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学科探究性教学方略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静

  摘要:探究性教学活动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特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本文作者根据新课标内容要求,就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性教学 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提供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空间,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已然成为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成为数学教师的重要目标。那么,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改变曾经教师完全掌控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呢?我结合这几年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
  提问是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反馈,较好的发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分化题目的难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充分服从于学生的认知需要,适时的富有悬念的引导,可以避免学生思维的盲目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如在“圆的周长”一课中,笔者首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提问学生:“谁有办法测量它的长度?”学生的方法很多但主要有“切断拉直”和“滚动”两种方法。我继续引导学生“如果要测量一个汽车的轮胎的周长,能把它拉直吗?”学生再次想出了好的方法。我对他们的想法给予了肯定,并要求举例说明“绳测法”的应用……随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请学生测量它的周长,让学生发现刚才的“切断拉直法”“滚动法”“绳测法”有它的局限性。由此激发学生探究、计算圆周长普遍规律的兴趣和欲望,从而通过学生认真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去发现规律。
  二、让学生多动手
  所谓多“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探究发现,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摸、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如在教学“7的分与合”时,教师提问:“把7根小棒分成两堆,一共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等操作活动,能很快得到6种不同的分法。这种做法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像,再经过师生共同的分析、综合,不难有条理地概括出6的分解与合成。
  三、让学生多动口
  勤于动口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新课改倡导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在教学中采取让学生勤于动口的教育方式,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学生不爱动口到想动口、乐于动口,才是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先让同桌互相说、小组间讨论、小组与小组间交流,最后敢于与教师交流,对表达能力差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既锻炼了学生乐于动口的能力,也达到学生间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加强民主合作
  尽管学生的独立自主建构在探究性学习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合作在探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意义的形成是一个持续协商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数学知识是师生双方“协商”的产物。没有各成员间的充分交流、对话、协商与合作,学生仅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承担起知识建构的责任。所以,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是,从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看,合作学习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在许多公开课上我们常可以见到合作讨论的“身影”,但这种合作往往出于公开课的“观赏需要”,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协作、协商和意义建构。教师们的惯常做法是:问题一抛出,接着就说“请同学们开始合作讨论”。合作讨论既不是产生于需要,又没有基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过程中更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合作中往往是少数优秀学生主宰学习的主动权,而其他学生则处于听命状态。而在众多的平常课中,教师们又往往很少采用这一方式,原因是浪费时间,难以管理。
  实践如此,理论研究的情形又怎样呢?从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看,迄今为止并没有科学实验数据表明合作学习比独立学习优越。
  五、注重评价,形成探究的动力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的评价,注重标准化测试,这种评价过份强调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探究式课堂教学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过程而非结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情感体验过程进行一种动态的评价,评价学生参与的广度及学生自我调整的能力,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允许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重新思考。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收获,积极参与探究的精神要给予肯定。给学生以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信心。
  总之,判断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成动,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历焦虑、喜悦、激动等深层次的心理变化,上升到数学情感的升华,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的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2).
  [2]刘明星. 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法的探讨[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12) .
  [3]张俊琴.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J]. 教育革新, 2010,(09) .
  [4]常同起. 谈在探究性教学中如何“设疑”[J]. 新课程学习(中学), 2009,(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96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