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发展对医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该文用文献资料、考察和访谈法等,对网络时代下、信息多元化时代下,海量信息的“双刃剑”功能对高校医学生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等的巨大冲击作用进行研究。他们一边享受着高效的信息生活,一边又必须具备准确识别信息的能力,否则将会被困在纷乱嘈杂虚拟世界,迷失自我。所以,高校医学生要主动地选择信息、交流信息、运用信息。同时要重视医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通过提高医学生的网络信息识别能力、自律意识,完善人格,培养高尚医德。
  关键词:网络  医学生  伦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4(a)-0214-02
  如今,我国已彻底步入“全民网络化”的新时期,伴随“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往的“象牙塔”也变成了一个信息开放、言论开放的“小社会”,网络时代的医学生必然会通过各个途径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他们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无一不在发生着变化,老师的权威性、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以及教育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医学生也有着大学生共同的心态、伦理观念和普遍的价值观,但是医学生未来所面对的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与生命为伍的工作,所以,他们的价值观以至于伦理道德将不可置否的影响到整个社会对医生的看法,我们不得不更为深刻地去思考大学校园在网络信息“危机四伏”的环境下,医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网络发展给医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对我国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的共享性、互动性、实时性和开放性,当然,也包含了虚拟性与信息的荒漠化[1]。人们在从网络中汲取精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在接收着糟粕,如果青年学生缺少自制力、约束力及分辨能力,那么这把“双刃剑”,必然会给学生的身心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1.1 信息荒漠
  对很多人而言,网络是可以完全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的另一个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现实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都可以不必遵循,人们可以在网络世界尽情地宣泄负面情绪,变成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信息荒漠化是网络时代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由于人们缺乏生命主体意识而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蔑视与冷漠,或者是由于接收了太多“垃圾”信息而表现出来的茫然与不知所措,甚至是绝望,会让人陷入轻生、自残、暴力、自杀的念头。比如许多大学生网恋、行骗、伤人等行为都是由于受网络世界中无效信息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的生命意识严重缺失,從而深陷信息荒漠的囹圄。所以,生于网络时代的医学生,更需要在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接受专业基础知识与生命尊严、伦理道德相结合的现代教育,认识到生命的尊严和人类的使命,这也是我国高校及大学教师必须承担起的责任。
  1.2 信息过剩
  当人们输出的信息量远大于输入的信息量,就会产生信息过剩现象,以此导致的结果是:面对海量信息所表现出的焦虑、混沌、恐惧等不适感,认为信息已经成为一种负担,从而表现出一些不得体、不健康的行为现象。最为典型的“信息过剩”表现是暴力倾向与精神分裂。如今,计算机网络在我国各大高校基本普及,医学生通过手机、电脑很容易就能接收纷杂海量的资讯、新闻等各方信息,特别是信息中出现的医疗器械回扣、医生收取红包、耽误病人治疗时机、患者家属寻衅滋事等,在医学生心灵深处肯定会或多或少地感到震撼。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年龄段,思想活跃,对信息的接受速度快,再加上医学生的人格、伦理道德观往往是在各种各样的理念、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所以他们更容易陷入“信息过剩”的尴尬境地。面对多元化、相互矛盾的信息大感迷茫困惑,丧失了理性的判断力,如果高校教育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识别信息,他们的人格形成与完善也会面临严峻考验。
  2  医学生伦理道德观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道德意识
  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感情、信念、态度、观点以及心理活动过程,即为道德意识,它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意识[2]。纵观现下的医学生伦理道德教育,仍然是以传统被动的灌输式模式为主,即使对医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也延续了专业教育模式,形式化严重,学生很难听进去,实际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曾经在美国有一项关于大学生暴力倾向的研究,结果显示喜欢玩电子游戏学生的暴力倾向是不喜欢玩电子游戏学生的2倍。在我国媒体上也有类似报道,造成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就是沉迷网络游戏[3]。但是在网络时代,游戏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主流信息,更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娱乐方式,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健康游戏,成为摆在高校伦理道德教育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2.2 丧失道德信念
  所谓“信念”,是指人们对认为正确的行为准则、思想、人生价值观等所抱有的一种坚定不移的态度,并由此在道德层面上生出强烈的责任感。在道德信念的驱动下,我们才会有为人处事的底线与原则,社会才得以健康发展。如今,网络信息正冲击着传统的主流道德观,社会的价值取向也正朝着多元化发展,开放的思想浪潮,给医学生带来了更多新奇的生活方式、观念、政治思想、文化价值等,长期以来潜移默化形成的主流道德信念不再坚不可摧。另外,大学重知识传授,轻伦理道德的教育模式,更加剧了网络时代信息浪潮的冲击,医学生逐渐迷失在多元化的信息中,失去了是非善恶的判断力,给自己的价值定位不准确,评判道德行为的标准也各种各样,以至于许多医学生找不准高尚与卑鄙的界限,不知道哪些事可为,哪些事不可为。如果没有坚定、正确的道德信念来规范和澄清,那么出现在大学校园中的一系列不良行为也就无法受到约束和制止,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医德、医者心的缺失。   2.3 道德情感冷漠
