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高段作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写作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写作能力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语文写作过程是个人主观的情感观点、知识经验创造性输出的过程。因此,进行写作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优化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不可推卸的责任。故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融入到对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的优化中去。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学段;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不断推广使得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趋向书面化,写作能力已经成为制约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基本能力。而能力的培养都是从娃娃抓起的,小学高学段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推动小学高年级学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那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优化作文教学提升作文教学质量呢?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层面对该问题进行具体的阐述
1、贴近生活,激活学生情感
古语云:“文以载道。”文章是人们表达自己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的载体,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所以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就必须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充分调度自身的情感,将自身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出来,以情动人,让人能在情感的激荡中写出优秀的文章。而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生活是一切文学作品的源头,是学生情感的累积地,一切优秀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总结抽象而来,一切出色的文学形象也都是从生活中拼凑整理出来的。故要想激活学生的情感,我们不妨贴近学生生活设置作文题目,让学生有情可抒。
例如:例如: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我曾为学生们组织了一次以“风景”为主题的作文写作活动。
在这一课程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让学生们直接以风景为主题进行作文写作,而是先和学生们一起对本文的主题进行了解读,我问学生们:“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风景呢?”“美丽的景色。”学生答。“那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美丽的景色呢?”我继续问。“秋天的麦田。”“春天的桃花。”“校园环境。”……学生们七嘴八舌的回答道。“那下面你们就把你们心中的风景写下来吧!”我说。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通过带领学生们进行作文主题解读,帮助学生将写作范围缩小到了自己熟悉的范围,促进了学生写作过程中对生活素材的运用。
2、仿写训练,锤炼亮点词句
词句是作文的细胞,是构成作文的基本元素,在一篇经典的文章中一定是有一两句精致的词句的。但是,受到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现阶段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时往往忽视对词句的锤炼,故其写出的文章大都缺少亮点、质量不高。而仿写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词句锤炼意识,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山中访友》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问学生们:“在这篇文章中你们最喜欢的句子是哪句呀?”“我喜欢第一句,和微风撞了个满怀,好惬意呀!”一个学生说。“那你觉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可以写出这种惬意的感觉呢?”我又问。“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风比作了人。”学生答。“还有吗?”我又问。“句子长短不一。”“有点口语的意思。”……学生们纷纷说道。“那你们可以写出这样的句子吗?”我又问。接着,学生们开始进行仿写尝试,最终在对句子的仿写中培养了语句锤炼意识,提升了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从词句分析入手带领学生们走入句子的世界,让学生们在对语句艺术性的鉴赏中,掌握了语句锤炼方法,提升了语句组织能力。
3、细节刻画,教授写作技巧
“夫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是文章的眼睛,它决定着文章的成败,一篇能够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一定是以细节描写为支撑的。故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通过教授学生们一定的细节写作技巧,帮助学生告别“流水账”式的作文写作方法,从细节入手开启作文写作新局面。
例如:在“我的老师”为主题的作文写作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让学生们开始作文写作,而是先让学生们任选一位自己的喜欢的老师,观察老师的行为动作特点,并将该特点记录下来。在进行作文写作之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观察素材撰写作文,但作文中不得出现老师的名字,所教的科目等具有明显提示意义的信息。最后,我将学生们的作文统一投放到多媒体上,让学生们推测描写的是哪一位老师,说一说谁写的更传神一点。
在这一作文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组织作为写作活动间接的教授了学生收集细节素材和选择细节的方法,帮助学生们感知了细节的典型性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
总之,要想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就要充分分析作文写作的特点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基础写作热情,教授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1] 刘晓晓.小学高年级仿写教学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
[2] 彭莉华.小学语文高段作文教学略谈[J].重庆与世界,2018(10):58-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