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的人文关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 明 柳 莺 王 波
人文关怀是近年来影视剧创作时常常讨论的主题,它已经成为影视剧提高自身美誉度、体现受众至上观念的重要手段。广播剧亦是如此。近几年,广播剧中出现了不少反映普通人生活,描写普通人情感,讴歌普通人精神的作品,受到广泛好评。但在实践中由于对“人文关怀”的含义理解不全,导致广播剧创作或不能将这一理念彻底地贯彻下去,或仅仅停留在有限的几个范畴内。因此,只有搞清楚了人文关怀完整的含义及所涉及的范畴,才能在广播剧的创作中更好地贯彻人文关怀的理念。
一、当代人文关怀的含义
“人文关怀”是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一个概念,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但这时的人文主义仅仅是为反抗一直以来“神本主义”对人性的压迫而提出的,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不可否认,“人文主义”实现了由“神”到“人”的转向,在当时具有划时代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人文主义又增添了新的内涵,即“不仅要关注自己,还要关注他人:不仅要关注人的人文环境,还要关注人的生态环境;不仅要关注人类的现在,还要关注人类的未来。”这使人文关怀的视野从纵横两个向度大大拓展,从人类社会延伸到了自然界,从当下延伸到了未来,体现出极强的辩证思维。在广播剧创作中,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通过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主要表现为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作为最终要义。
二、人文关怀在广播剧中的现实意义
1,人文关怀是体现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在要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活动所体现的两种基本精神,一切人类文化活动都应以这两种精神为追求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广播剧是一种大众艺术形式,处在社会文化的敏感部位,应对社会文化的变迁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广播剧不能简单地反映和记录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而是要通过自身独有的表现手法,艺术地实现缔构人类精神文化的重任。
2,人文关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广播剧的受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不同年龄、职业、民族、性格和文化水平,造成了他们不同的收听习惯和不同的审美心理。因此,广播剧的创作必须使受众和剧中人物在人生经验、心理状态、情感意愿和理想期待等方面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向度,使二者在短时间里达到和谐统一,实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振。因此。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广播剧作品,能担负起疏导社会矛盾、纠正社会转型期失衡的价值观的责任。它不仅能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始终向受众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在构建健康良性的价值体系上发挥社会导向的作用。
3,人文关怀是实现广播剧艺术规律的内在要求。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广播剧是写给人听的,反映的是人的存在,传递的是人的价值观。它自身的艺术规律是建立在“受众本位”的基础上的。近期一些广播剧作品放弃说教面孔,以平等的传受视角反映普通人的命运、疾苦和欢乐,折射出广播剧创作者“受众本位”意识的回归。是一种“从人出发并回归到人”的价值体现。
4,人文关怀是广播剧走出发展瓶颈的内在要求。一段时间以来,广播剧的创作和生产步入低谷,影响力日渐式微,其中的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缺少富有人文关怀的作品是其主要原因。部分广播剧作品题材老套,人物僵化,矛盾冲突简单,表现手法单调,远离普通大众的真实生活,不能吸引听众收听,造成了广播剧发展的滞后。这一点,正如评论家李洁非所说的那样,“我们过去总是被英雄主义笼罩着,从小人物身上反映了高、大、全,普通人变得不普通。因而难以被人接受。”
三、广播剧创作中体现人文关怀的关键点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抽象的理念,如何具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是真正在广播剧创作中实践人文关怀的关键。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可成为广播剧创作中体现人文关怀的关键所在。
关键点一:多样性。
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得以延续的重要保障。作为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领域也同样如此。而人文关怀倡导对人的尊重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实际体现了对人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多样性的尊重与包容。它反映在广播剧的创作中。则表现为题材的多样性、体裁的多样性。
电视剧――广播剧的姊妹艺术,在题材和体裁的多样性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近几年热播的《亮剑》、《金婚》、《奋斗》、《双面胶》、《闯关东》、《士兵突击》、《恰同学少年》、《五星大饭店》等等。这里面既包括现实题材,又包括历史题材;既有情感剧,又有偶像剧;既有像《奋斗》这样描写80后奋斗历程的佳作,又有像《金婚》这样反映50年代起长达半个世纪婚姻经历的力作。正是这种多样性吸引了大量的电视观众坐到了电视机前,而这又刺激了电视剧进一步的多样化,也进一步走向繁荣。
关键点二:平视的视角。
选取什么样的视角决定着交流的不同性质。俯视着重于宏观反映,居高临下;仰视有拔高效果,不利于真实反映;平视意味着对等交流,贴近真实。不难看出,平视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对受众的尊重,意味着在平易自然中更有利于接近真实。
广播剧艺术的平视视角,其实就是一种“平民意识”的回归,也就是对“以人为本”的再度聚焦和靠拢。它是一种社会进步和对现代文明的积极追随。因此,广播剧创作的主导思想要从以“人文教化”为中心,过分注重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逐渐转移到普通大众的真实生活,与普通大众平等地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实现一次话语权的转移:即由政府向民间的转移,由“人文教化”向“人文关怀”的转移,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移。
近期不少广播剧作品已经在用平视视角来创作,如《桔花缘》、《水龙谣》、《小米》等,但与电视剧相比仍有不足。电视剧《亮剑》、《士兵突击》中对人物塑造的突破与创新,值得广播剧作者借鉴和学习。
关键点三:人性化的表现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创造更具人文关怀的表现形式,吸引听众收听也是体现广播剧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具体做法是,根据作品及目标受众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当的表现手法,即以内容表现需要及更适宜于受众收听要求的方式诠释作品。
广播剧是听觉艺术,较影视剧,它的表现手法很“弱”。但广播剧也有广播剧独有的特点和魅力,运用好这些表现手法,并在表现手法上创新,是广播剧创作者一直努力的方向之一。
总之,人文关怀是广播剧创作进步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激烈的竞争中,它将成为广播剧创作追求的终极目标。构建起自己的“人文关怀”,不仅是广播剧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26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