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认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侯再富

  摘要:概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用词来标志的。掌握概念主要和学生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相联系的,而概括的水平是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也就是说,小学生掌握概念的特点是直接受他们的概括水平的发展所制约的。要教学生一些概念,首先必须教他们进行概括。因为掌握概念,就是对一类事物加以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或属性、然后把它们概括起来。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概念教学
  
  一、利用已有经验,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知。概念教学不仅要关注概念产生的背景,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积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概念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学习“三角形”时,因为学生在生活中见过、接触过形状是三角形的物体,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而且在低年级时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所以可以直接给学生呈现几个三角形和其他多边形,让学生找出三角形,继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类图形叫“三角形”,明确三角形都有两个角和三条边。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概念,便于沟通概念的前后联系,建构这类知识的结构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现数学知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二、弄清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要使学生明确概念,就要使学生弄清楚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各是什么,不能停留在背诵定义上。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小学数学课本中关于概念的表述,有的给了定义,从定义中可以知道内涵和外延,有的没有明确给出定义,是把概念的意义隐含在插图之中,或字里行间,是用描述方式直观具体说明的。例如:六年级小学数学课本第一册第9页。这是一节认数的数学概念教学。首先要理解这幅插图的编排意图,按其图意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明确“2”这个数的概念,第一幅画了两个小孩,两架玩具飞机,两只小鸟,编排这幅图的目的,在于使教师明确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数数量是“2”的人和物。通过数数认识“2”可以表示二个人,也可以表示二架飞机,二只小鸭等等。也就是说通过数数,使学生认识“2”是二个物体的个数。这就抓住了“2”的本质属性,即“2”这个概念的内涵,而所有数量是二个物体的个数就是“2”的外延。接着通过下面的5幅插图,第一幅是两只小鸭;第二幅是在计数器上先拨一个珠子,再拨上一个珠子,就是二个珠子,说明“2”的形成;第三幅把一个圆和二个圆排成一项,形成1、2的顺序,使学生看出“2”在“1”的后面,“1”在“2”的前面,它们是相邻的两个数。从第四幅可以使学生知道1<2,2>1;从第五幅可以知道2可以分成1和1,1和1也可也组成2。使学生认识‘,2’,的分解和组成。这样,使学生对‘,2’,的内涵和外延更进一步明确。这节课是认识数2的概念教学,如果只会读、会写2,那就成了“数字2的认识”,就不可能达到教学目。
  三、从类比中掌握概念
  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尽管教师用比较浅显的语言,学生还是不知其然,而用类比进行说明,学生就能很快地理解。如差的变化对于减数的依从性,学生很难理解。教学时,教师用学生已知的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说明,学生就能很快就理解。例如,甲乙两个孩子原有的桃子数相等(都是10个),但甲吃的桃子多,乙吃的桃子少,谁剩的桃子多?谁剩的桃子少?很明显,甲吃的多就剩的少,而乙吃的少就剩的多,接着再举例利用式题说明变化规律,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又如,低中年级的学生对“松树比杨树少15棵”,中的“相比较的两个量谁多谁少?”这个问题的回答往往是“杨树少,松树多”,尽管教师多次提醒学生要认真看清题目,但学生还是不听话”,其实学生对这句话没有理解。有一次,我用以下类比法进行引导,效果很好,我问:“小龙你几岁了?”(9岁)“你妈妈今年几岁?”(33岁)“那么,能不能根据谁比谁少说一句话?”小龙的岁数比妈妈少24岁?“同样,松树比杨树少15棵,是谁多?谁少?”这样的类比设问,学生既学得有趣,又掌握得牢固。
  四、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数学概念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许多重要的概念,都要求在现实情景中去理解,恢复‘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目……”。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后,认识并没有结束,还需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会在实践中运用概念,要求学生把概念作为判断的基础,进行分析推理,指导他们分析数量关系、解题计算和确定图形的属性等。通过在实践中运用不仅能使学生形成的概念得以巩固,还有利于启迪思想,同时也可以检查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如让每个小学生在课堂上回忆并讨论交流,在和父母在商场购物中实践运用数学概念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发现的空间和机会;只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经历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五、抓概念的正向和逆向
  在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对概念行正逆向的转换叙述。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起小数变化规律”时,不但要指导学生掌握正向的述:“小数点向右(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个数就扩大(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一”而要让学生掌握其逆向叙述:“要使一个数扩大(缩)10倍、100倍、10以)倍……就可把这个数的小数向右(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通过这样体实例的教学,对加深理解和灵活运概念十分重,对发展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有利,在教学中对一些式,运算定律重视指导学生的逆向运用显得极为要。数学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有的概念正向叙成立,但逆向叙述不成立。如,两个质数必定是互数,逆向“互质的两个数必定是质数”,这个逆向叙必定是错误的。我认为“学生概念如果只懂得正叙述,没有逆向叙述正确运用的习惯,学生对概念理解和掌握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总之,不同的概念在教学时的引入方式应有不同,而相同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也需要不同的引入方式。所以,数学概念的引入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使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目标,获得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勰婧. 新视域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之我见.课改纵横・教改前沿.2010.06
  [2].张德才,左清云.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教研.2010.02
  [3].刘均.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之我见. 教学方法.201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1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