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聪

  摘要:本文结合心理学中的印象管理的概念,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对披露信息的印象管理行为的动机、印象管理的方式以及这些管理行为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披露 质量特征 印象管理
  
  一、概述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其信息披露有自愿性披露和强制性披露两种方式,尤其以强制性披露为主导。由于政府监管、委托代理关系、信息传递效应、资本稀缺性等,企业对其披露的信息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尽量给信息的受众留下较好的印象,以达到提升公司价值的目的。对要求强制披露的信息,公司在披露与否上就没有选择权,因此对于那些有损公司利益的信息,在信息披露上就会尽量使用晦涩难懂的文字增加语言理解难度来达到给信息受众不留下差的印象;而对于自愿性披露的信息,公司在对其披露上就有很大的自主权,因而更倾向于大篇幅的夸大正面信息影响掩藏负面信息给信息受众造成错觉,即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
  有关印象管理的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沟通学领域中得到迅速发展。到21世纪初,一些会计学者将印象管理引入到了信息披露的研究中。印象管理最早是由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等在1955年提出的,认为印象管理是个人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语言或行为来操纵或引导他人对自我形成某种良好印象或有利归因的过程。通常,人们倾向于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来影响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Leary等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将印象管理进一步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印象动机,即个体希望通过操纵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动机;第二阶段是个体基于印象动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达到产生某种印象的目的,即印象构建。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的动机
   (一)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
  公司普遍存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可能存在不一致,经营者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果能够通过对所披露的信息进行印象管理,给委托人留下较好的印象,那么这种印象将直接或间接地转换成公司价值的提升或管理者现实的政治、经济利益,不仅为自己带来较高的报酬,而且公司的股价可能也会提升,进而吸收到更多的资本,而损害了所有者的利益。
  (二)资本的稀缺性
  资本市场中的资金与机会是有限的,因此,企业可能通过印象管理来美化财务报告等,在有限的资金中以争取最多的融资。我国资本市场中资源的紧缺性导致市场上存在着巨大的物质利益诱惑,印象管理行为有助于公司达到融资的目的。但是,印象管理只是一种管理策略,企业要把握好这个“度”,否则,可能会演变成“欺骗”行为。
  (三)信号传递效应
  并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比外部信息使用者拥有更多更准确的关于公司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上市公司是通过公开的信息披露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消费者等传递公司的财务形象、产品形象、管理形象等,因此管理者必然有动机会通过这一重要的信息传递渠道来影响公司在外部信息使用者心目中的印象。
  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的方式
  (一)自利性归因
  自利性归因是印象管理常用的手段之一,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演员多将自己成功的演出归因于自己,而将失败的演出归因于环境。企业也往往用同样的归因方法来保护自己和规避责任:公司业绩较好时,管理者常将其归因于自己的管理有方,以提升自己的声誉,增强管理者对其信任,进而带给自己来更高的经济利益;而当公司经营业绩差时,管理者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以规避自己的责任。国外学者的研究也证实,管理层总是将好的业绩归于自身能够控制的成本管理控制、战略计划的制定等内部因素,将不佳的业绩归于无法控制的市场竞争、宏观政策调控、税收政策变动等外部因素。
   (二)选择性披露信息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两种方式。对自愿披露的信息,企业会通过适当夸大利好信息带来的正面影响,而较少披露甚至避而不谈负面信息带来的影响,来达到印象管理的目的。当资本市场面临“诚信”危机时,业绩好的公司有强力的动机通过自愿信息披露展示其经营业绩,彰显其实力以保持良好的形象,吸引投资者的眼球;而业绩中等的企业则希望通过自愿信息披露突出企业的竞争优势,避免被认为业绩差。
  (三)对可读性的操控
  管理者对披露的信息还常通过变换语言的难度来印象管理。传播语言学中的理论认为,信息的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会自己筛选易于理解的而自动将那些晦涩难懂的语言过滤掉。企业业绩好的年度,管理者为了让所有者、债权人等更好的评价公司,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编报;相反,会加大理解难度来试图掩盖较差的业绩。Subramanian(1993)发现业绩好的公司和业绩差的公司的可读性有显著的差异,业绩好的公司的董事会致辞比业绩差的公司相对来说更易于理解。
  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的经济后果
  (一)可靠性
  审计人员在审计企业财务报告过程中,往往比较关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数据的真实完整性、强制性披露的语言信息的真实性,而对于自愿披露的语言信息的关注相对较弱。企业通过对这些自愿披露的语言信息的印象管理来美化公司的印象,夸大或掩藏某些信息,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不当的决策,那么这些信息的可靠性会遭到严重质疑。
  (二)可理解性
  上市公司为了让利益相关者更加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未来发展前景等而进行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通过这些信息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投资决策。但是若公司管理者在披露的信息中加入印象管理的成分后,人为地调整信息的可理解性,那么信息的质量就会受到质疑,信息则成了管理者印象操纵的工具。信息使用者看到的通俗易懂的信息则是经过修饰美化的绩优公司,而对于绩差公司的年报则是晦涩难懂的信息。
  (三)充分性
  由于自愿性披露信息方式的存在,公司就会基于自身的利益在披露信息的过程中不充分披露。自愿披露的信息主要包括:基于公司“核心能力”的经营状况、经营计划、公司战略和宏观经营环境等有助于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判断和决策等信息;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可及时调整的盈利预测信息和相关的风险因素等信息。这些不具备强制披露条件的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等“软信息”的自愿性披露可能会导致公司不充分披露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参考文献:
  [1]赵敏.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分析[J].当代财经,2007.3
  [2]孙蔓莉.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J].会计研究,200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0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