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十一五”期间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及防治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嘉荣

  [摘要] 该文对“十一五”期间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十一五”期间泉州市区大气质量总体上保持在较好水平,以及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同时,根据监测结果,结合泉州市区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关键词] 泉州市 大气 环境质量 对策
  
  “十一五”(2006年~2010年)期间,泉州市区经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地产开发快速发展,高速发展的经济、迅速扩大的城市规模、市区人口及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不可避免地给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带来影响。对“十一五”期间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作回顾及分析,对于继续保持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控制污染因素,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影响泉州市大气环境质量的自然条件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东经117°25′~119°05′,北纬24°30′~25°56′,全市土地面积11015 km2,中心市区控制区面积190.2km2。泉州市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短无严寒,夏长无酷暑。市区冬春季盛行偏北风,夏秋季盛行偏南风,冬春季静风频率较高,夏秋季静风频率较低。市区逆温多出现在冬季与春季,逆温出现时,近地大气层处于稳定状态,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2 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根据《泉州市环境功能区划》,泉州市除清源山风景区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其余区域均执行二级标准。
  泉州市区在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分别设有涂山街、津头埔、万安等三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监测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降尘、硫酸盐化速率按国家环保局认定的监测点位与监测频次、《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分析方法实施监测。下面对“十一五”期间泉州市区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2.1 主要污染物
  泉州市区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主要污染物监测结果列表1。
  
  从表1可看出,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在0.019~0.028 mg/m3,5年其年均值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均浓度达标率100%,无任何天数出现超标。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在0.016~0.021 mg/m3,5年来其年均值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均浓度达标率100%,无任何天数出现超标。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在0.078~0.084 mg/m3,5年来其年均值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均浓度超标率在0.8%~3.0%,保持在较低水平。
  从上述三个污染物的等标污染指数来看,可吸入颗粒物最大,二氧化硫与二氧化氮较小,且吸入颗粒物日均值存在一定的超标现象。可见,吸入颗粒物是泉州市区大气的首要污染物。
  2.2 其他污染物
  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降尘、硫酸盐化速率监测结果统计见表2。
  
  从表2可看出,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降尘年均值在3.43~4.56吨/(平方公里•月)范围,按全省统一推荐标准(8吨/平方公里•月)评价,泉州市区2006年~2010年降尘均低于全省统一推荐标准。硫酸盐化速率年均值在0.35~0.41 SO3 mg/(100 cm2•碱片•日),按国家推荐标准(0.50 SO3 mg/(100 cm2•碱片•日)为月平均值评价标准,0.25 SO3 mg/(100 cm2•碱片•日)为年平均值评价标准)评价,泉州市区硫酸盐化速率5年的年均值均超过国家推荐标准。2006年出现1个月均值超标,其余年份月均值全部达标。
  3 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数据分布
  3.1 主要污染物月变化趋势
  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大气各主要污染物月均值变化趋势见图1。从图1可得出,五年来泉州市区的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月份达到全年高点或次高点(二氧化氮),随后降低,7月份又有所上升,随后下降至10月份为全年最低点,后又回升。
  一年中泉州市区以春季的污染大于夏、秋、冬季。其主要原因是泉州市区在春季出现雾天较多,3月份容易出现逆温。雾天出现时,混合层高度较低,逆温出现时,近地大气层处于稳定状态,均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10月份为秋季风速最大,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特定的气象条件,致使泉州市区大气污染程度一年中在3月份为最高,10月份为最低,全年以春季的污染较为严重。
  
  3.2 污染物年变化趋势
  按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计算各污染年际变化相关系数, 并与临界值Wp进行比较。各污染物计算结果如下:
  当n=5,95%置信度,Wp=0.9;
  rSO2=-0.775,|rSO2|<Wp;rNO2=0.475,|rNO2|<Wp;rPM10= 0.175,|rPM10|<Wp;
  r降尘=0.667,|r降尘|<Wp;r硫酸盐化速率=-0.8,|r硫酸盐化速率|<Wp。
  结果表明,5年来泉州市区二氧化硫浓度、二氧化氮浓度、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降尘和硫酸盐化速率年际变化平稳,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3 主要污染物数据分布
  将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均值数据的中位数(即50%位数)与算术平均值对比,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6年~2010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年算术平均值均高于日均值数据的中位数,可见小于算术平均值的日均值数据较多。
  4 改善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对策建议
  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在较好水平,但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存在一定的超标现象,硫酸盐化速率年均值超标。根据泉州市区目前的具体情况,建议采取如下对策,以促进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4.1 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的增长,市区机动车数量剧增,车流密集度高,机动车尾气是影响市区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可采取如下措施:
  (1)控制市区机动车辆增长速度,以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2)增加市区道路建设,以有效改善市区道路拥挤现象,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据有关资料,汽油车在怠速运转时的油耗约为车辆以60km/h的速度行驶的20%,怠速时间越长,越频繁,则通过同一路程的油耗越大。因此,市区道路畅通是降低汽车尾气排放量的有效途径,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可降低市区二氧化氮及颗粒物浓度。
  (3)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强化监督机构,把好尾气排放合格关。
  4.2 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市区二氧化硫的污染
  应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改用清洁能源。对暂时未能改造的燃煤锅炉改用低硫优质煤,对烟气实行脱硫脱硝处理后达标排放。目前泉州市区的燃油锅炉基本上没有进行脱硫处理,可采取行政与经济手段促使市区的燃油锅炉设置脱硫设施,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
  4.3 加强对建筑、拆迁和市政等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染防治;加强对市区道路和运输扬尘污染的控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减轻扬尘污染。
  4.4 继续提高市区绿化覆盖率,多种植防尘和吸收二氧化硫能力强的植物,加强市区卫生管理,定期喷洒市区路面,减少道路的扬尘,以降低大气中颗粒物及有害气体的污染。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保局. 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S]. 1991.
  [2] 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 环境监测常用数理统计方法, 1983.
  [3] 泉州市环保局. 泉州市环境统计年鉴( 2006-2010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28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