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耀胜 瞿弋涵

  摘    要:信息化时代,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同时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容易受学业、恋爱、交友和就业等影响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文章认为为了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两种教育的优势,使学生既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3-0075-03
  现代社会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攀比思想等消极文化和思想也随之而来,大学生这一群体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虽然有一定的判断和决策能力,但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差,比较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在不知不觉中被不良文化腐蚀,从而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下简称
  “三观”)。所以,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将这两项教育内容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所谓思政教育,就是利用某些思想政治观念,以及道德规范来影响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使这些成员可以满足社会要求的教育。而进行观念和规范施加的实践活动过程,就是思政教育的过程,其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的特点。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等等,并且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个人素养,使學生能够明辨是非。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说服教育、榜样引导和赞扬激励等方式,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行为为主要目的。
  而心理健康包括多个方面,如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人际关系和人格发展等等。在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根据相关的要求规范,传授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技能,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以此保障学生行为正常,符合成长规律和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多项内容,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要保障学生符合社会公民的规范要求,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一)二者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一些区别:第一,形成原因存在差异。如果思想方面存在问题,就是无法正常看待客观世界,想法存在偏差,思想观念不符合社会道德的标准,进而对三观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学习态度、行为作风和目标方向等。如果人出现思想问题,则可能会有信心动摇、责任感弱化等表现。心理问题则属于个体神经、生理等方面出现变化,进而引发心理层面的创伤和障碍,心理健康问题属于疾病问题,会导致学生产生许多负面情绪,包括自卑、焦虑、抑郁等等[1]。常见的心理疾病问题包括抑郁症、强迫症及焦虑症等。第二,在表现内容方面有所不同。思想问题的表现形式普遍为观点、立场等等,具体包括政治立场、道德观念等,会呈现出社会倾向且比较稳定。心理问题则以感觉、直觉等感性认识为主,展现形式为记忆、思维等等。心理问题通常具有自然、易变等特点,和一个人的内心感受有关,外部环境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第三,解决方法有所不同。如果是思想问题,可以采用教育、引导等方式来解决,通过这种方式转变人的政治态度、立场及三观等。可以采用自我教育法、预测与方法等等。心理问题则依靠心理学知识来解决,通过语言引导、行为辅助来解答学生心中存在的困惑,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常用的方法包括实验法、测量法等等。
  (二)二者联系
  二者之间虽然有很多区别,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教育内容方面,二者可以相互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政观念,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则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正是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政教育的基础。在教育目标方面,二者都以培养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针对学生存在的感情、思想等方面的问题,这两项教育内容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各项行为得到规划,同时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职能方面,二者互为衔接的关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保持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变得更加乐观、主动,在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下接受思政教育,可以为思政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思政教育主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德素养进行培育,有助于改善学生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保持稳定。所以,二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推动,共同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推动大学教育质量提升
  现如今,每一所高校都会开展思政教育,该教育工作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强化学生的个人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生存的能力,使学生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2]。如果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还能使学生具备乐观的精神、对抗逆境的能力,使学生可以不断进步和发展,最后成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学生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岗位的要求,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促进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有助于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不同于中等教育和小学教育,大学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大学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不仅要将各专业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实践、应用和创新等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奠定基础。在大学教育阶段,为了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强化学生的道德素养,并有效预防大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必须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针对学生的思想、精神和心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引导和培育,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有助于凸显学校德育特色
  整体来看,大学比较注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中不仅会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会开展各类培训活动。除此之外,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有机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提升,有助于提升学生各项能力和素质,可以充分体现出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宗旨,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身心健康,还能增强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面临的问题
  (一)内容和目标问题
  整体看来,两项教育在结合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忽略的是大学生本身就存在很多复杂的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活是人生中最丰富多彩的阶段,应该具有积极、阳光和乐观的特点。不仅如此,大学生还要在这个阶段学习先进的知识文化,掌握各种各样的技能技巧[3]。在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方面,许多学校都没有进行有效的融合,思政教育没有融入心理健康的内容,心理健康也与思政教育相脱离。
  (二)内容和方法问题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高校需要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责任,其教育质量和水平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观念有直接关系。学校是教育的输出方,应该重视自身的完善和优化。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在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存在问题或误区。一方面,学校的教育模式比较落后,并没有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规律进行全面有效地分析,导致教育工作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浮于表面,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侧重点方面,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视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忽略了心理疾病预防、心理健康咨询等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工作方法比较落后。现如今,由于高校对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所以在教育教学方面仍旧采用传统的模式方法,普遍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进行理论知识、概念方法的灌输和传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够了解,没有彰显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教学质量不高,也很容易激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教育工作的效果并不明显。此外,虽然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但对于这两种教育内容要加以明确的区分。然而,许多高校并沒有对两项内容作出明确的区分,教育中更重视提升思政教育的标准。而且众多高校经常会混淆二者的内涵,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不够准确,不仅会影响教育质量,还可能造成学生思政问题或心理问题的逐步恶化。
