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一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好学习基础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在小学数学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对数学概念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提高。然而很多学生被数学弄得头晕脑胀,在数学学习上碰到了很多障碍。本文就以数学教学为主题,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探析。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1-0116
  小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此阶段的学生从心理状态上而言,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借助有效的方法,使小学生能够实现对数学概念的充分理解和掌握,进而在此基础之上达到对相关数学概念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从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出发,上课伊始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笔者围绕主题,制作精美的课件,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开始部分出示可爱的数学“小精灵”,响起“小精灵”好听的声音:“亲爱的同学们,我是可爱的数学小精灵,今天带大家去一个特别的地方,这个特别的地方就是钟表王国,大家想去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想去呀。”“小精灵”说:“首先,我带大家去参观钟表店。”伴着音乐,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欣赏过程中拉近不同知识经验与学生之间的差距,让对钟表不熟悉的学生有了全新认识,让其余学生的视野更丰富;同时,通过各式钟表的展示,突出不同钟表之间内在的共性。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后不禁发出赞叹声:“哇!这么多好看的钟表。”熟悉的事物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情境化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注重引导小学生实现对数学概念表象的认知
   所谓的表象,是指基于知觉在头脑内形成的感性形象。同时,表象亦是主体感知事物后所发生的必然结果。因此,表象为主体实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搭建了桥梁。通过建立表象,可以使学生逐步摆脱对直观材料的依赖,克服感知中的局限性,为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奠定基础。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演示后,应当给学生一定的時间,让学生在此段时间内进行对数学概念表象的反思。另外小学数学教师在向学生交代和讲解数学概念时,应当为学生准备好内容充分的感性材料,以此使学生由感性认知入手,实现对相关数学概念的了解和认识。在组织学生进行感知活动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感知的对象从背景中凸现出来,以便学生清晰地感知,同时变静止为动态,给学生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三、构建理解形成
   小学生想要转变现有的思维特点是困难的,需要过渡。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正处于形成→同化→比较这个阶段,也就是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转化,所以,在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时,需要教师正确、适当地引导。例如,在“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将三角形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概念来思考生活中经常会见到的红领巾、三角尺、三角旗等,鼓励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呢?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然后教师去掉图中的颜色,只留下三个物体的外框,让学生说说这三个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舍弃这三种物体的颜色、大小、材料等非本质的东西,抽象出三角形的本质特征:都由有三条线段组成的。如此,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才能够更加扎实。
   四、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数学科目不同于其他科目,数学知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所以在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又是进行知识的分析讲授,很难达到让学生全部听懂、学会的目的,这时就要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具有针对性的数学实践活动,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有效的数学实践中完成对相关数学概念的充分掌握,从而切实提高数学科目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利用新旧概念的联系帮助概念教学
   数学科目的知识具有十分明显的系统性,每两个数学知识之间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也就为数学概念的教学提供了帮助。利用新旧数学概念联系帮助课堂数学概念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达到“温故知新”的学习效果,还可以有力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不同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完整知识框架,每讲解一个知识点,就要让学生及时与之前学习过的数学概念进行对比学习,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经验,并能将高效的学习技巧在以后的数学概念学习中自觉运用。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完成了数学概念的教学,又促进了学生良好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六、构建系统知识网络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完全掌握概念是困难的,其一是因为概念本就抽象、虚无;其二是在于大构架对思维逻辑性要求严谨。而在构建体系中,我们都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教授学生小部分的概念,并且每个部分密切相关,直到最后一个体系架完成时,学生已经能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蓝图或在纸上完成知识构架图,这两种方式都能让学生把每个部分联系起来,继而在检索资料时,快速而不混淆地找到知识点。
   数学概念是学生掌握其他高阶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对客观现实的总结。在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中,善于运用引导发现的方法,充分发现学生的团队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并且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基础数学概念,是教育的目标。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对数字、符号、几何的感知力和运算能力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彭英加.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12).
  [2] 梁小玲.小学一年级数学概念课的教学[J]. 俪人:教师,2016(5).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杭埠镇培育小学 2313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1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