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寻数学概念,使得枯燥乏味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变为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接受的数学活动,这是老师在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老师不但要注意概念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积极设计灵活多变的环节,以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得学生不断对数学概念能够深入理解,还能有效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概念 思维体验 教学策略 固化认知
  数学概念是实际生活中空间和数量的关系以及之间的关系本质在人的思维中的一种反映,这是数学知识的基本细胞,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第一步。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将是一个强度比较大的思维体验过程。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概念,使得枯燥的数学概念教学成为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这是老师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作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三角形的特性》这一课举例说明,分析研究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1]
  一、构建情境,引入概念
  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基本上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为学生展现具有典型性、具有丰富化的感性认知材料。比如,在引入《三角形的特性》这个概念的时候,老师可以先构建一个摸三角形的游戏,教学正式开始前,老师可以先为学生准备一个礼物,问同学想知道是什么?学生们回答:“想”时,这时也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然后从礼物包中拿出学生所认识的平面图形,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三角图形,看同学们能否摸出三角形?这个游戏中,同学们可能会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圆形的礼物包里摸出三角形,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老师又问学生:“你们是怎样又快又准地找到三角形的?”这样就将学生引导到思考三角形特征的阶段,让学生自我感知三角形的概念。老师这个时候就说,三角形具有很多你们不了解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探索三角形的奥秘。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概念,就科学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地中对三角形的概念有个初步的了解,为深入教学铺垫了良好的基础。[2]
  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以课题为中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为起点,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开始讲起,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认真思考,为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3]
  二、自主探究,形成概念
  数学概念教学活动中,教学目的不是对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而是充分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所以,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学不要只停留在感性认知的表面,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知后,老师帮助和引导学生对观察的事物有抽象概括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更好地对数学概念的本质揭示出来,从而实现感性认知质的飞跃,更好地内化形成概念。[4]
  在《三角形的特性》导入课题后,第一,利用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构建故事情境将学生引入到建筑工地环境中,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寻找到三角形的物體?学生在寻找到三角形后,老师可以继续引导,要想对三角形有个深入的了解,依靠眼睛观察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动手操作。如果老师给你们每人三根木棒,你们都能摆出三角形吗?通过学生动手摆放木棒形成三角形,在摆放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学生在对三角形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后,老师让学生欣赏照片,并积极引导他们思考?照片中物体的表面都是三角形,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难道是为了美观吗?这个时候学生可以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模型用手拉一拉,这样就很自然地感受到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这种发现,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将更加深刻,更好地掌握三角形内在规律和联系。正是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自己动手感受、探索发现的心路历程,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思维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的转变。
  三、灵活运用,深化概念
  为了实现对数学概念的更好掌握和理解,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精心设计、固化认知。在实际练习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和推理等多种思维活动,做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准确把握,使得概念能够内化于心,加深理解。
  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后,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解析。数学试题的训练就是使得学生在对概念辨析的过程中,提升对数学概念的印象。将从不同视角、以不同的叙述方式对数学概念以正反两种方式开展对比训练,深入挖掘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深化对概念的认知,使得学生从更深层次地对三角形的内涵和外延做到良好的理解。
  四、联系实际,应用概念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要服务于生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通过数学概念的掌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一些学生对数学概念能熟练背出,但是实际应用能力比较差,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老师要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应用力度,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的末尾,老师可以设计这样三个环节。第一,老师拿出平行四边形的模型,布置这样一个作业,如何能够让容易变形的平行四边形变得更加牢固,学生开展研讨分析,最后将会得出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出加固一根木棒就可以实现。老师让学生通过实践亲自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播放图片:埃菲尔铁塔、金字塔等,然后让学生自己说下生活中应用三角 形具有稳定性的事例,使得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才能创造出这些既牢固又美观的事物,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因此,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是紧密相扣的,在概念引入过程中要保持生动性,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在概念深化过程中要灵活多变,最后要努力提升概念的实际应用性。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活动中,要结合概念的特点,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对概念深化理解,还能有效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袁桂林.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M].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陈清容、吕世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33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