  (三)团队和渠道问题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社会各界都处在激烈的竞争状态下,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不论是哪一所学校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面临着激烈的岗位竞争,生存压力日益增大,在压力的作用下,学生更加容易出现思想或心理问题。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接受的外界信息也在不断增多。受到各种信息、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思想及精神等方面的问题。例如,一些学生在网络中接收到各种不良信息,进而产生消极、攀比等思想。或者一些学生遭受到网络暴力,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时会导致学生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针对这种情况,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难度更大。但高校不仅缺少专业的教育团队,也没有创建有效的结合渠道,两项教育很少能有机结合地施行。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路径
  (一)融合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
  从前面阐述的内容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存在很多共同点,但本质上并不相同,这两项教育有各自的侧重点,在落实的过程中应该进行有效地区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融合。首先要明确的是,二者都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所以要围绕大学生展开工作,针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矛盾问题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要使教育方式具有针对性、多样化的特点,而不是依靠单一的方式或模式完成教育工作。为了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就要从二者的教育内容和目标入手。在内容方面,可以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相互促进。在目标方面,二者的大目标和大方向应该一致,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当代大学生。但在具体的教育目标上,应该具有针对性和明确性。应该明确两项教育的侧重点,然后根据侧重点确定教育内容,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采用两项内容交叉教学的方式,在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也要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可以用乐观、积极和进取的态度面对各类问题[4]。
  例如,在对大三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当前状态选择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大三学生正面临着岗位实习、毕业就业等压力,在思政教育落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学生专业工作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实例加深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结合挫折教育。因为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接下来的生存环境和大学校园中的生活有很大差别,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要独立解决问题、面对问题,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得到圆满解决。为了使学生不被困难和挫折所打倒,教师应该做好相应的教育工作,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拥有较高的抗压能力,进而用饱满、自信的状态迎接接下来的挑战。
  (一)结合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除了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外,二者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也可以进行融合统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利用思政教育的方法或渠道,采用相似的教育手段来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互通。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两项教育工作可以相互借鉴经验,通过分析和整合开辟出更多教育路径,同时也能创新更多教育方法。一方面,要对这两项工作的工作体制进行完善和健全,主要包括教育指导、咨询自助等多个方面,使两项教育工作不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得到有效地融合,并在教育渠道和指导方法上相互借鉴,从而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可以在第一、二课堂中向大学生传授各种思政教育理论知识,包括法律基础、思想政治、哲学理论和道德修养等等,然后将两种课堂结合在一起,增加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进而增强学生的思想品质,并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5]。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实地参观社会中的各个行业,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企业文化、岗位工作内容及工作要求等,通过切实的体验提升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认识,使学生将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结合在一起。同时,通过学习和观看他人辛勤工作的日常,可以使学生养成爱岗敬业、积极乐观和创新发展的精神品质,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和奋斗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有利于学生制定更加完善、合理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进而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此外,学校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或专业人士到校园中开展讲座、辩论会等活动,既可以为学生普及各种心理知识,也可以为学生分享人生经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辩论、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思政理论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保持心理健康,树立正确思政观念的重要性,并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二)结合教育团队和教育渠道
  从上文内容可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虽然两项教育内容、方法和目标都具有自己的特色特点,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关联之处,为了促进两项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可以从教育资源、渠道等方面着手,采取资源共享、渠道互补的方式,使两项教育工作可以相互弥补和渗透。教育团队之间也可以相互配合,积极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和心得,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进,促进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例如可以加入心理咨询的内容,将心理咨询的技术、理论知识等应用在思政教育工作中,通过感化学生心灵的方式加深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心理咨询的情境,为学生营造相应的咨询氛围。学生可以将自己当下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分享出来,然后教师采用专业的技巧和手段来引导学生、开解学生,从而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劝说、榜样等教育方法来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地预防,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高校应该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两项工作的作用,就要对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相互推动和促进,使学生在思想、精神和心理等多个层面都得到引导和教育,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冬仿.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18(6).
  [2]张秀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J].中国培训,2017(14).
  [3]陈建文,贺青霞.“键对键”与“面对面”的联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8(3).
  [4]侯志菲.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案例解析[J].文教资料,2018(19).
  [5]张莉,甘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
  [责任编辑  庞    淼]
  收稿日期:2020-06-29
  作者簡介:孙耀胜(1973—),男,湖北宜昌人,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877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