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抑郁认知易感性的新解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 华 彭新波

  摘要 双重加工模型认为人类拥有两种信息加工模式,联想模式是快速、不需努力的加工,以良好学习联想(well-learned associations)为基础;反思模式是慢速的、需要付出努力的加工,建立在基于规则的符号推理基础上。联想模式的发生是自动化的,当预期被违反时,执行反思模式,并需要足够的认知资源。当反恩加工没有校正消极的有偏向的联想加工时,就会表现出抑郁的认知易感性。双重加工模型对抑郁认知易感性的评估、病原学和治疗提出了新的看法。
  关键词 信息加工;双重加工;抑郁认知易感性
  分类号 R395
  
  1 前言
  
  抑郁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患抑郁症的人过于担心自己的健康、对身体疾病非常敏感,并经常陷入在悲伤、焦虑、无助、绝望等情绪状态中,认为自己是无用、无价值的,这种消极的想法会使患者以悲观绝望的态度看待未来。个体的这种相对稳定的负性认知特性也被称为认知易感性(cognitive vulnerability)。认知易感性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和内化的特点,但在特定的情境下,也具有可变性(Ingrain,2003)。
  常见的解释抑郁认知易感性产生原因和机制的认知心理学理论有贝克的消极自我图式模型、习得无助模型、绝望模型和信息加工模型。贝克的消极自我图式模型(negative self-schema model)借用了认知心理学的自我图式概念,强调系统的逻辑错误和生活应激是导致抑郁症产生的原因(Beck,Rush Shaw,&Emery,1979)。习得无助模型(learned helplessness model)则认为是一种悲观的解释方式,或者说是不良的归因方式导致个体具有抑郁症的患病倾向,个体对不可控事件产生无助感并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而非外部因素(Seligman&Maier,1967)。绝望模型(hopelessness model)假设对不幸事件做出不可控的、必然发生的预期,或是对良好事件做出不会发生的预期,都将导致抑郁(Abramson Metalsky,&Alloy,1989)。信息加工模型认为消极认知加工导致了不必要的有关个人无能或失落感的想法(Ingram,1984)。总之,所有的抑郁易感性的认知理论模型认为认知因素是导致抑郁障碍的原因。
  
  2 对抑郁认知易感性的新解释一双重加工模型
  
  2.1双重加工模型概述
  双重加工理论(the dual-process theory)广泛地存在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不同学者提出的观点稍有不同,但主要观点是一致的。双重加工理论家们认为在人类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加工模式:一种是联想加工(associative processing),另一种是反思加工(reflective processing)(Chaiken,1980;Sloman,1996;Stanovich&West,2000;Smith&DeCoster。1999,2000)。
  
