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曾若平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O7-0220-01
  摘要:在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出,由此衍生出特殊的少年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以及家庭结构,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低,安全无保障,心理健康程度低,等等问题愈来愈凸显,逐渐引发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尤其在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本文拟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现状及对策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希望能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关键词:西部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在我国农村,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本人被留在家乡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的儿童,我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约2000万人。这是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要,人口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流动,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户籍限制的结果。中国西部由于其历史原因,外出打工的中青年父母比其他地区更为明显,而其留守儿童所表现的问题也更为突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阶段性,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所呈现出来的新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
  一、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及现状
  尽管农村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并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加好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总体而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
  首先是父母缺位导致的亲情缺失,孩子无法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而依恋是孩子发展对他人和环境的信任感,培养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孩子从与父母的交流中学习到人际交往的方法。但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或者其中一方生活,导致孩子不能感受到父母的关怀,不能发展良好的信任感,也不能很好的从父母那里习得人际交往的技巧。很多孩子与父母之间长期的疏离,甚至会对父母产生陌生和怨恨的感觉,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幸福感的培养和形成,不利于青少年儿童的长远健康发展。
  其次是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范现象严重,学习不良。从儿童身心发展阶段论而言,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管,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36.7%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法制观念淡薄,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这需要引起我们极大地重视,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留守儿童学习较为困难。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容易课堂违纪,较少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对于学校和学习的兴趣比较低,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
  最后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增多,身心健康不容乐观。由于留守儿童年纪尚幼,缺乏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父母缺位使其更加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因为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再加上孩子特有的自卑心理作祟,留守儿童慢慢发展出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得特点。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
  二、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支持和解决,力争为留守儿童创造出好的环境。
  首先,从家庭方面而言,强调其教育功能,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行为规范、个人价值观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要转变态度,正确处理家庭收入与孩子教育之间的矛盾,为孩子长远的利益着想,争取为孩子创造温暖舒适的家庭生活,并使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要学会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日常生活的需求,以及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情况。学会掌握正确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模式,掌握更适合青少年健康的教育方法。对于实在是不得不外出打工的父母,也要加强与孩子的情感链接,情感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喜爱,让孩子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其次,从农村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档案,对特殊的孩子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同时,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让孩子们感到友情、亲情,感觉父母就在他们身边。寄宿学校要优先考虑留守儿童,通过改善食宿条件、完善配套设施,使学校成为温馨的“留守儿童之家”。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要更加的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心理教育,适当配置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等,力争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体,为孩子提供更加美好的教育环境。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需要发挥政府职能,强调社会责任。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对于政府而言,就是要强化政府责任,均衡城乡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在农民工流入地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责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划并建设好农民工子女学校,,逐步消除对进城农民子女读书的限制。各地城市要根据推进城镇化需要,超前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减少并逐步撤消农民工子女读书的限制,增加“绿色通道”容度和流速,让接受义务的农村孩子也享受城市文明。切实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共享蓝天”这三大重点工程。同时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和参与的程度,调动各方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苏婷.呼唤心灵的家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掠影[N].中国教育报,2006-11-29
  [2]民盟涪陵区委课题组调研报告.关于我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N].
  [3]蒋笃运.以科学发展观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8.07
  [4]黎韵.浅议和谐社会构建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7,第六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8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