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汉语文教学方式变革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俊红
摘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创新。要变“单边教学”为“互动式教学”,变“传授教学”为“探究式教学”,变“控制教学”为“情境式教学”,以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变革思考
课程改革的重心和焦点是课堂教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革新教学方式。新课程把“教学”理解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基本观点。
一、以平等交往为前提,实现“单边教学”向“互动式教学”的转变
“师传生受”式的“单边教学”,仅仅达成了“学会语文”的课程目标。实施互动式教学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语文互动式教学的重心应落实在“思维互动”上。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以频繁活动作为互动的标志,不能仅以气氛活跃作为互动的尺度。实现“思维互动”,常见的策略有:第一,在讨论争辩中互动。如教学《明天不封阳台》一课,可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织一场辩论:房子装修封不封阳台?主持人(老师)与嘉宾(学生)实话实说。第二,在质疑释疑中互动。以教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为例,教师先对作者和有关自然美、艺术美的知识作简要介绍,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质疑,找出难以理解的句子,于是问题接踵而至。作者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为何说它有种“哀伤的美”?有的学生说开花意味着凋零,所以作者哀伤;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有的学生说人生是一个错过的过程,我们也许错过了美丽的景色、美妙的音乐,等等,但是只要我们坚强地活着就能不断地发现美;为什么“坂本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有的学生说这是作者个人的审美体验,艺术家应该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美;为什么作者以前没发现岚山的美,而这次却发现了?有的学生说,这里和文章开头互相照应,说明静观才能发现美,犹如作者在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的美一样。学生的问题很多,解答了这些问题,文章的脉络、主题各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第三,在实践活动中互动。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的延伸,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普通高中新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现行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教师可选择适合开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人士之间展开互动,积累生活经验、丰富社会阅历。
二、问题讨论为主线,实现“传授教学”向“探究式教学”的转变
单一的“传授教学”,严重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其个性发展。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探究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发现”的过程。因此,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有多种:
第一,在接触新奇的背景材料中提出问题。比如《宇宙有些什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科学小品文,很容易产生诸如“月宫里真有嫦娥吗”、“后羿能射到太阳吗”、“宇航员为什么要穿宇航服,宇航服有哪些功能”、“海市蜃楼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
第二,在阅读矛盾的语句中提出问题。《孔乙己》一文中有“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有的同学质疑:“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通过该问题的讨论,不仅能促使学生去琢磨、发掘课文中蕴涵的内容,理解作者用词的意图,同时也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第三,在寻根究因中提出问题。《捕蛇者说》中蒋氏祖父、父亲均死于捕蛇,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蒋氏却大戚。学生就有“永州之人为什么不更役复赋”的疑虑。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快速发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根本原因,深刻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
三、场景再现作依托,实现“控制教学”向“情境式教学”的转变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服务于不同的教学需要。第一,满足引发内容的需要。通过创设情境,简捷明快地导入教学内容,如教学《海燕》时,先播放一段海燕搏击岩石、大海汹涌澎湃的录音,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样的情景中,海上的鸟类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而教师也参与其中。这样为快速切入文章做好了铺垫。第二,满足引发情感的需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用强烈的情感语言创设情境,能够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知识建构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教学《枣核》时,可这样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情感:寄宿在校的你们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家吗?想些什么?一句话便会勾起学生内心深处浓浓的思家情怀。在此基础上老师因势利导,播放上一学期已经学过的《我的中国心》,深沉的旋律、漫长的情思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思家爱国情怀。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我们要善于用纯真的情感打动学生,以美好的形象占据学生的心灵。
总之,教学方式的选择,我们不能简单地做优劣判断,也切忌生搬硬套。它因课因人而异,综合选用,方能达成最优状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1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