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推进新型工业化如何突破“瓶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庆昌 张丽萍
福建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瓶颈因素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工业发展不断突破观念、体制、资金等瓶颈制约,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特别是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增势强劲,产业聚集度提高;传统工业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成为福建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从总体上看,福建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工业污染治理任务繁重、区域工业发展不平衡有所加剧等问题还十分突出。
从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腹地狭窄,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2003年全省GDP总量5241.73亿元,居全国第11位,远低于广东、江苏和浙江,经济总量偏小制约着福建省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福建位于两大经济区中部,经济腹地狭小,发展空间有限,“两个三角洲”地区在扩大腹地、开发市场、吸引外资、引进人才等方面对福建省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
二是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剧。福建省人均耕地0.5亩,沿海地区仅0.3亩左右,是全国除了京津沪之外人均最少耕地的省份之一。沿海地区的征地难、开发成本高等问题,将进一步制约大项目的引进。同时,福建省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大大增加了沿海地区工业用地的开发成本。
三是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2002年福建省城镇化水平为44.6%,但城镇体系规模结构不合理,大中城市数量少,中心城市带动力不足;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某些方面发展相对滞后,生产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不够,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成为福建工业企业长期长不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四是人才总量偏少,结构不合理。2003年中国31省市区新经济实力排行榜数据显示,福建生产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以及人口受教育的水平低,导致在新经济中福建在知识职业方面处于劣势。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短缺,特别是优秀的企业家群体未形成、高素质工程人才、技术工人资源缺乏,将成为制约福建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是投资环境竞争力相对下降。福建省宏观环境建设滞后,特别是政府效率、市场法制建设以及观念市场化方面相对较落后,低于沿海平均水平,影响了福建的投资环境,特别不利于跨国大公司的落地。
从工业内部看,主要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有:一是工业结构调整问题。福建产业结构与广东、江苏、浙江等周边经济发达的省份趋同,使得产业竞争更趋激烈;制造业发展总量不足,工业增加值偏小,加工制造业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资源,造成附加值低下;工业骨干产业脉络不清,重点和特色不够突出,缺乏大型装备制造业基础。
二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缓慢。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电子、机械、化工等重点产业改造进展缓慢,特别是设备生产还较为落后,许多生产设备大多数都依赖进口,精密机械、仪表等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半导体工业、软件业、生物工程和药业以及其他高新技术产业还在萌芽阶段。
三是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福建省内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间以及产业内部配套能力较弱,无法形成大的产业群,“聚集效应”难以发挥。
四是科技优势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偏弱。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机制尚未形成。主导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少,缺乏核心竞争力;重点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缺乏市场竞争力;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知名科技企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多,发展后劲不足;企业科技人才少,缺乏开展技术创新的力量支撑。
加快推进福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若干建议
一、大力提高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
一要高度重视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企业主管部门和科技部门要密切配合,对重点行业的引进设备,要安排专项资金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避免出现“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被动局面,从根本上提高福建省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二要大力扶持装备工业发展。装备工业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要把包括普通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电器机械及器材、专用设备、电子通讯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等装备工业作为优先发展行业,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特别是要做好用信息化改造和提升装备工业工作。
三要加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要引导企业从重生产、营销转到重技术创新,真正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经济效益。要从财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企业按销售收入提足研发经费,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技术资源整合,扶持企业成立技术中心,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加快采取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的步伐。
二、加快实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人才战略。
积极引进一批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急需的高水平技术开发人才,传统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精通经济、法律、管理、国际贸易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依托高等院校师资力量,有选择地培养一批高级管理、研发人才。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机制和环境,造就一批企业家队伍,促进福建省优秀企业家群体的形成。要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通过集群企业与学校联办的形式,设立培训中心,定期为企业培训员工,提高产业工人素质。
三、大力培育产业链、群,做好产业链、群招商工作。
一是增加对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投入,形成产业聚集发展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鼓励关联或配套企业向产业集群区域或相应的工业园区转移。
二是对符合产业链、群发展规划要求,在产业集群区域内设立的产业研发中心、技术信息服务中心、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产品中心交易市场、物流中心、产业工人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或独立核算单位,在税费征收方面实施优惠政策。
三是建议设立省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专项资金。建议省财政每年从预算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福建省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各地政府可根据本区域产业集群的培育要求相应地在地方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区域产业集群的培育。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急需培育的产业集群区域内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补贴。
四、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全省经济信息化。
一要围绕结构调整,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发展中的运用。通过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来实现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提升作用。要加快政务、金融、财税、贸易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二要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省、市、县(区)各级光纤网络,不断更新装备,增强服务功能。以电信、移动、联通、网通等骨干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高速信息网,提高网络传输性能和安全可靠性,构建福建省结构合理、高速宽带、内畅外通的信息高速公路。
三要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充分利用“数字福建”这个平台,把福建省的企业、产品和环境向世界展示,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认识福建,并积极参与到福建经济社会的建设中来。
五、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探索建立新型工业化典型示范区。
一要按照产业链、群的产业定位和产业链、群发展所需要的中心市场、物流中心、信息中心、中介机构、培训中心等配套要求,按照高质量、高标准的原则重新优化调整现有工业园区规划,使工业园区的规划既符合产业链、群的发展要求,又能融入所依托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与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
二要确定一批省级重点工业园区,给予重点扶持发展。对具有特色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园区加大扶持力度。要从产业链的延伸、产业群的壮大中开发各类项目,提高产业集聚效应。要采取“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指标、分税利”的办法推动一批开发实绩较好、有发展前途的园区进行跨行政区延伸,建成上规模、有特色的产业集聚新园区。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财政、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方面对工业园区建设给予扶持,推动工业园区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103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