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理援助志愿者培训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 勤

  【摘要】汶川和玉树两次大地震过后,心理志愿者应运而生,开始对受灾人员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产生了专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以及援助的可持续性得不到保证等一系列问题。完善心理援助志愿者培训和督管的体制,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心理志愿者培训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心理援助 培训模式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级大地震,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灾后,政府反应迅速,举全国之力积极投入救灾,而广大民众也秉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纷纷加入其中。心理志愿者也应运而生,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忘我工作,体现出了这个社会的时代精神,成为此次抗震救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地区大地震过后,心理援助者也及时奔赴第一线。在我国两次大的灾难中,心理咨询者均本着“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对灾区民众开展了种类多样的心理帮扶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心理志愿者这支新生的队伍在心理援助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培训出一批专业水准较高的青年心理自愿者,将成为我国今后灾后心理服务的关键。
  心理援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民众对心理援助应接不暇,部分民众存在认识偏差。从世界范围来看,危机干预、心理救助已经日渐成熟。特别是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危机后的心理救助已成为常识。但在我国,这些却还是新生事物。无论是在组织协调、有序开展上,还是在心理救助的内容与方式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心理援助工作缺乏统一调配,灾区民众经常在一个心理援助队伍走后,又要面对另一支心理援助队伍。灾民原来的伤口已经结疤了,但后来的心理援助者还想要看看到底好没好,就让灾民再次回忆地震创伤经历,可是伤疤打开之后,却没有处理。①灾区民众在不断地被关爱,但也在不断地被伤害。一些人甚至因惧怕再次创伤而心生排斥,还有一些民众对心理援助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心理辅导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他们对心里援助非常反感,排斥所有的心理援助活动。
  心理志愿者自身容易产生创伤。在心理援助过程中,心理志愿者自身的创伤可能被引发。志愿者在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援助的时候,不仅要倾听他们的痛苦经历,而且还要目睹他们的悲惨处境,致使自身不可避免地处于应激状态之中。②因此, 许多志愿者在协助当事人心理康复的时候,自己却可能产生替代性创伤。灾后的心理援助活动对志愿者的心理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病理性重现、警觉性增高和回避等症状的轻度表现。③
  心理援助专业人员数量少,水平参差不齐。地震后聚集在灾区的心理救援队伍,有的是专业人员,有的是没有经过培训的大学生、非政府人员等其他志愿者。虽然心理救援人员数量比较大,但是专业的人员十分缺乏。④然而,灾后心理援助需要专门的技能。⑤如果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没有接受专业训练,心理援助的收效甚微,甚至可能产生副作用。
  援助的可持续性有限。心理创伤的恢复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心理工作者长期的努力。然而,大多数心理工作者对灾区的心理援助比较短程,缺少长时的援助。造成心理援助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心理志愿者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具体体现在心理志愿者工作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调配、心理志愿者缺少专业的培训等。
  心理援助志愿者培训体系的建立
  培训目标。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志愿者培训的模式。第一,为心理援助志愿者提供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志愿者掌握灾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熟悉灾后PTSD及其他精神疾病的识别和初步评估,掌握个体及团体咨询的相关技能,使志愿者可以对灾区民众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危机救助,降低灾后精神疾病的发生,最大限度恢复受灾群众及地震影响区群众的工作和生活能力;第二,关注志愿者自身的成长,提高志愿者自我保健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志愿者心理素质的提升;第三,为建立和健全心理援助志愿者的人才储备库奠定基础,保障持续有效地发挥心理援助志愿者在应急事件中的作用。
