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伦理道德教育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隨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高中的地理课程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在环境伦理道德教育中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来加强学生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素养,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地理 环境伦理道德 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 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7-0109-01
  1.环境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具有一种特定的内涵,即就是环境伦理道德的内涵。在新一轮的基础地理教育课改中,提出进行环境伦理道德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为载体,树立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使人文地理关系有一个清晰的层次体系,因此对于环境伦理道德的教育是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实施有效的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以及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目前的现状
  (1)总体目标仅仅是处于基本认知
  整体来说,高中地理课程中对学生的要求是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而在环境伦理道德教育来说,让学生以接触环境的基础开始通过从知识与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来对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环境不单单是独一的,而是通过各方面的体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对环境伦理道德教育的不重视
  高中地理课程和环境伦理道德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地理课程的目标是围绕着环境方面展开,引导学生对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以及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和环境行为的倾向有正确的见解和看法。换言之,环境伦理道德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较多高中学校对于学生的地理课程都表示不重视,认为仅仅是认识环境与自然,在师资方面都远不如其他课程,环境伦理道德方面是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向生态文明道路的一个重要阶段。
  (3)学生环境伦理道德现状不容乐观
  关于环境伦理道德是在校学生都需要必备的素质之一,当下的学生对此没有一点重视,对环境伦理道德方面的意识淡薄,存在对环境的保护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够到位,日常生活中没有树立起环境方面的态度,主要问题在于知行不一,习惯性的按照自己所想的去做,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不仅要构成学生的环境知识系统,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以及对环境做出有效的措施。
  3.环境伦理道德教育的途径
  (1)课堂中融入对环境伦理道德的意识
  高中课堂是实施环境伦理道德的有效空间,教师作为环境伦理道德教育的实践者,以自然要素作为基础传授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课本中关于地球的基础组成章节。地球是人类共同和唯一的家园,根据书本的要素关系图,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有地貌、气候、水、土壤等以及它们所在的圈层都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只要一种自然要素被破坏往往都会导致其它环境组成要素的改变,从而引起整个环境的变化。如果人类失去自身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人类更谈不上生存,乃至发展。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和书本结合判断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2)有效结合校外环境教育资源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都是相互结合的,人文地理侧重于联系生活实际,对培养学生正确人文思想十分重要。而区域地理是研究一定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来表现正确的人地关系。例如,高中必修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章节,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离不开地理课程内容,而地理课程又不能脱离具体生活,如我国江南丘陵的经济林木为栽培的立体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方面要想到是否充分、合理利用水、光、水等自然条件,遵循季节性以及地域规律,如果在丘陵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就要反思其合理性。在水流区域的上游建立化工厂,肯定也是一个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这就需要考虑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怎么布局有污染的工厂才是正确的。以生活为载体,让学生对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协调性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学生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并自觉地采取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
  4.结束语
  高中地理教育是在人类与环境发展中架起的一座有效桥梁,教学综合实践,以及全方位实施环境道德伦理教育,高中地理在环境伦理道德中占据很大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技能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环境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永松.浅谈中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的培养[J].好家长,2017(37):184-184
  [2]张能.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体系构建问题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J].科技风,2017(7):249-2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9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