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品德与社会》合作探究式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永芳

  [摘要] 合作探究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为核心,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把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纳入了由教师导向的轨道,使学生对理论、观点进行积极的分析、比较、筛选,在思考中求发展,在交流中产生思想共鸣,这是其他教学法无法比拟的。
  [关键词] 合作探究式教学 探究欲望 探究能力 多元探究
  
  现今《品德与社会》课长期沿袭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段程式演绎归纳观点的结论性道德教育,忽视了情感的动力因素,缺乏了教育活力。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品德与社会课必须摒弃这种纯线性逻辑的教学方式。因此,我校思品科教研组开展了本学科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研究。
  
  1 贴近生活,激发探究欲望
  
  贝德福特说过,“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来教他们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的学习。”当代学生的特点是不轻信盲从,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意识强。合作探究恰是一种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纳入了由教师导向的轨道,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在畅所欲言的气氛中,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大为活跃,与同学讨论、辩论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理论、观点进行积极的分析、比较、筛选,加之教师的适时点拨,正确的结论就自然地产生出来了。
  合作探究应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社会热点,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来选择讨论题目,这样的题目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紧密相连,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诚信是金》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读一篇报道:一个国外留学的青年,在校学习成绩很好,也很精明能干。毕业后,他满以为凭着自己的学识和才华,能够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可是,他跑了几家公司,都被拒聘了。当他询问拒聘的原因时,得到的答复是:“因为你有三次逃票的记录,我们不会录用一个不诚实的人。”刚读完这则报道就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仅仅三次逃票的记录就使他失去良好的工作机遇?于是大家围绕这些公司为什么把诚实看得这么重要?生活中不诚实的人会得到怎样的回报展开了辩论,让学生回忆自己亲身体验,畅谈着真实的感受,使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诚信为本,才能得到社会多数人认可,应从小养成不说谎的好习惯,道德水准也随之提高。贴近现实的典型事例,既能反映社会本质,也
  同时增加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要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应激发学生们探索正确结论的积极性,合作探究的题目必须新颖,从而产生了新鲜好奇感,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可以对新鲜生动的材料进行探究,也可以用发生在学生身边,他们熟悉的人和事来探究。对一些老问题,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也可以换一个新的角度来探究。在学习《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时,事先学生们对什么是民主认识很模糊,通过课前调查后,同学们围绕自己家所在的社区或村镇为大家提供了哪些民主参与和监督的渠道,我们小公民可以做些什么等问题进行讨论……在教学《相信科学不迷信》时,老师先表演“伸手下油锅”、“斩妖见血”等,学生们见了兴趣大增,个个跃跃欲试,然后分组实验操作体验,最后展开讨论探究出事物的根由。既切中教学内容的重点,又给学生以广阔的操作思维空间,达到以新促趣,以趣促思,以思求真的效果。用这种探究方式获得的知识,理解透彻,印象深刻,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
  
  2 力求开放,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德国教育家顾立德曾说,“该教的是思考的方法,而非思考的结果。”合作探究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使学生改学习的被动状态而进入主动状态,使他们打消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自己动脑思考分析,动口去表达。在学习中,学生对每个问题都能依据自己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并做好推理判断,再配合教师的启发引导,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求异思维也会得到发展,一些新观点、新想法的产生会促使创新意识的逐步形成。
  合作探究应力求开放,即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发散性和辐射性。这样学生觉得有话可说了,讨论气氛更加活跃。在教学时,我一改过去由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让学生讨论找出与课本相关的时事热点,这样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课本的基本脉络,对课本“死”的内容进行加工,使之成为“活”的知识。在教学《请你相信我》时,我让学生课前先采访身边的人,了解他们信得过的人,以及信任的原因,可以是父母、同学或名人等,再回到学校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诚信的养成有助于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同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求异思维也会得到发展,一些新观点、新想法的产生会促使创新意识的逐步形成。学生对每个问题都要依据自己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并做好推理判断,再配合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和培养。这种开放性的探究使课本知识与其社会热点有机链接,使学生既把握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认知水平通过讨论不断向前推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3 多元探究,营造立体交流模式
  
  多元探究是一个师生探究、生生探究的立体交流模式,课堂讨论既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客观上也提出了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的要求。讨论中,学生之间既要别人听你讲,又要你听别人讲,师生之间既有老师听学生讲,又有学生听老师讲;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在相互交流中,同学会发现别人思想的闪光点,并产生思想共鸣,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这是其他教学法无法比拟的。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又要加以引导,探究中,学生有时会偏离题目而高谈阔论,争论不休。教师要注意听取学生的发言,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要善于从不同的看法意见中找出问题的焦点,及时地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观点去加以分析论证,把认识逐步统一到正确的观点上来。正如放风筝一样,教师既要让风筝自由飞翔――让学生在自由激烈的气氛中争辩,又要牢牢控制住手中的线――随时调控,使议题不偏不移,最终达成共识。如:在教学《我的民主生活》时,我让学生从为什么要竞选班干部?在选举时应怎么做?你心目中的班干部有什么标准?……等内容展开讨论,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有赞同的、有反对的、也有质疑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与同学们一起分析,如果大家都不当班干部会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老师指定班干部的现象?当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以前是怎样选班干部的?这种方法科学吗?……在分析的过程中,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及时地把握了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什么是民主?怎样才叫民主?”展开讨论,使学生对民主有了广泛和更深入的认识。这种由多维到多元的立体式探究,既让学生学会了平等与尊重,又让学生学会处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优缺点。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因此,《品德与社会》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使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落到实处,达到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魏肇基. 儿童之世纪[M]. 1996.
  [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 创新教育, 1999.
  [3] 缪兴秀. 德育应贴近生活世界[J].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3).
  [4] 中国教育实验与改革[M].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5] 王道俊, 王汉澜. 教育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 胡东芳. 教育新思维――东西方教育对话录[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41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