  联想加工是快速、平行、自动化和启发式的加工,只需要较少的意识参与和认知努力,能快速、自动地对环境特征进行识别,促进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同化,本质上它是一种模式完成机制(paRem completion mechanism)(Smith&DeCoster,1999),当此系统占优势时,人们通常会把思维建立在对记忆的强烈激活上,而不是依赖逻辑加工,因此会表现出非理性行为,出现系统错误和偏差。联想加工发生在前意识水平,只有其最后结果能被意识到,这些结果可以被体验为直觉或对刺激的情感反应,如某个孩子被狗咬了几次后,一见到狗或听到狗的叫声,就会不由自主地害怕。
  反思加工是慢速的、序列化的、控制的和分析式的,需要工作记忆系统的参与。它赋予人类在思维中具有较高的理性水平,与联想加工相比,反思加工需要更多的意识努力和思考,更具有意向性和觉知性,它既能有意识地使用符号表征、基于规则的知识去指导加工,也能发展来自于意识思维的符号规则(Smith&DeCoster,2000),更重要的是,反思加工能利用从个别经验中收集来的规则,并有意识地尝试学习它们,此特征能使人们可以灵活地应对环境,是获取精确答案的必备步骤。
  那么在何种条件下这两种认知加工模式会被人们采用呢?大多数双重加工模型认为联想加工是默认系统,能自动化地产生,它的输出可以通过反思加工来调节。当对某一给定情境的预期被违反时,就会出现反思加工,然而,反思加工需要足够的认知资源,因此不容易参与到过分需要认知资源的情境。当联想加工的输出与预期一致时,就不会出现反思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很少的意识来调整个体的思维。
  2.2双重加工模型对抑郁症产生原因及机制的解释
  双重加工观认为抑郁的认知易感性是联想和反思加工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消极有偏向的自我指向的联想加工和反思加工无能力校正这样的偏向导致了抑郁认知易感性的形成。
  消极自我指向信息如:失落感、无价值感和缺乏自我等是导致个体患抑郁症的重要因素(Rudman,2004),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验论证了自我指向认知的重要性,如前所述,Beck认为自我图式是对个体已有经验的有组织的表征,当自我图式具有失落感和无价值感时,个体就易患抑郁症。绝望理论认为有关自我的归因是导致绝望的重要因素。非认知理论也认可自我在抑郁易感性中的作用,如心理动力理论强调那些损害自我适应感发展的早期生活经历的重要性。
  有研究者总结了几个导致联想偏差的根源(Ingrain,Miranda,&Segal,1998):早期经验、情感体验和文化偏向。年幼时经常将自我与消极的话题如低价值感、无用感相联系的个体长大后很容易引发抑郁的认知易感性;情感经验在联想加工的形成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消极的情感体验特别可能影响有偏向的消极加工;文化信念、社会信息同样可以影响与抑郁有关的联想偏差的发展,比如,社会上的性别歧视会使年轻的女孩对自我的评价更为消极。
  抑郁易感性也与较差的元认知觉知(meta cognitive awareness)有关,元认知觉知是一种对思维的知觉能力,例如:个体可能会想“我必须完美”,从元认知的角度看,个体必须意识到这仅仅是一种精神活动的产物,而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研究发现有着抑郁残余症状的个体比非抑郁个体的元认知觉知较少,在预防性认知行为治疗的后期,有着较低的元认知觉知水平的残余抑郁个体会更快地复发抑郁,对残余抑郁个体进行正念认知治疗(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会提高他们的元认知觉知,减少抑郁复发的程度(Teasdale,Moore,Hayhurst,Pope,Williams,&

