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形势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数学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合作交流的场所;教师不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更应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应培养合作交流探究能力,要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数学思维。数学教师要善于点拨和激励学生共同探讨,鼓励问题的多样化;放权让位,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培养探究习惯。
【关键词】数学教学;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2-0025-1.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核心动力,目的在于改革传统的、单一被动的学习状态,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现代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科学探究的精神,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参与学习小组交流,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数学思维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活动,既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探究性活动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讲,都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一种发展和补充,使中学数学教学更加开放,更加具有活力。它是当前中学教学课程及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如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节,先提出以下问题:“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有什么联系?”“你还记得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吗?”“你知道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吗?”通过这四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全等三角形是相似比为1的特殊三角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三个定理和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必然存在内在的联系,所以或多或少都能用类比的方法猜想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此时指出有时观察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准确。要求学生用实验方法进行验证,让学生自主探索而不是合作交流,可避免有些学生不加思考,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从而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思考,真正调动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的特点,将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掌握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二、激发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师生关系成为平等互助的朋友关系。教师要给学生能够各抒己见的空间,使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对所探讨的内容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不但要说出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还有对别人的观点提出置疑、反驳、评价。如: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后,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老师不讲,只用三根小木条摆弄成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学习分组研究:是否任意三根木条都能摆弄成一个三角形呢?若现有两条线段的长为3cm和6cm,则第三条线段的取值应在什么范围内才能与已知的两条线段组成三角形?学生七嘴八舌,七手八脚,有的摆弄,有的思考。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一会儿就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总结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它的推论,而且能根据“三边关系定理及它的推论”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讲的同学很认真,听的同学很用心,有讲解,有操作,有验证,有质疑。学生在这种活动情境中,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很快地掌握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它的推论。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己才能,发挥自己创造性的场所。
三、教师要善于点拨和激励学生共同探讨,鼓励问题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可以改变问题的角度,变过去追求问题的结果为注重问题的解决过程和发现新问题。例如:在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时,我只略举一个用量角器量一下同位角相等后,让同学们用量角器和尺子再做进一步探究,结果学生得到“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性质外,还得到“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夹在两平行线之间的平行线段相等”的性质。有的同学指出,“书上只有讲‘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角互补’的性质,会不会另两个性质不成立。”我及时表扬了发现者和提问者,并让全班再次验证这两个性质。
结合教材内容,把一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为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搬出结论,急于运用结论解题,而要尽可能创设形成该推导过程和结论的过程探索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认识规律和探索性问题的特点,结合初中生的认识水平,对学生的探索活动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观察、体验、猜想、归纳等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
四、放权让位,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培养探究习惯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看,自主地说,自主地做,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有关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时,首先,我创设远距离探究情景,让学生在探究中受挫,诱发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任务1:“画一个任意的四边形ABCD,再取出各边的中点E、F、G、H,然后依次连结各个中点,得到了一个新的四边形EFGH,观察并猜测四边形EFGH是什么四边形?”探究1:为什么将任意的四边形四条边中点依次连结组成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探究2:分离出一个三角形,引出中位线性质定理。其次,我组织学生采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开放式探究,多样化证明。老师适时介入点拨,启发学生从如何证明两条线段平行的方法着手。虽然学生一开始就遭遇挫折,但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失败中获得了体验和启发,发现了多种证明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对学生的积极表现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并恰如其分地表扬了探究得较好的学生,同时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如何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学生在我的组织、指导、鼓励下,认真思考,思维活跃,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探究能力和数学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五、引导学生探索交流的体会
引导学生探索交流,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设计一个探究性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活动的出发点和目标,要创设好教学活动的情景,使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第二,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探索和思考的基础上,给学生以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有效推动活动的进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教师是探究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第三,在探究活动中,其内在价值并非仅仅在于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活动的过程,形成技能,发展潜力,获得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收稿日期】2010年11月1日
【作者简介】孟庆玲(1976- ):女,长春市南关区劳动技术教育基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6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