaselbach)主编.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第1卷经典文选1932-2010年中英文对照版[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12).
  [3]杨立梅,蔡觉民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 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
  [4]张建萍.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与新课程改革[J].中国音乐教育,2004(3):22-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798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