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创新文化打造成中华主流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韦正义 许素菊等
韦正义 许素菊 梅 栋
[摘要]创新文化是孕育创新事业的基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灵魂和支撑。创新文化是蕴涵创新特质的文化,是把创新作为文化的文化。构建创新文化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将创新文化打造成中华主流文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型国家
[作者简介]韦正义,中国人民解放军75134部队政治委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广西桂林541004许素菊,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梅栋,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8―0139―03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就是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孕育创新事业的基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灵魂和支撑。我们构建创新文化绝不是打着创新的旗号、喊喊口号、赶赶时髦、追新猎奇,而是为了更深入地剖析创新文化,构建创新文化。
一、创新文化是具有创新特质的文化
构建创新文化,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创新文化。目前,学术界、理论界关于创新文化的界定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侯自新认为“创新文化就是以创新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为核心的文化”;李景源认为创新文化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外在于创新实践的文化环境,二是指内在于创新实践的文化要素”;金吾伦认为创新文化是“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这些观点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本质。依笔者之见,创新文化是蕴涵创新特质的文化,或者说是把创新作为文化的文化。创新文化不是一种独立于现有文化而存在的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体系,我们构建创新文化的意义是要将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态度、创新的价值融入到我们的文化当中去,从而使我们的文化更多地蕴涵创新的特质,以培育创新的精神,增强创新的能力。
“创新文化”与“文化创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许玉乾认为“创新文化是创新走人文化的结果,而不是文化走入创新的结果。创新只有融入到民族文化的整体之中,才能以文化的形式存活”。创新文化是贯穿于人们创新实践活动的文化基础和底蕴,而“文化创新”是文化走人创新的结果,它是对文化本身的一种创新。
将创新融入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是要真正把实实在在的创新融入到整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甚至每一个具体的个体中,唯有如此,我们在实践上才可能创新。创新在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题,创新的视野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它继承前人并不断开拓,成为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志。创新文化包含丰富的内容,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
(一)自主性。创新文化首先具有既区别于过去又区别于他人的独立的特性。这是创新文化最显著最根本的标志。创新绝不是亦步亦趋的改良,不是盲目的跟风,更多的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一种开拓性的革命。从我国现有的创新成果看,无不具有自主性的特征。如王永民的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都是自主创新的成果。现代社会中虽然全球化的浪潮已席卷世界,但一个国家必须有自主性、原创性的成果,否则就会被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既要看到国际合作的美好前景,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绝不是某些国家所鼓吹的“泛国家化”、“全人类化”。这些所谓“国别的弱化”的言论只是他们别有用心地推销新殖民主义的幌子。“泛国家化”其实就是“泛某国化”,是企图将某国的价值观强加于别国之上。所以,当今世界国别不是应当弱化,反而应该强化。本国文化的创新更应该是自主的创新,否则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
(二)开放性。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固步自封毋庸置疑只能走向历史的倒退。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顽疾”,要想克服,恐怕要到异质文化中去寻找良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研究历史上曾存在的各种文明的灭亡史时指出,一个古老文明的衰亡,在于其自身文化中保守封闭的因素占据了主流,拒绝同异质文化的交流融合。我国的创新文化一方面要到世界的各种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要挖掘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以中国文化的合理因素去完善世界文化,服务于人类的共同生存进步和繁荣。
开放性对于今天的中国尤为重要,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绵延至今的国家,究其根源就在于它的开放性。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不乏对舶来品的中国式的加工改造,“中国佛教”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近代中国的落后,无疑与文化开放性的泯灭、丧失有关。惨痛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创新文化的大船如果没有开放精神这个风帆,就根本无法进行它的济沧海的远征!
