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质疑问难能力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维

  摘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是很重要的。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1)要注重营造环境,使学生“敢质疑问难”;(2)从课文疑点与理解难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3)注重指导方法,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关键词:小学语文 质疑问难 能力培养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一、要注重营造环境,使学生“敢质疑问难”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会产生愉快的情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难,勇于大胆创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答错了允许重答,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在这样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在这样一个有疑问、有争论、有收获的课堂上,优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得到带动。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创设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二、从课文疑点与理解难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课文的疑点,往往是学生质疑问难的突破口,是将教学向纵深推进的突破口。例如教学《挑山工》一文时,学生提出疑问:挑山工比游人走得慢,而课文却说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这是为什么?于是,教师适时引导自学下面课文。学生由此认识到:挑山工具有坚持不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可贵精神。学生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的内容前后联系缺乏连贯思考,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疑点便迎刃而解。课文的难点部分,往往文字含蓄深沉,余味无穷,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解决。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最后一段,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先游到了我的心里”。问:看了这句话,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鱼应游到水中,怎么会游到心里来呢?教师顺势再问:前面讲到了“鱼游到了纸上之前先游到什么地方?”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先游到心里。这句话是说青年画鱼之前通过观察,心里已经有了金鱼的形象,已经把金鱼的每一个动作都深深地印在了心里。
  三、注重指导方法,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平时教学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读完课文后,老师请学生质疑问难时,学生或是想不出问题,或是所提问题乱、琐碎、离奇、明知故问。可见学生不知道该问什么,怎么问,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找问点。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课文中属于学生利用已掌握旧知识也理解不了的地方可以质疑;关键是还要教给质疑的方法。因为只有掌握了质疑的方法,才能提高质疑的质量和效益。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重点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疑”;二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问”。让学生学会如何疑,首先要使学生知道在何处求疑。一般说来,应在难点处求疑,在关键处求疑,在困惑处求疑,在无疑处求疑,在结论处求疑。其次是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求疑的类型。求疑的类型可概括为:疏通性的求疑,深究性的求疑,鉴赏性的求疑,评价性的求疑。第三是要使学生学会抓住哪些内容求疑。又如《养花》最后一自然段,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这样的地方往往有问题可问;从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求疑:如《鸟的天堂》,前边的“鸟的天堂”用引号,后边不用,这需要问个究竟;从文章的重复处求疑:如《林海》中的三处“亲切、舒服”,《别了,我的中国》重复三次;从课题中求疑,从标点符号的运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求疑等。学生有疑可问的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适时质疑。如:有关课题的质疑,宜放在课文教学开始,让学生心中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对课文的语句内容的质疑,可放在课中,边学边问;对课文中心、写作特点等方面的质疑,放在课尾,会理解得更深入透彻,等等。学生有疑必问,但怎么去问呢?教师需在教学中相机点拨学生思维的方法,以提高其质疑的水平。比如讲《长征》一课时,学生围绕“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提问。有问:“云崖暖”、“铁索寒”是什么意思?这是以“什么”为形式直接提问;有问:山崖高耸入云,为什么会感到暖?这是以“为什么”表达的深问;有问:“一暖、一寒”的对比突出了什么?这是深入探究之后的问题。问的问题不同,说明思维的深浅层次不同,教师在鼓励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及时指导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才能使质疑问难落到实处。
  学生掌握了如何“疑”同时还要掌握如何“问”。疑必有问,有问方能求解。求疑是手段,求解才是目的。在阅读中有了疑问之后,首先要引导学生自问自解。宋朝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育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在阅读中从无疑到有疑是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在有疑的基础上能通过努力进行自解达到无疑,这是阅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来说,自问自解可以说是最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还要善于诱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学生经过自问自解不能释疑的问题,还可以进行互问互解。
  总之,质疑是合作学习的好方式,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应引起重视。质疑就是联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纽带,也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教”和“学”的桥梁,它充分发挥了这两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形成合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好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爱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J]. 教育评论, 2000, (03)
  [2] 陈金铿.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要素[J]. 教育评论, 2001, (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1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