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 旭

  摘要:教师应将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指导学生探究的方向等方面的要求细化到自己的教学之中,把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关键词:数学教学 探究能力 培养
  
   初中数学大纲指出:初中数学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培养他们发现退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为此,我们应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实施创新行为,塑造创新个性等方面的要求细化到各自的教学之中,把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现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笔者的拙见,供大家商讨。
   一、做好“五以”
   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探究发现能力得到发展,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探索者。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智力训练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贮备记忆,在于造就智力的探索者,而不仅博学。”因此,就必须在学生学习中形成一种探究的气氛,在教学围绕目的、手段、过程、形式等方面,做好以下“五以”:
   1、以创新发展为目的。要给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不能让学生成为复制例题,习题的机器人。
   2、以强化反馈为手段。通过多种形式、多条渠道,贯彻始终的信息反馈,实现教学的合理调控,改变“老师讲、学生听”,信息单向传递的传统模式。
   3、以探究发现为过程。给学生自由想象的时间与空间,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概念被概括的过程,定理被推导的过程,解法被想出的过程。改变把教学仅仅作为“结果”来进行的状况。
   4、以学生参与为准则。给学生自我表现尝试成功乐趣的机会,暴露错误得到回授纠正的机会,要尽可能地调动各个层次的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学习活动,改变“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被动学习状况。
   5、以启发思维为核心。学生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实质都应该是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思维活动。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是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把握权力的教师,对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应给予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的落脚点,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而学习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教师正是要围绕这个核心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好比是导游,要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然后在这种情境中去引导学生探索前进。既然是“创设”,就说明不是课本上现成备有的,而是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结合教材、学生、教学条件及教育者自身等方面的实际,去发掘、创造、设计。
   三、精编开放性题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大量的命题是条件明确结论确定,这对于巩固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是有益的。但是,由于题设和结论均明确给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适当精编此开放性命题让学生研究,即是说由给出的条件探索可以获得的各种结论或由给出的结论探索使得结论成立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这种开放性命题可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学习了正反比例函数之后,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两个概念,本质地把握函数解析式y=kx和y= 中自变量 x的指数特征及对K≠o的限制,可编制如下命题:已知y=(m2=3m+2)xm2+2m-1在什么条件下(1)y与x成正比例;(2)y与x成反比例。
  这样的开放性命题,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故设思维陷阱
  在教学中,教师把曾经经历或可能出现的思维受阻的情况,把难或不通的思路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中悟出如何选取正确的思路,这是一种从反面强化正面的启迪方式。
  例如:讨论m取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
  (m-5)x2-2(m+2)x+m=0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故意留下疏漏。只讨论△>0得m>- ,而遗漏m-5≠0的特例,再启发学生去评价解答是否完整。从而使学生从脑中少一根筋到多一根弦。
  五、引导而不束缚
  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应该保护、鼓励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不要强制学生的思维流向。有的教师似乎也在“启发”、“引导”,而实际上是尽力把学生逼近自己为学生设计的框套里。
  例如:“求多边形内角和”,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化为“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并提问:“如何将多边形分解成若干个三角形呢?”有的方案,如果这时教师便立即“启发”学生“在多边形内任取一点,与各项点连接……”硬要学生放弃顺乎自然的思路,而去适应课本采用的思路,貌似“引导”,实不失控,又不僵化,这样就会“导”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启发而不替代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在启发中要让学生按老师的指导,自己去到达目标,而不是牵着走。同样一个结论,由教师全盘托出与学生自己说出,其效果大不一样。因为教师因势利导,水到渠成,用学生的口说出教师要说的话时,课堂气氛就会异常活跃。教师、学生就会感到其余无穷。反之,如果在关键时刻,由教师包办代替,批发结果尽数地抛给学生,讲者、听者都不免感到索然无味。
  总之,只有教师给学生留下跳跃一步便可达到目标的余地,就能使学生尝到依靠自己,探索而获得成功的乐趣。学习兴趣、思维的内驱力和创新精神,正是在这样的探究发现中形成、发展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25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