开放性也不是意味着完全照搬西方,现代化并不是西化的代名词,西方所走的道路并不是现代化的唯一通途。当西方的20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声高呼“回到孔子”以解决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时,我们不得不深思:中国特有的文化曾经使中国辉煌,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当今,正在浸染世界优秀文化的中国的创新文化,也一定能带领中国重新走向辉煌。
开放性并不只是引进来,可能更多意味着走出去。改革开放近30年,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开放的深入,主动走出去可能比被动地引进来不失为一个更好的策略。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引进来,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才能更多地赢得世界的尊重,世界才会更多地给予中国。
(三)宽容性。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充满风险的过程,有风险难免有失败。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对待创新活动的挫折与失败。宽容失败,既是一种敢于创新、勇担风险的价值观,又是一种善待失败、激励挫折的崇高境界。对于创新这种实践活动,不能完全依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要求投资与收益成正比,只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创新之路并非坦途,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挫折,然而挫折正是通向坦途的途径。以创新文化为核心原动力的美国硅谷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就在于那里失败者不但不会受到冷落、歧视和排挤,反而常常会受到同情、理解和尊重。如果没有这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就不会成就今天的硅谷。硅谷的事例告诉我们,成功固然可贺,失败同样可敬。当我们把鲜花献给成功者时,也要让目光转向那些失败者,让他们明白失败的价值,早日摆脱困境,重新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作为一个国家来说,形成这样一种包容的文化精神和社会氛围犹为重要。
创新源自怀疑,创新源自批判。宽容失败,就
是要给人们以怀疑批判的自由、表达不同声音的自由。没有怀疑和批判,文化和文明将永远停留在原地,人类社会将止步不前。因此,要鼓励怀疑,允许批判,重视人们表达不同声音的自由。正如任仲平所说的:“创新文化提倡的是创新面前人人平等。不以权威压制人,不以名望排挤人,不以资历轻视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才能让全民族的创新意识竞相进射、创造活力充分涌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是重视群众的首创精神和非凡的创新力。
二、创新文化是创新型国家的灵魂和支撑
众所周知,政治、经济、文化是社会有机体三个最牢固的支点。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这就决定了创新文化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它是创新型国家的灵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文化支撑。没有创新文化作为灵魂和支撑的所谓的创新型国家是元源之水、无本之木,既不能建立也不能持久。
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只有在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产生创新成果。历史和现实表明:谁拥有创新文化,谁就将主导世界潮流;谁没有创新文化,谁就自甘落后。四大文明古国,鲜有走在世界前列的,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创新文化的衰落。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辉煌一时,最终被西方先进的技术所代替,主要是中华文化因循守旧趋于保守的文化特质所致。这表明,创新成果不论多么辉煌,终究会昙花一现,唯有创新文化才是永恒的明灯!
三、营造全社会的创新文化氛围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我们要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审视一切,既不能用既有的成果评判新成果,也不能拿现成的条条框框衡量新事物;既不能用历史评判现在,也不能用现在代替将来。发展无止境,创新也无止境。因此,必须营造全社会的创新文化氛围,将创新文化打造成中华主流文化,这是文化与时俱进的体现。如何营造全社会的创新文化氛围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进行文化的创新性变革。中华民族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但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排斥求新、求异的思想观念,文化趋于保守。文化的创新性变革,就是要呼唤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在全社会倡导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风尚、营造一个乐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勇于创新的价值取向。
我国是刚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市场经济本质上是逐利经济,这难免造成人们急功近利,重视短期效益,一切围绕短视的金钱眼光看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一般不鼓励创新、不容许失败的社会氛围。看看当今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我们就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创新,一个国家就不可能有任何的发展。市场经济非常发达的美国,创新机制也是非常健全的。比如,美国在上个世纪就有比较健全的风险投资机制,这种机制直接造成了互联网经济的繁荣。而在我国这种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创新的巨大的潜在作用。
(二)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创新人才改变着教育创新,创新教育培育着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文化,提高创新能力,学校教育是基础。建设创新文化,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从娃娃抓起”。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中来,还没有完全转变到培养创新型人才中来。
建设创新文化,大学同样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大学要切实认识到这一问题的迫切性,勇于肩负起建设创新文化的历史使命,在教学育人的方式、方法、模式上进行创新。
(三)努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担负着建设创新文化的重大责任。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建设创新文化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哲学、社会科学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它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先导,也是建立创新文化的先导。它激励人们的思想,解放人们的思维,给予人们的创新以极大的动力,使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这一伟大实践在“人文情愫”的光环下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融合,这就是创新文化的灵魂。
当代社会,有不少的人认为哲学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谈。诚然,哲学不能给人带来现实的物质利益,也不能解决具体的问题。但这并不表示它不关心人,它实际上是以一种超然的形式在关心着每一个人,只是人们没有深切地感觉到它,因为“密涅瓦的猫头鹰”总是在黄昏时起飞。不可否认,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每一次重大创新,总是以哲学的革命为先导的。当今时代,一些哲学家也在积极鼓吹哲学应该消亡,至少应该消融在每一门具体科学中。然而,事实上哲学作为关心人类的形而上学,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它就深刻地扎根于人们的思考当中,融于人们的行动当中。
[责任编辑:钟 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8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