  培训内容。首先,心理志愿者要接受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心理咨询基础知识、灾后心理康复专业知识等。同时,对志愿者进行培训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与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接轨,培训内容根据志愿者实践的具体情况及反馈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次,对心理志愿者进行心理干预技能的训练。志愿者应该掌握心理咨询的一般技术、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及朋辈督导的技巧。同时,一个优秀的心理志愿者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遇到问题时善于将自己放到别人的处境,倾听、理解、共情、积极的与人沟通。最后,对志愿者培训应该关注志愿者自身的心理成长,将心理知识与志愿者个人成长相结合,使志愿者拥有积极的自我认知、稳定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坚定的意志等,避免志愿者本身在救援过程中受到心灵的伤害。
  培训时程。对心理志愿者的培训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进行的过程。实施长期的“培训+实践+督导”的循环培训模式,保证志愿者获取系统、全面的心理援助知识和技能,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心理培训。
  培训方式。采用团体辅导、个别指导、自主实践、督导等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以团体辅导式的情景教学形式进行心理知识和技能学习,以志愿者自主组队下灾区的方式锻炼其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小组朋辈督导与上下级督导结合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心理知识培训的效果,而且对维护志愿者自身的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
  培训流程。第一,志愿者的筛查与心理档案的建立。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做心理志愿者。因此,应该对希望成为志愿者的人进行筛查,以期发现那些无法承担救援任务或心理容易受到创伤者。同时,为志愿者建立心理档案,将对志愿者的筛查结果以及后续的监测、跟踪及实施心理援助的情况记入档案,促进志愿者心理援助工作的系统化。第二,灾区民众需求调研。培训前首先由培训者到灾区进行调研,针对当地受众的需求,设计以团体辅导式的情景教学形式开展的学习计划。招募志愿者后将其分组,进行团队建设,组织其集中参加相关心理健康理论和技能的学习。第三,心理援助基本知识的培训。采取团体辅导形式的情景教学模式,结合前期灾区民众的需求调查结果设计教学内容,对志愿者进行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心理保健知识的培训。第四,灾区实践。为了加深志愿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其灵活掌握知识的程度,志愿者需要在培训后深入灾区,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继续调查灾区民众的需求,以设计下一阶段的培训内容。第五,心理援助基本技能的培训。针对第一阶段实践后的实际情况,开展第二阶段培训学习,此阶段培训重点为技能操作。通过此阶段的学习,志愿者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巧将上一个新台阶。第六,灾区实践。为了锻炼志愿者对心理危机干预技巧的使用,此轮培训结束后,志愿者再次赴灾区进行社会实践,并进行总结反馈。第七,督导。通过小组朋辈督导与上下级督导对志愿者进行个案分析与督导,提高志愿者团体辅导技能、个体咨询技能,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志愿者的心理健康。培训的每一阶段都含有心理保健知识,并都通过团体辅导形式的情景教学方式,让志愿者置身在团体之中,参与各种自我保护和自我成长的教育和训练,促进心理的自我成长。
  培训效果评估的模式。通过考核志愿者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志愿者心理健康方面的变化情况,评估培训模式的有效性。首先,通过自编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测试题考核志愿者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其次,利用人格问卷、幸福感量表、应付方式、社会支持等成熟量表对志愿者进行前后测评估,以评价志愿者的心理状况在培训和实践的前后发生的变化,关注志愿者自身的成长;最后,培训后通过访谈调查灾区民众的满意度等方式了解志愿者的工作效果。(作者为成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科技部863子项目《5.12地震灾区心理危机救援模式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8AA022601;四川省教育厅项目《心理援助志愿者培训模式的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SXL-092015 )
  
  注释
  ①伍新春,侯志瑾,臧伟伟等:“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中小学校的心理援助现状与需求――以茂县、汶川县和都江堰市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110~114页。
  ②蒋洪波:“灾后志愿者心理援助体系初探”,《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第35~38页。
  ③黄先昌:“震后心理援助志愿者心理状况调查与研究”,《天府新论》,2008年第12期,第3~4页。
  ④杨伟超,陈伟哲:“汶川地震志愿者的角色分析”,《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138~140页。
  ⑤马奔:“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危机干预与重建――以汶川大地震为例”,《甘肃社会学》,2008年第5期,第48~51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2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