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息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超 江虹
摘要:中国加息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此次加息行为不仅在国内产生影响,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必要性。且此次加息是中国宏观调控手段的转变,朝着经济手段的方向发展,有其特有的特点。对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股市,国际的各行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世界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加息国际金融市场 影响
央行2010年12月25日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继10月19日加息后,本次加息是央行两年来第二次加息 。本次加息有利于抑制持续高涨的通胀预期,缓解持续走高的负利率现象。但由于美国延续低利率政策,此次加息后两国间的利差继续扩大,在无其它措施的情况下,可能会增加热钱涌入的压力。央行的加息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说,标志着我国经济手段的转变,以前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整,现在更加依靠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整,这种加息的做法有利于我国经济市场化,不仅对国内产生影响,对国际金融市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中国加息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我国的宏观调控
加息最重要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我国的宏观调控。2009年以来,我国的物价在不同程度进行增长,分析原因主要是前一年的贷款利率过低,低的贷款利率就表示将有很多人贷款投资,过多的投资需要又将会带动物价上涨。对此,央行推出加息政策,实现我国的宏观调控,控制这种不良的局面。
在市场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主要通过宏观调控,虽然国家的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经济朝着正常的轨道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物价上涨、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过多,这种现象的发生,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实际利率过低。
利率过低将导致居民存款储蓄少,且在最近几年储蓄存款出现持续下降,这种现象的如果持续下去,可能威胁到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资金的稳定,因此,央行推出加息政策,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都上调,虽然这只是个试验性的举措,但对于巩固我国宏观调控,降低金融风险具有重大的意义。
2、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转变
我国之前的宏观调控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虽然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目标,但也对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因为如果国家长期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而忽略市场化手段,将对企业的微观运作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民间投资。
此次央行的加息行为,意味着我国宏观调控手段的转变,从以往的行政手段转向了市场手段。加息政策有利于居民存、贷款的调整,可以引导居民的存、贷款行为,抑制物价过快增长,增加中长期的存款,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同时有利于盲目过快的投资,改变投资主体的预期投资行为。
3、有利于稳定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抑制通货膨胀
央行的加息行为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一种方式,且这种方式主要以经济手段为主,这将对抑制我国物价过快增长,控制通货膨胀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经济上的角度来看,经济过热而导致物价上涨,现行的利率太低,将导致经济过热,居民不愿将钱存入银行,因此央行出台加息政策。且当前,不管是粮食价格、石油价格还是居民的生活消费都出现持续上升,故抑制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必然。央行的加息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理顺价格成本、资金成本,有利于居民生活。
二、中国加息的特点
1、中国加息行为针对的是国内商业银行,而不是企业。因为此前央行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人民币贷款比预期贷款多得多,贷款规模较大,虽然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银行的这种贷款速度和规模,但是仍然不能遏制银行放贷的规模,不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因此,加息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的宏观调控。
2、中国加息政策中的贷款利率不设置上限,具有弹性。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严格的利率政策,这种带有强烈行政色彩的管制行为,使得贷款利率不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扭曲了市场的供求关系,许多中小型企业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贷款无门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不得不借助民间借贷,民间借贷不受贷款利率的限制,以高利贷的形式发放贷款,从中赚取高额利润。央行的这种加息行为有利于广大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遏制这种不规范的民间借贷,改善企业资本紧缺的状态。
3、中国加息会给国际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改变世界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测。中国的加息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影响,中国这种政策将会控制国际资本过快流向中国,遏制中国经济过快增长的势头。