Segal,2002)。
  虽然有偏向的消极加工是抑郁认知易感性的基础,但一般来说正确的反思加工能克服这种偏差。可是在下面三种情况下反思加工是无法修正有偏向的消极加工的(Beevers,2005):(1)认知资源消耗殆尽;(2)联想加工的结果与个体的预期一致;(3)反思加工不能充分地校正有偏向的联想加工。在上述每一种条件下,联想加工都没有被充分地修正,因此表现出了抑郁的认知易感性。
  (1)认知资源消耗殆尽
  双重加工观认为反思加工的参与需要认知资源,在没有认知资源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引发反思加工,联想加工会占优势主导地位,只有消极有偏向的联想加工会引发抑郁易感性。而在有足够的认知资源的情况下,抑郁易感性个体能利用反思加工调整好他们的偏差解释,可当认知资源被消耗完后,抑郁易感性个体在环境线索的激活下,其联想加工可能会迅速地激发负面信息,例如,失业会使人自动地想起贫穷、无家可归者和负性情绪,此时若有足够的动机和资源,反思加工会克制住这些反应,如果没有,就不能发动反思加工,消极认知和情绪就会占优势,从而表现出认知易感性。有研究支持这种观点,发现在没有认知负荷的情况下,呈现一些混杂着消极和积极解答的句子,近期抑郁症状才减轻的个体与从未患过抑郁的个体在整理出消极语句的数目上没有差异。但是,在并发作业中,要求被试同时记住一个六位数时,抑郁症状减轻的个体比从未抑郁的个体明显地整理出更多消极的句子(Wenzlaff&Beevers,1998)。
  同样应激性生活事件也能消耗认知资源,因为生活应激会增加个体与作业不相关的思维(Monroe&Harkness,2005),个体必须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来管理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有关的干扰性思维,想压抑负性想法的意图会主导反思加工,如果认知资源足够就能压抑负性想法,但是一旦认知资源被生活应激消耗殆尽,则能投入修正联想偏差的努力就会减少(Beevers&Meyer,2004),于是,个体不能压抑认知偏差,导致消极思维和抑郁情绪的同时增加(Wenzlaff&Luxton。2003)。但生活应激并不影响联想加工(Yee,Edmondson,&Santoro,1996)。
  (2)联想加工的结果与个体预期的一致性
  当联想加工的结果与个体的预期不一致时,反思加工可能会占优势地位,调节联想加工。但当二者的预期一致时,反思加工不会对有偏向的联想加工进行校正,并将导致更严重焦虑。
  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或轻微抑郁症患者与非抑郁个体相比,前者很少用反思加工模式对消极有偏向的信息进行加工(Sheppard,&Tcasdale,2000)。按照双重加工的观点,当消极自我指向的思维违反预期时,就会产生元认知觉知,引发反思加工,使个体意识到这种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Teasdale,Moore,Hayhurst,Pope,Williams,&Segal,2002)。
  (3)所引发的反思加工不能充分地校正有偏向的联想加工
  认知易感性会出现的第三种情境是联想加工适当地引发了反思加工,但是用来指导反思加工的规则在有些条件下是有助于维持认知易感性而不是校正它,或者说抑郁易感性个体使用无效的反思加工来修正有偏向的联想加工,例如,穷思竭虑(ruminstion)是指抑郁个体在应对抑郁心境时,把注意力集中于抑郁症状、抑郁心境的原因以及与抑郁有关的思想和行为中。这种思维状态本来可以指导反思加工对症状的原因和结果进行一次全面的搜索,帮助个体理解为什么会发生消极的思维和症状(Watkins&Baracaia,2001),但它也能维持和增强联想偏差而不是校正它,如抑郁个体会不停地想“我需要反复思考我的问题以便找到抑郁的原因”,这可能会起到负强化的作用,加重抑郁并延长抑郁时间(Papageorgiou&Wells,2001)。研究表明,非抑郁个体若经常出现穷恩竭虑的反应方式意味着抑郁即将发生(Spasojevic&Alloy。2001)。
  如果有偏向的消极加工持续运行未被反思加工适当校正,可能会导致负面认知的检索,影响下一个联想加工的模式完成机制,导致更严重的负性情感反应如情绪低落(见图1)。随着情绪低落的逐步增强,会自动地想起许多不相关的东西,带来许多不合理的强追性想法,个体会设法压抑这些负性思维,从而引发反思加工,但是源自负性情绪的强迫性想法会损耗认知资源,导致反思加工缺乏足够的认知资源,因而降低认知任务成绩(Ellis,Moore,Vamer,&Ottaway,1997)。有学者推测低落的情绪可以持续维持一个自行载入系统(self-loadingsystem),它会使负性情绪增加,消耗认知资源来克制低落的情绪并进一步导致不安情绪增强(Wegner,Erber,&Zanakos,1993),随着时间的流逝,消极的自我指向认知和低落情绪之间的这种恶性循环会使个体很难脱离消极思维。多次经历之后,消极的有偏向的联想加工会与低落情绪之间建立固定的联结,低落情绪不但会持续,也会反过来激发消极的有偏向的联想加工,例如:某个人经历过许多次失败,每一次经历都会使他不适当地联想到失败,而且每次失败时都会伴随焦虑的情绪状态,这样一感觉到失败就会自动地引发焦虑的情绪。同样,当一产生焦虑的情绪,无能和自我否定的想法就会自发出现,这样个体在模糊不清的情境中很容易感觉到失败,因为他的模式完成机制产生了偏向,认为自己干什么事都会失败。但是,无论在哪一个环节,如果反思加工能及时适当地调整好有偏向的自我指向思考,那么这种自我无能的自动化激活就能被克制住,个体只会短暂地经历情绪低落,并产生有益的情绪效应。若缺少这种修正,联想加工将继续维持低落的情绪状态(Forgas,2000),当低落情绪持续高涨,需要反思加工介入时,反思加工本身已耗尽认知资源。在缺乏反思加工的情况下,消极自我指向思考和低落的情绪相互挟带螺旋式下降到更严重的程度(Beevers,2005)。
  2.3如何评估抑郁症状
  传统上,一般用自我报告问卷法(self-reportquestionnaires)来测量抑郁认知易感性,但这种方法所测得是反思加工的认知产物,如果有偏向的联想加工与个体的抑郁易感性一致,那么上述结果就不能特别有效地预言抑郁易感性。因此也可以同时使用联想和反思加工模式来评价抑郁症状,以评价自我抑郁易感性的功能失调性态度为例,如果要测量联想加工结果,可以通过要求个体尽可能快地回答同意还是不同意某些功能失调性态度语句(dysfllncfional attitudes statements),或施加一个认知负荷,即要求被试在识别他们的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同时完成一个次要作业来限制反思加工。但如果

