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训练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建萍
摘要:英语阅读训练中的课前活动、阅读实践、讲解难点、读后活动这四大步属于阅读中一个完整的过程,这四步应环环相扣,相辅相承、缺一不可。教师和学生也应紧密配合,在阅读训练中学有所成,劳有所获。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训练 兴趣 效果
许多中学英语教学中,对阅读目的理解含混,教学方法单一,以慢读、精请为主,并且只注重语言形式而忽视对语篇意义的综合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阅读效果也不够理想。学生中学毕业后连最简单的英语读物也看不懂。那么,从阅读意义和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效果呢?
一、读前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进行阅读训练,读前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对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读前活动不仅只是局限于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进行多种形式丰富多彩,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当然,英语老师要根据不同题材的阅读材料采取适当、方法各异的读前活动,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阅读环境。
方法一:利用文章标题、插图、图片、情景等,推测文章内容。例如:初中英语第三册 Lesson78,教这一课的时候,先让学生看看那幅图,然后让他们推测文章内容。有的同学则回答,人口众多,若再多几个,人们就会掉到旁边的海里去;有的同学说,每个人都站着,没有房子,也没有睡的地方;有的同学还说,要实行计划生育。可见通过图片或插图,学生能或多或少地推测文章的内容。
方法二:教师可根据文章题目、插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学生间相互提问回答;或者两者交替使用。例如:我教初三英语第 58课时,我先连珠炮似地向学生发问: Do they wear the same? Do they look the same? Can you tell who is Lily?然后叫学生进行 Pairs work ,即两个人互相提问。他们都努力思考,问了 “ There are two same girls, who is “I”? What does twin mean? Do you think they are friends?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形成开口说、用脑思维的习惯,同时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知半解。
方法三:概述课文大意,或介绍人物事件等,但不揭示结尾。如:初三英语第 42课,我先向学生们介绍: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 a famous inventor. He, Thomas Edison, was an American. When he was very young, he liked to try some new ideas. He often asked his teacher a lot of strange questions in school. So his teacher sent him away from school. His mother took him out of school and taught him---OK, I’ll stop here. 这样,突然煞尾,给学生们留下悬念,余音缭绕,他们想很快地弄清故事的结尾,于是有了往下读的动机和愿望。
二、阅读实践,摸索阅读方法和技巧
凡事都要有好的开端。有了好的开端,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课前活动准备得再好,形式无论有多好,内容无论有多丰富,环境无论有多愉悦,学生兴趣无论有多高,若不进行实践,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弄不好,会形成课堂混乱,学生一节课下来,一无所获。这个时候应立即抓住学生在课前活动中渴望阅读的心理,让学生迅速进入阅读实践中去。
阅读实践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积极思维,学习阅读方法和技巧,并对读前的推测进行核对判断。再以初三英语第 78课为例,通过课前活动,学生们已经大略地推测出了文章的内容,但课文中所讲的与他们推测的是否一致呢?于是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一遍,让他们回答What does standing room only mean?然后让学生们仔细阅读课文,利用练习册中的练习一,两人一组进行口头训练,全体检查答案。最后,放一遍录音,再让全班学生写出此篇文章大意,向全班同学报道出来。这样,学生们不得不用脑去积极思维,我也有意识地把读、说、听、写紧紧连在一起,学生对读前的推测内容准确与否心中有了定数。
三、讲解难点,有的放矢,画龙点睛
在这里,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思考。讲解切忌繁多冗长,而要简明扼要,迅速帮助学生扫除阅读理解中的困难。我通常讲解难点时,使用分块教学法,把一篇课文分成几部分。在讲解过程中,注重词语的运用,语法结构及各语言点的分析。这样,便于分散难点,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学生所提出 的疑难点也会得到满意的答复,而不会顾此失彼。例如:初三英语第四十二课,学生提问: His father saw him sitting on some eggs中see sb doing为什么不用see sb do;还有In school 为什么不用in the school;She found him a very good pupil中found him a good pupil而不用found it a good pupil.这些问题分别处于不同的段落中,于是我按课文中的顺序逐一讲解,see sb doing看见某人正在做某事,强调下发生的动作,in school意为在读书,in the school意为在校工作或者做其它的事,a good pupil为名词,而如果用it,后面必须用形容词,所以用found him a good pupil而不用it8,提出疑难的同学得到了满意的解答,而且给那些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的同学也提了醒。
有问必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问而不答,那么会使那些学生对那些问题留下了永不灭的阴影。学生的问题是他们的难点,老师也应把握住全课的难点,分析讲解难点,让学生对课文有更好的理解。因此,讲解难点在阅读训练中起着点睛的作用,缺其不可。
四、读后活动,检查效果,交流思想
读后活动为了检查学生阅读理解的效果、交流思想,教师也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活动。
方式一:做书面练习,如阅读理解、判断正误、填充、词汇练习等。阅读理解除了书后练习册中所提出的问题外,教师可为学生准备更多的、更细的关于文章的理解。填充、词汇练习大多也在练习册中以缩略的形式出现,我每次都让学生把课文看一遍,后做练习,这样不仅对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学生每次几乎能把文章复述出来,可见,做书面练习要充分利用练习册。
方式二:采用多种形式的讨论,如猜测生词,总结段章中心思想等。这种方式主要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让他们用语言思维,来再现语言运用。我每次让同桌讨论,他们兴趣很高,各抒已见,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小组讨论,讨论推理、结论,评价文化对比等较高层次的问题。这种方式对于低年级学生不太实用,但对较高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有了一定的外语思维能力和运用英语交谈的基础,所以小组讨论可试用。
这样,通过读后活动,做书面作业可明显检查学生阅读理解的效果;同桌讨论或者小组讨论可互相交流思想,也主要为了检验学生理解产效果,若理解得好,讨论时就有内容可谈。
总之,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创造性地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在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活动中逐步学会正确而有效的阅读方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05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