4、中国加息能缓和人民币升值趋势,对国内储蓄影响不大。此次中国的加息幅度并不大,且是非对称性加息,较小的加息幅度还不足以改变中国国内的储蓄预期。“此前国际上预期加息会导致中国人民币升值,但是我国紧缩的货币政策明显会导致本币回软,影响人们投资于中国的热情,因此,加息能缓和人民币升值趋势。”
三、中国加息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中国此次加息行为是一次尝试性的调整,其主要是为了抑制我国过快增长的物价,抵制通货膨胀,减少过多的投资;同时也是迫于国际上的各种压力,中国不得以而做出的让步行为,但是中国的这种让步是有限度的,中国有自己的方法策略,这一政策是中国在反复斟酌后才出台的。
此前,中国一直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且在国际上,中国常常被提起反侵销之诉,在面对国际上的压力时,中国政府被迫出台加息政策,这不仅有利于矛盾的化解,又有利于中国利益的争取。中国的加息行为是一种积极应对国外压力的正确做法,虽然做出了适当的让步,但有利于缓解中国进出口产品面临的国际压力。对于中国的加息行为,各国都纷纷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反应。
1、中国加息对国际货币市场的影响
对于中国的加息政策,国际货币市场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在货币市场上,美元兑其他货币出现了小幅度反弹,其他出口型国家的货币兑美元也出现了下跌,如加元,日元。欧洲货币相对于上述的货币来讲,受影响程度小些。针对中国的加息行为,有的国家也做出了加息的调整,中国加息的这一举措可以有效地缓解人民币升值面临的压力。
同时,“美国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在存、贷款利率上的提升,将意味着中国正在朝自由市场机制的方向发展,且加息的决定时一种弹性汇率,这不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国际经济的发展。”
2、中国加息对国际股市的影响
股票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即股价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发展。但是股票市场在遵循其自身规律的同时,往往会受到外界施加的压力,一般来说是政府给的压力,因为股票市场极易泡沫化。股票市场的规模越大,政府改变其股票市场自身的规律所需的成本也就越大。
按照一般人的推断,中国加息的行为会使相当一部分的资金从股市中流出,从而影响股市的发展。但是,不同的人对此所持的看法不一致,如国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裁马玉华女士就认为,“中国的加息对国际股市的影响会比较小,虽然中国的加息行为比较突然,但是真正炒股的人,不会为了支付银行的一点点利息而从股市中撤出,且他们也会认为是在预料之中。虽然各国的股市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下降,但是中国的加息对股市的整体影响并不大,因为这可能是有些机构乘此机会来打压股价, 以利于低价吸筹。”
3、中国加息对国际各行业的影响
在中国,资本市场相对来讲不是特别发达,企业的融资主要是依靠金融机构的贷款,即间接融资,而直接融资相对来说比较少。间接融资对企业的资金成本影响较大,因为贷款受到国家利率的影响,特别是对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影响更大。对于高负债率、低资产回报率的行业对加息政策受到的冲击可能会很大,比如综合类、房地产等行业。因为这类行业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以十万元贷款为例,如果每加息一个百分点,每年就要增加1000多元,这将会大大的加重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企业的收益,对于这类企业,进出口的成本都会相对增加。
对于资产负债率较小的行业和非资本密集型的行业所受的影响较小,前者如交通行业,后者如劳动密集型行业。
四、中国加息的世界意义
我国是经济开放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深深渗入到了全世界的经济之中,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对国际产生深远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中国加息政策一发布,“就使新加坡海峡指数跌幅7.36%,香港恒生指数就跌幅2.6%,美国道琼工业指数跌幅1.48%,标准普尔500指数跌幅1.59%,纳斯达克商品指数跌幅1.7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很大。
中国加息对世界的资本市场产生了一定程度影响的同时,对全球的石油市场和期货市场也产生了一定冲击,主要的原油市场呈下跌的趋势,其中期铝等大宗商品的下跌趋势更为明显。虽然中国加息在国际上引起了小小的震动,但也说明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且从长期来看,中国的加息是一种好的政策,这可以遏制主要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过快上涨,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但对于依赖我国贸易的国家来说,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这将是一种挑战。
央行持续了很久的加息之争以央行加息而结束,国际上对此所持看法有所不一,有人提出,中国的加息对控制中国的内需和控制经济过热过快发展不会产生有意义的作用。也有人提出,中国的加息作用的范围不是在中国国内,而实际上是在国外。不管国外的人士如何看待中国的加息行为,但从中国政府的审慎态度来看,央行的决策是一种绝佳的决策,具有独立的决断看法,它既不受控于国际的压力,又不受控于国内热炒的氛围,是一种在特殊情形下冷静的思考和判断。虽然这只是中国的一种尝试性的举措,但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使得国际上对中国充满着信息和期待。
中国尝试性加息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小小的震荡,说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也越来越重要。本来,中国的加息行为只是我国实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但在国际上居然产生了这么重大的影响,居然这么备受关注,这种超乎寻常的关注,正说明了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中国经济备受世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王曙光.加息与我国宏观经济调整及其国际效应[J].两岸关焦,2004(12).P32.
[2]郭强、陈广军.银行加息对经济的影响[J].经济,2005(6).P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1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