要评估反思加工,可以要求被试仔细考虑每个问题或鼓励他们尽可能正确地回答。
  目前,出现了一些新的评估联想加工的方法,常见的有;(1)内隐联想作业(Implicit Associations Task)。此作业用来评估抑郁易感性个体的自我和消极特质形容词之间的内隐联想,这种内隐联想不受反思加工的影响,可以有效地检验抑郁认知易感性(De Houwer,2002)。(2)使用心境启动来促进对联想加工的评估。因为消极心境的启动会促进消极有偏向的联想加工,通过增加干扰性思维,心境启动可以减少认知资源(Ellis,Moore,Varner,&Ottaway,1997),从而干扰反思加工。(3)检验有偏向的联想加工是否与心境持续性有关。众所周知,持续性焦虑的心境是抑郁发作(depressive episode)的一个标志性特征(Scott,Winters,&Beevers,2000),心境持续性可能来源于反思加工的延迟,焦虑的心境可能会增进联想加工。此外,抑郁易感性个体可能会使用无效的沉思策略来调节他们焦虑的心境,这样做无意中促进了焦虑心境的持续(Joormann&Gotlib,2007)。
  2.4抑郁症治疗的双重加工观
  双重加工模型提出了几种校正抑郁认知易感性的方法:
  第一,在有足够的认知资源的前提下,改变预期,以便消极有偏向的联想加工引发反思加工,使其校正或克制联想加工的输出,例如,站在沉思的角度来识别联想加工的产物只是一种简单的看法,不是真理,不可能存在,使用反思加工有助于个体更正现有的思维方式(Teasdale,Moore,Hayhurst,Pope,Williams,&SegM,2002)。
  Teasdale和同事的研究表明,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CT)和以认知治疗为基础的正念认知治疗(MBCT)能够改善残余的抑郁患者的元认知觉知(Teasdale,Moore,Hayhurst,Pope,Williams,&Segal,2002)。从双重加工观来看,这个证据表明CT和MBCT会改变反思加工,即治疗后,有偏向的联想加工会触发反思加工,使其更正确地校正联想加工。MBCT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到消极的自我指向思维只不过是“发生在心理的心智事件”。同样,CT能帮助个体认识到消极自我指向思维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这种思维的真实性应该得到检验。
  第二种方式是改变联想模式完成机制,因为尽管用沉思努力来调节联想加工的产物是一种有用的、短期策略,但更理想的策略是影响联想加工,使它不再产生消极的有偏向的输出。可以采取建立条件反射的方法,改变联结网络,例如,面对消极事件时,可以教授抑郁易感性个体努力地挑战他们的消极思维,对来自于联想加工的思考进行“第二次思考(second thoughts)”(Teasdale,Scott,Moore,Hayhurst,Pope&Paykel,2001),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重复性练习,联想加工会改变,但这需要不断地练习并花费很多时间。
  第三种方法是鼓励抑郁个体反复地经历,这种经历有助于形成新的联结,例如,抑郁易感性个体会自动地联想到失败(Lau,Segal,&Wilims,2004),反复地呈现他成功的经历可以改变那种联想网络,这种方式有助于个体开始将自我与成功而不是失败相联系,这与抑郁治疗的认知――行为疗法相一致,也是行为干预能改变认知结构的一个例子。
  最后,研究发现对病人进行认知改变和情感约定的治疗能显著地减少抑郁(Hayes,Bccvers,Feldman,Laurenceau,&Perlman,2005)。当教授病人如何对付绝望感、不完美感和失败感时,过程分析(process analyses)显示较高水平的认知加工可以改变联想偏差,从而降低抑郁易感性。
  
