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丽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其根 阿茹罕

  摘 要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理念的提出,国家对乡村建设投入开始逐步增加,各省份也顺势开始探索适合本土发展模式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基于此,分析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制约因素,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路径与对策,以期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美丽乡村;制约因素;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0.057
  党的十八大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关系着人民福祉。之后在此基础上,更是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目标[1]。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城乡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因此,研究美丽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美丽乡村的定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具体而言,就是指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树立起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高质量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现代化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目前,随着各省份对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的探索,我国已经出现多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2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美丽乡村建设是发展城乡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随着各个省份开始基于自身特色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开创出了产业发展、渔业结合、生态保护等各种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美丽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逐渐引发人们的重视。
  3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制约因素
  3.1 思想认识不足,参与意识薄弱
  美丽乡村建设理念的社会认知度在近年来逐渐上升,且由于缺乏更加深入的基层宣传力度,农村居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识薄弱,再加之各级政府对美丽乡村理念发展模式的认识不同,使得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执行力与落实度不够,严重制约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大布局的进行[3]。宣传力度的不足使得很多基层管理部门与居民对美丽乡村的认识严重不足,出现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仅仅停留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这一浅层次上,进而导致群众缺乏能动性,对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仅仅给予口头支持。
  3.2 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缺少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机制
  综合各省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来看,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是导致许多美丽乡村建设不能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缺乏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且没有结合乡村自身特色优势制定长期性的发展计划,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政府部门布置的任务,这种错误的认知观念是造成许多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难以显现的重要原因。此外,一些地区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只重视对农村环境的改善,长期发展规划则照抄照搬其他成型地区,没有结合自身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基层管理部门不应该仅仅重视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忽略了长期发展的规划,否则必然会被发展的潮流所淘汰。
  3.3 资金筹集渠道狭窄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是一项复杂且持续性较长的工程。资金渠道狭窄、筹集建设资金难度大是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多来源于村民自筹,常常会面临资金断供的局面,影响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且村民自筹资金大多来自于本土企业家的捐赠,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不是长久之计[4]。同时,一些地区农业部门虽然会提供一些资金帮助,但这些部门拨付资金的使用对开工时间、拨付程序等有着严格的要求,往往出现虽然有拨付资金但资金不能及时整合到建设统筹使用中的情况。因此,资金筹集渠道狭窄是影响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各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3.4 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依然严峻
  美丽乡村建设不等同于整治村容村貌。近些年来,随着各地区政府部门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各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大部分乡村在生产、生活中依然存在着毁坏生态环境的陋习。例如,随意占用农耕地、在瓜果蔬菜的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养殖排泄物直接排放等一系列不当行为,都将导致土壤污染、水污染等问题。
  4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路径与对策
  4.1 合理有效地利用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应以政府财政补贴为引导,积极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例如,发挥本土企业家的作用,构建生态农业发展平台,打造绿色农业经营模式。在利用政府与社会资金的同时,应注意合理高效地运用资金,让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最大程度发挥,避免将资金使用在面子工程上,从“里子”入手,真正做到资金服务于美丽乡村的建设。
  4.2 改善基础设施,打造新型生态环境管理模式
  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需要注重生态环境治理,还要注意乡村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事关现代化农村建设的成效,是打造现代农村的重要物质保证。因此,地方政府部门应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打造新型生态环境管理模式,避免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的現象,真正做到服务于群众。同时,为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责任作用,要提升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
  4.3 加强对农民的义务教育
  近年来,随着农村建设优惠政策的实施,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绩突显。但由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制约了美丽乡村的建设质量。因此,需要采取刚性政策,强化农民义务教育,注重培育农民义务责任意识,为提升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参与度提供人才支撑。   4.4 完善村干部管理机制
  完善的村干部管理机制是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重要人才保障。村干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实施人,其管理能力关系着乡村建设质量。因此,地区政府部门应对村干部进行定期培训,让村干部充分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提升工作效率。此外,应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对乡村干部工作进行整合划分,防止发生“挂空职”现象,做到各司其职。
  4.5 加强资源环境辨识,做好美丽乡村精准规划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基层政府部门需要结合乡村发展状况,制定科学的编制规划,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此外,还应结合地区人文环境,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住宅设计进行深层次布局,尽量体现地区乡村建设特色化、个性化与地域化,打造具有地区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进一步完善乡村日常生活设施建设,坚持就地取材等发展理念,产业定位注重一村一品。
  4.6 加速信息平台建设,开拓特色产业发展市场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持。现如今,各大电商、新媒体、宣传平台的出现与使用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因此,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应借助各种新媒体、电商平台,打造各种宣传平台[5]。同时,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各基层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乡村的区域优势、环境、产业以及村民技能优势,提升乡村经济效益,注重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在村两委的组织协调下,对乡村的产业结构进行探析,并基于地区发展特色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具有乡村民俗特色的产业结构,并实行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发展策略,以特色产业为发展契机,对不同特色的乡村建设进行分類指导。
  5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打造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管理部门应坚持以十九大精神为引导,一步一个脚印,精心布局,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构建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控机制,利用地区特色优势,打造出具有民俗特色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 吴鹏.“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研究[A].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第十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2020.
  [2] 武文霞,庄伟光,邹开敏.珠三角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和对策研究[J].广东经济,2020(9):
  38-43.
  [3] 姜烛,王迁,李馨.陕西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标准化,2020(9):113-116,122.
  [4] 谢清艳.美丽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J].南方农机,2020,51(3):71.
  [5] 董科鹏.美丽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J].农业经济,2019(5):22-23.
  (责任编辑:刘 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84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