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五大着力点落实“十一五”规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栅洁

  厦门市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构想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只争朝夕、迎难而上、加快发展的决心和勇气,也凝聚了全市人民的共识和智慧。当前厦门气势磅礴的发展态势证明厦门市委、市政府有能力全面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历史性贡献。
  因此,全市各方面应当树立“凝心聚力谋发展,推进跨越当先锋”的精神气概,进一步正确认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内涵、意义和态势,更加自觉主动地融入跨越式发展大局、服务服从跨越式发展大局,要按照《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牢牢把握五大着力点,认真抓好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
  
  一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就是要坚持把经济发展作为发展的中心,把发展工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利用工业的集聚力、带动力,迅速壮大产业集群,建成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实施重大制造业项目37项,投资约505亿元;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4880亿元,年均增长18.5%。主要以工业集中区、火炬(翔安)产业区和软件园为新的载体,发展以计算机、数字视听、移动通信和电子元器件为主的四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客车制造、工程机械、飞机维修、电工设备制造、船舶修造、钨制品深加工为主的六大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芳烃系列有机化工、精细化工、橡胶轮胎为主的三大化工制造产业集群,同时改造提升食品、纺织、服装鞋帽等传统优势产业。
  “十一五”期间实施重大服务业项目36项,投资约360亿元。重点培育物流和旅游两大支柱,实现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两大提升。主要依托现代物流园区发展壮大港口物流业;依托园博园、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新的项目建设以及现有景区、景点的改造,重点打造生态、文化、滨海等六大旅游品牌;依托一批新的批发交易市场、大型商业中心城的建设以及社区商业、岛外商业环境的改善,繁荣内贸,扩大内需;依托营运中心区的建设,加快发展金融、外贸、中介等现代服务业。
  农业方面要大力扶持发展种苗业、农产品营销业,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础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加快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
  与此同时,厦门还要以三个台商投资区为依托,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充分发挥“五缘”优势,促进厦台物流、商贸、金融、中介、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合作,建成对台产业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
  
  二是提升中心城市功能。
  
  就是要在有序拓展城市规模的同时,迅速提高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建成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
  “十一五”期间,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59项,投资约705亿元。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要通过滨海大道、翔安隧道、杏林大桥、岛外快速路等城区间的通道建设,构建连接各城市组团的快速通道,形成城市半小时交通圈;通过福厦铁路、厦深铁路、龙厦铁路、厦成高速、厦漳跨海大桥等的建设,构建城际间快速连接的通道,与周边城市形成一小时交通圈,同时延伸厦门深远经济腹地;通过完成厦门港41个深水泊位的建设改造、10吨级航道的疏竣、机场三期的扩建,构建高效快捷的海空港国际连接通道。市政建设、新城区建设与城市综合管理方面,要通过新一轮管网的改造和第二水源、液化天然气电厂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形成更加安全可靠的供水、供电系统;要积极推进宽带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加快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要依托工业集中区的发展带动新城区的拓展,加快推进同安、翔安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海沧新城区,全面启动翔安新城、西柯滨海商住区的建设,实施马銮湾、杏林湾、五缘湾的整治开发和中华片区、百家村片区等旧城改造;要通过建立完善城乡防灾减灾工程体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及综合应急预警系统,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是强化项目带动战略。
  
  就是要扎扎实实促开工、抓进度、保竣工,围绕3200亿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这一目标,全力做好资金保障、土地保障和招商引资工作,以项目为平台、以项目为支撑、以项目为抓手,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期间,厦门市规划建设重大项目171项,投资约1500亿元。相关部门要围绕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全力做好“靠前服务、跟进服务、高效服务、优质服务”,确保项目顺利建成并发挥作用。同时,要继续做好关系产业壮大升级、发展空间拓展、城市化推进、重大民生保障等重大项目的策划、生成和储备工作。
  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多渠道灵活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要坚持“就地平衡、紧张平衡、积极平衡、综合平衡”,实行资金的合理调剂、高效利用。经营性项目建设资金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等方式解决,争取政策性银行、国内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推进股份制改革,用好用足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要强化土地使用的衔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处理好建设用地的供求矛盾,完善土地资源保护、储备、使用机制;做好征地拆迁工作,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保障项目顺利施工;坚持合理有序的开发时序,保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落地;实行土地集约化、市场化运作,强化土地批后管理积极向国家和省里争取更大的经济建设用地空间。
  要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提高利用内外资的规模和水平。继续利用好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暨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和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招商平台,积极承接全球范围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移,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公司在厦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商务中心、采购配送中心;强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项目的招商,形成集聚效应。
  
  四是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
  
  就是要充分发挥经济特区“试验田”的作用,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营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就是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
  “十一五”期间,厦门要在现代市场体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财税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等五大领域推进19项重大改革,并努力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新突破;要在转变利用内外资方式、外贸增长方式和区域合作方式等方面实现三大创新,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科技创新方面,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要优化创新环境,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和发展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8%。

  
  五是促进协调与和谐发展。
  
  要把科学发展观实实在在地贯彻落实到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就是要缩小岛内与岛外、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节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营造美好宜居城市;就是要促进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厦门。
  “十一五”时期,要按照“工业反哺农村、城市支持乡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岛外城市化进程。
  要从土地、能源、水等3个方面强化资源节约,开展海洋、城市、农村等3个领域的生态建设,实施水、大气、噪音、固体废弃物等4个污染源的防治整治,通过清洁生产、推广使用新材料、可再生资源的重复利用、生活垃圾的资源化等4个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关注教育、医疗卫生和全民健身,更加关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水平,健全民主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年,也是立足新起点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明确阶段性目标,倒排工作计划,着力从两个方面打牢基础、开好局、起好步:一是营造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抓紧推进一批重大交通设施、市政环保设施等事关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项目,确保工业集中区等产业区载体按计划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快五缘湾、观音山、黄厝等重大片区及集美、翔安新城区建设,稳妥推进中华、厦港、百家村等片区旧城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载体功能。二是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加快建设柯达图文影像等项目,动工建设华映工业园、厦华电子工业园、友达光电等重大产业项目,争取动工建设对二甲苯(PX)项目,加快精对苯二甲酸(PTA)二期前期工作,建成金龙联合汽车易地搬迁项目,开工建设金龙客车底盘、轻型客车等项目。发挥工业集中区“启动器”和“吸附器”功能,加快通用厂房和工业用地招商,引进符合环保要求的资金、技术、劳动三密集的工业项目,既要大力发展电子、机械、化工等现有三大制造业支柱,又要努力培育软件、光电、生物与新医药等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并通过抓投产、促达产,迅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10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