  3 对双重加工模型的评价
  
  综上所述,抑郁认知易感性的双重加工模型针对抑郁易感性的评估、病原学和治疗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分析了抑郁认知易感性的产生根源、发展过程以及治疗措施。
  双重加工观在有些观点上与其它抑郁认知模型有相通之处,如:消极有偏向的联想加工与Beck所指的消极有偏向的自我图式是一致的,此外,Beck提出如果按照逻辑、理性和沉思的方式响应这些自动化思维可能是克服这种思维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这也与双重加工模型使用反思加工去调解联想加工产生的自动化思维是一致的。
  双重加工模型同样与抑郁易感性的信息加工模型是一致的,关注那些指导选择、转换、编码、储存、提取和信息产生的认知过程,认为消极认知偏向导致了不必要的有关个人无能或失落感的想法,强调有效的认知加工在抑郁治疗中的作用(Alloy,Abramson,&Whitehouse,2006)。
  尽管在以前的认知模型和双重加工模型之间存在相似性,但是双重加工模型还是独具特色,具体表现如下:(1)双重加工模型就抑郁认知易感性的本质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强调两种认知加工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改变认知易感性的方法,相对于抑郁的其它认知模型来说能更节俭地解释抑郁认知易感性的产生根源,能促进对双重加工模型的实证检验(Haeffela,Abmmsonb,Brazyb,Shahc,Teachmand,&Nosck,2007)。(2)双重加工模型阐述了最可能引起抑郁认知易感性发生的三种特殊的和可检验的情形,这意味着可以对认知易感性进行测量。(3)此模型论述了联想加工、反思加工和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将一些认知现象如:自我指向信息加工、沉思和情绪调节综合在一个模型里。
  虽然有证据支持抑郁的认知易感性的双重加工模型,但何种情况下该使用联想加工还是反思加工、两种加工过程是同时的还是序列的?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至今仍还存在争论。在负性情绪的调节方面,有学者认为负性情绪被激发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自动转向正性情绪,从而达到良好的情绪调节(Forgas&Ciarrochi,2002),但是双重加工模型则认为要想达到良好的情绪状态,必须经历反思加工对消极有偏向的联想加工进行正确有效的校正,对这两种不同观点,仍尚待研究,尽管Forgas和Ciarrochi(2002)已经发现正常个体确实有自动恢复正性情绪的能力,但抑郁症患者或抑郁症缓解患者,是否具有这种自动修复能力,还无研究加以证实。此外,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以临床大学生为样本,若是研究易受损的个体,特别是刚从较大的抑郁发作中康复的个体,将有助于决定是否已有的研究具有临床意义。
  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发展一个抑郁易感性的综合模型,将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与双重加工模型相整合,从不同角度共同解释抑郁易感性的产生原因及其机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61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