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环境伦理学到绿色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一帆

  摘 要:自从二战以后,世界各国工业飞速发展。由于工业发展而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空气、水放射性废物及其它毒性物质之泛滥。尤其是环境灾难(environmental disaster)的频发,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本文对简介环境变化与环境变化带来的危害,分析了环境伦理的产生、发展等。强调了绿色设计的重要性,以及设计师必须具备各种素质里面应该环境伦理,这对于推动设计的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保护资源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环境伦理;绿色设计   随着全球气候异常天气出现的越来越频繁,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环境伦理是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的道德关系,也可以说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伦理责任。环境伦理学是一门崭新的学问,研究环境伦理学,可以是我们的设计更好的为人类服务的同时也为人类的将来打算。   人类与环境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的一员,并不是自然的主宰,人与自然主客体难以分清,人对自然的索取并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接受了天地的恩赐。人类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与大自然和平相处,虽说不是风平浪静,但是较大规模的环境问题出现的是比较不频繁的。一直到人类开始进入工业革命,大量的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排放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温室化、酸雨、热导效应随之而来。   人类的文明史也可以说就是一部垃圾发展史。人们所追求的方便生活是建立在大量浪费的基础上,在以前货物的运输主要是靠火车铁路,而现在则大多数用卡车和公路;以前我们穿的都是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制成的衣服,而现在合成纤维已在市场上占据很大份额;以前的大学食堂使用的餐具和容器都可以洗了再用,而现在一切都是“一次性”的,使用过一次就成为垃圾。   在城市化进程中,垃圾作为城市代谢的产物曾经是城市发展的负担,世界上许多城市均有过垃圾围城的局面。而垃圾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造成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及影响环境卫生,处理垃圾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为什么我们不尽量减少它们的出现呢?   如果说,消费社会中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尚属于传统伦理学的范畴,那么,人与环境之间的伦理关系则对传统伦理学进行了挑战。正如日本环境伦理学家岩佐茂所指出的:“环境伦理并不是维系共同体的存在、在人类相互的社会关系中直接发挥作用的伦理,而是人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时的伦理。环境伦理学就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时的伦理。因此,从以往伦理学的界定来看,环境伦理学已超出了伦理学的框架,是一种新伦理学。”   作为一个活着的人,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有机体和生物相联系,我们完全依赖于地球上那些尚未开发的景观区域的生产力。假设它们维持生命的功能丧失,或衰竭到不可收拾。那么我们也将不存在。   自然系统保障着人类的幸福和健康,对它的理解和维护是明智的土地和资源合理规划的基础。绿色设计应运而生,在狭义上它是以节约资源为目的、以绿色技术为方法、以仿生学和自然主义等设计观念为追求的工业产品设计及建筑设计。而在广义上它指的是从保护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到拯救地球的环境保护观。虽说可持续发展和保护都是全球性的战略决策,但通过设计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则是这一战略决策中较易见效的方针。从上述两方面看,与之相应的设计应该分为两类。一是节约型设计,即节约能源和资源消耗的设计;二是常说的“绿色设计”,即无污染、无害于大气环境和人体的设计,两种设计都与我们的生活有直接的关系。   绿色设计是概念宽泛却定性不严格的,所谓“宽泛”是指所有设计都可能涉及,尤其在材料、工艺、使用过程和对人对环境的影响等;”定性不严格则指的是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或法律界限,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有时候“绿色”只能成为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   为了解决不可再生资源日渐匮乏的情况,不给子孙后代留下资源枯竭的惨状。节约能源和资源消耗的课题,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设计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设计观念的转变。如最近兴起的潮汐发电、风力发电及太阳能等。除了节约能源外,节约自然资源也是与设计有关的课题。打比方说,节水型马桶的设计,可以积少成多节约大量的水资源。节电型的冰箱、空调机,不但可以节约生活开销,也可节约电能。还有废物再利用也是节约型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再生利用既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也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所以得到大力提倡。如废纸、废布生产的再生纸,是目前印刷业使用较多的纸,印刷质量同原浆纸没有任何区别。再生纸浆也可代替许多商品中的衬垫物,减少泡沫塑料对环境的白色污染。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都是设计师们的功劳。   所以说设计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伦理的概念,因为设计师比一般大众有更多的能力为环保做什么。如果在最初设计时就在设计或产品中注入了这样的理念,那么在生产、销售和以后的使用中都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   增加对环境伦理的思想的了解可以使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多一份责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使之必报之”。 我们更愿意相信:如果没有改变,最终毁灭的终将是人类自己,而不是地球。      参考文献:   [1]黄厚石 孙海燕 《设计原理》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8   [2] [美]约翰・O・西蒙兹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3]尹定邦 《设计学概论》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4] 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江苏: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5]魏振枢 杨永杰主编 《环境保护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0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