  “情感”一词不难理解,而“道德情感”是指人们从内心道德感、价值观层面出发,对某种行为、观念、思想所产生的喜欢或厌恶、钦佩或鄙视的态度[4]。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交流渠道也更加多元,尤其是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在虚拟世界里的交流,更是大学生们倾诉、交友、分享生活的主要方式,面对面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越来越少,文字成为主流沟通语言,见面机会少了,一定程度上拉远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许多大学生热衷现实世界的“独处”,却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畅所欲言。尤其是QQ、微信、微博等平台,为学生拓展交际圈创造了极为方便的条件,许多学生热衷于网络交友,甚至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来抒发感情,但是却很少在现实生活中与人联系,即使在校园里见到熟悉的老师和同学也不太打招呼,人与人之间愈发缺少信任感。
  3  建设医学生伦理道德教育阵地的有效措施
  3.1 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结合
  互联网本身就具备“麻醉”作用,让人很容易沉迷其中,从而遗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角色,在网络上进行原本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做出的,且与传统道德相违背的事情。所以,加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非常有必要,将网络环境下的道德与法律相互结合,既要发挥出法律具备的强制性特点,又能发挥出主流道德价值观对人们言行的约束力。当然,我国的网络立法刚刚开始,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完善,但网络法律法规的欠缺不代表高校可以忽略这方面的教育,相反,正是因为网络立法还不完善,高校更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树立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任,将网络法律法规纳入学校的基础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3.2 树立医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自律能力
  网络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虚拟空间,纷杂繁多的信息完全公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但另一方面,网络界面却是私人化的,这也给网络监管工作带来困难。在网上发表言论、传播思想观念无需实名化,现实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风气、舆论、传统道德观很难在网络世界里发挥出约束力。这种情况下,医学生的自律意识便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具备了自律能力,才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话可以说。信息网络化时代,高校伦理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帮助医学生建立自我反省机制,提升内心道德感与责任感,为此,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医学生内在潜能,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他们自我约束、自主选择、自由发展、自主评价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以引导、启发为主,调动学生的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在因素,让他律变成自律,让医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的有效方法。
  3.3 加强建设伦理道德教育队伍
  网络信息中附带的文化价值、政治思想等对医学生的道德观念会产生巨大影响,但是承担着伦理道德教育任务的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却往往对网络文化不甚了解,这就造成了教师与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完全脱节,传统伦理道德观与前沿的网络文化之间必然会出现激烈的碰撞与冲突,以至于有的学生对老师的教诲嗤之以鼻,认为是“陈旧、老套”。尽管网络技术并不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全部,但是既然是针对网络的道德教育,就必须占领网络这片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辅导员与专业课老师只有在熟练掌握網络技术,与时俱进地运用网络教学方法,不断拓宽知识面,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搜集网络信息,并加以分析和整理,才能发现医学生在网上关心、关注的是什么。
  4  结语
  重视医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既有助于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又能将广大医学生作为道德教育的辐射源,从而影响更多的网民。因此,伦理道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眼下的大学校园,通过提高医学生的网络信息识别能力、自律意识,完善人格,培养高尚医德,对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同样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晋,吕振波.网络时代“文化反哺”对医学生伦理道德塑造的影响的调查及对策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4):505-506.
  [2] 刘真,刘源瀛,许婷婷,等.医学生社交网络使用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5):716-719.
  [3] 赵晓英,王艳菊,丁云鹏,等.关于医学院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3):439-442.
  [4] 杨慧娟.论高校伦理道德教育的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10):12,14.
  ①作者简介:张晓华(1976—),女,宁夏隆德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004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