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讲求预习方法,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并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探究性学习中,学会质疑,从而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成效。
  [關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8-0033-01
  如今的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实效性不高。对此,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让探究过程尽量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做到不拘一格,从各种角度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一、讲求预习方法,夯实探究基础
  【案例】在《雷锋日记二则》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于雷锋的事迹不够了解,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设计导读目标,引领学生进行预习:一方面是让学生请教家里的长辈,了解雷锋的相关事迹;另一方面是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尝试用自己的能力来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彼此交流所收集的各类信息,然后再学习课文。学生有了实践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雷锋精神了。
  【思考】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弄清楚学生的学习进度,在实施小组合作之后能够解决什么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将导学引至课文的重点与难点上。在学生初步形成预习的良好习惯之后,教师即可逐渐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预习。这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自主探究能力的前提条件。
  二、积极主动融入,实施自主探究
  【案例】在《翻越远方的大山》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随意提出问题。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比如:“远方的大山到底指什么?为何要翻越?是谁要翻越?翻越有没有成功?”实际上,只要能够理解以上问题,也就等于理解了这篇课文。据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其中,带着问题到课本中去寻找答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思考】在语文教学中,主动融入要求学生一定要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之中,并且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唯有如此,语文教学才会更有实效性。至于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之中,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会为了加快进度而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变得不喜欢提问题了。所以,无论是在什么状况下,教师都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为其探究性学习提供有益的指导。
  三、贴近学生生活,脚踏实地探究
  【案例】在学完《三袋麦子》这篇课文之后,学生对三个小动物的不同做法提出了不同意见。随后,教师提问:“如果你们也收到了土地爷爷的麦子,你们会采取什么做法?”有学生认可小猴的做法,觉得他很有远见,可在第二年收获到数量更多的麦子;有学生认可小牛的做法,觉得储存起来,可以吃很长一段时间;还有学生觉得可以将三个人的做法结合起来,一部分制成食品加以享受,一部分留存下来慢慢吃,还有一部分投入到种植之中,可以说是“三全其美”。这些回答不落俗套,体现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也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积累。
  【思考】对于小学中、低年段的学生而言,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难度还需要进一步放低,限制在大多数学生均可接受的范围之中,所探究的内容也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实事求是。难度适中的探究性学习,能够让大多数学习者全面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一旦难度提高,此类探究就会沦为作秀,缺乏足够的教育意义。
  四、学会提出质疑,提高探究成效
  【案例】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教学中,在学习到小女孩不敢回家时,教师让学生讨论小女孩为何不敢回家。有学生在认真阅读后得到启发,提出自己的质疑:“小女孩为何没有想到自己的妈妈?”从而引发了一番新的争论。通过讨论,学生觉得小女孩不想妈妈是因为她妈妈嫌弃她家里太穷而离家出走了。通过质疑,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深入探究课文内容的机会。
  【思考】小学生如果能够在学习中发现、思考与解决相关问题,就能更好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中。那么,应当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来进行质疑呢?笔者觉得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也就是应当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时机,快速发现学生有所疑惑的状态,快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总的来说,在人的内心之中均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不仅是发现者,而且还能够成为研究者,甚至探索者。在学生群体的精神世界之中,该需要显得尤为强烈。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全力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运用探究性教学法来启迪学生,从而实现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之目标。
  (责编 刘宇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93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