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电视新闻的意境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 春

  电视新闻中的意境。突出的表现在创作者的影像语言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为一,这是一种合二为一的艺术境界。怎么把新闻与意境相结合呢?
  电视新闻通过画面、声音双元素传播。其直观性决定了它是符合美感特征的。美学界认为,美感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形象的直接性和可感性,离开了具体形象,美感就不存在了。意境美也是如此,电视新闻以其直观的画面传播信息,客观事物的外形美则可以真实而充分地得以表现。电视又从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形成了在真实客观基础上对美的独特的表现力。这样,电视新闻画面形象等具有艺术表现的丰富多样的形式美,即外在美,就为电视新闻意境美的创造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一、营造意境美,需要记者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面对同样的新闻,有的记者拍摄出的电视新闻作品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而有的记者拍摄出的作品却内容空泛、言之无物。有的记者只是简单的纪录,有的却能抓住新闻的本质,发掘新闻的内涵。这就要求记者要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政治理论修养、新闻学修养,以提高记者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什么是新闻意境中的“情”和“意”?具体解释起来,包括记者对报道对象的主观感受和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就是将情感倾注于所报道的事物中,通过展示具体事物或具体实景形象,展示这种画意背后的深远意境,以达到深化主题、感染读者的目的,而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这种以情映景,境中有情的表现手法,已为受众广为接受。
  一起来看央视《新闻调查》编导范铭在《长大未成人》的节目中的一段安排。
  解说:青春期,就像一辆冲动的加速的过山车,在成长的轨道里横冲直撞,因为他们的心灵和身体都在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
  (画面:行驶中的过山车)
  记者串场:一个人进入青春期。就像是打开了这样一个旋纽,你会看到童年的大门就会在你身后永远地关闭,而飞速的变化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开始,可是你既不可能停下来,更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身体,只能够听由它的牵引,去往未知之处,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就被困在这样令人眩晕的变化当中,孤独地成长。
  (画面:柴静进入观光电梯,按电钮关上门,电梯上升。)
  不难看出,这些转场画面均有很强的指示和象征含义,与解说部分关联紧密,避免了在解说串场时插入无意义空镜的情况,使得整个作品的声画始终相互配合,紧凑有序。并且,由于这些画面的“象征性”较强,所以对下文的故事或情绪上的转折有很好的画面提示作用,更增加了叙事的戏剧张力。
  
  二、营造意境美,要注意选择采访的背景
  
  对于画面美感的重视还体现在对一些细节的注意上,如采访画面背景的选择。再来看范铭的作品,会经常发现她对采访背景的精心设计,例如:《心灵的成长》中对宋禹的采访选择了一片阳光明媚的草地,这和孩子心中的抑郁形成鲜明对比;在《以生命的名义》中,对同性恋人群长期给予关注和理解的张北川教授的采访,背景选取的是一片宽阔的海洋;在《命运的琴弦》中对二胡演奏家宋飞的采访背景选择的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壁画和木质家具……
  
  三、营造意境美,要注意运用空镜头
  
  一般情况下,人是新闻事件活动的主体。在电视新闻中,有人物的画面往往占有很大的份额,新闻通过一连串有人物画面的组接来交待整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全过程。然而,就是在这种以人物活动为主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常常需要用一些没有人物活动的空镜头。
  第一,写物空镜头具有象征特征,可以深化新闻主题。空镜头虽然只表现物,但在电视新闻中,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镜头出现,会引领受众体会到新闻事件更深层次的含义。比如在一个引水上山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有一个旱天人们利用农业设施为果树灌水的画面,其中加进了村子里的破龙王庙的空镜头,用以表达人定胜天的观点。如果记者能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氛围中抓住这些特指明确的物体,并准确恰当地表现出来,往往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可以深化报道主题。
  第二,具有抒情特性、意境感的空镜头,可以增加电视新闻的情感效应,从而让新闻有更多看点。在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感情触点,其中有很多空镜头。在一则关于矿山污染的报道中,市民家里的窗台上厚厚矿石灰,家里的盆花上的灰土。这两个空镜头,吸引观众进一步接受其中的信息,认同记者的观点。
  空镜头作用有很多,运用得好,会使记者更加准确生动地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不过电视新闻还是以人物为活动主体的,所以空镜头的使用频率十分有限。在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如果大量地运用空镜头,会使受众觉得新闻缺乏信息量。空镜头在电视新闻中主要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259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