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气瓶》课堂教学质量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存金 王建华 周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1-0084-01
摘要:本文通过如何结合实物讲解、案例分析气瓶结构和使用安全,总结归纳顺口溜提高学员记忆气瓶安全规程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字:安全 实物 案例 顺口溜
《气瓶》主要围绕气瓶的使用、充装、贮存、运输、检验等内容展开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课程中涉及到许多有关的国家标准及国家的法律、政策,气瓶的标志,使得记忆东西增多,课程内容略显枯燥;同时气瓶的使用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这就要求操作人员牢记各项规定,严格执行气瓶操作规程。要求记忆的条款众多、直观增加教员对《气瓶》课堂内容的拿捏难度,为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 结合实物讲解
气瓶的结构简单,但就一小小零件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我有针对性的把气瓶中零部件、辅件拆分开来,对照实物在幻灯上放大每个部件,详细分析可能出现出现安全隐患的位置及可能的原因。比如瓶阀是由手轮、阀体、阀芯、阀杆、密封件、压紧螺帽、弹簧、压簧盖等组成,其中密封件应根据充装气体的性质而选择。
二、 常见事故案例分析
气瓶常见事故主要是由绝热压缩、机械性破坏、化学性爆炸、中毒引起的,针对不同事故产生原因,提出具体的预防解决办法,是课堂上教员要分析的问题,也是学员感兴趣的内容。比如案例:
1998年10月8日10时40分左右,哈尔滨化工二厂四车间成品库发生氧气瓶爆炸事故。造成1死1伤。事故发生前四车间灌充岗,压力12Mpa,操作温度20℃,氧气瓶40只,从爆炸碎片看,其中一只气瓶碎片外面为绿色漆,内表面呈黑色,角阀为氩气瓶阀。
通过分析事故,气瓶碎片外面为绿色漆说明这只气瓶为氢气瓶,被捡回的碎片呈黑色,分析认为这只氢气瓶内残余有氢气,充装氧气形成可爆炸性混合气体,在转动角阀时,产生静电引发混合气体的化学爆炸,气瓶充装前检查员在检瓶过程中错将氢气瓶当成氧气瓶。从而提醒学员,气体灌充前要认真检查气瓶的名称、颜色等,并且操作瓶阀时要轻旋缓动。
三、 总结法规
由于气瓶操作涉及的法规、标准、章程太多,学员要记忆的东西太多,容易打击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员记忆有关规定,我把有关规定全部编成顺口溜。比如气瓶使用时注意事项:
开启或关闭瓶阀不准用锤子、凿子、管钳、克丝钳、长柄扳手,应使用专用瓶阀扳手;充氧和用氧时开关瓶阀,特别是充氧结束关闭瓶阀时均应缓慢,以减少摩擦热,避免产生静电火花和绝热压缩;充氧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气瓶温升情况;凡瓶身、瓶阀温度不正常升高,必须立即停止充氧,将瓶内气体排尽,进行认真检查和处理;气瓶装配减压器之前,应稍开瓶阀进行1-2秒钟吹扫;用于连接气瓶的减压器、接头、导管和压力表等器件,都应涂以标记用在同一类气瓶上,严防混用;对可燃性气体和毒性气体气瓶,必须将其装入备有排气功能的密封气瓶箱内,才能使用;使用瓶装气体过程中,如果瓶阀或减压器冻结时,只能用洁净的热水浇在包住瓶阀或减压器的布上使其解冻,严禁用热水直接浇洒或用火焰烧烤以及用铁锤等物敲打;而后送回气体充装站修理,绝对不能带压拆卸以免发生事故。
我通过总结提炼,总结为:
瓶阀使用,专供缓动;充氧过程,注意温升;
连接器件,不得混用;可燃毒气,封箱绝碰;
解冻隔浇,严禁火种;带压拆阀,后果严重。
在课堂教学中,我曾经测试让学员在5分钟内掌握该项规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如何把枯燥无味的操作规程转换成有血有肉的课堂内容,让学员在轻松的课堂中汲取有效的知识,是专业基础课教员必须掌握的技巧,也是教员应该为之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张晖. 英语专业语音课课堂活动设计[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1
[2]王凌娜. 对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J]200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60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