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突破人才瓶颈: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覃 萍 梁培林

  [摘要]我国西部民族文化产业专门人才队伍存在民族民间文化传人及其技艺生存困境、文化创意人才奇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要突破文化产业人才瓶颈,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开展高层次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的教育、培训和资助,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加快建设高素质的民间文化经营人才、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关键词]人力资源;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人才
  [作者简介]覃萍,广西工学院研究生处处长,副教授,硕士,广西 柳州545006;梁培林,供职于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0―0100一05
  
  文化产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人才的竞争。在国际国内文化市场激烈竞争、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文化产业人才争夺加剧的背景下,只有突破人才瓶颈,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才可能获得根本的发展。
  
  一、大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是西部民族地区适应当前国际国内文化产业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快速扩张的时期。全球性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加剧了国际文化人才市场的竞争。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对高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纷纷放宽移民、定居等限制,以优厚的条件在全球范围内加紧吸引人才,抢占人才制高点。中国的优秀人才历来是发达国家争夺的重点之一。随着国际性人才市场的形成,人才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加上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在全球性人才竞争战中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及发达省市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已比西部领先一步,他们在组建“文化航母”、打造文化品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场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上海是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发祥地,从20世纪初叶起,报刊业、电影业、娱乐业、出版业等现代文化产业逐渐形成规模,成为中国现代文化行业集聚城市。2002年,上海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和出版系统资产总额298.6亿元,总销售收入124亿元,广告收入37.9亿元,税费8.5亿元,总利润和节余合计18.62亿元,国民生产总值38亿元。近年来,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也逐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如云南非常重视充分利用自身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走特色发展的道路。为了更好地解放文化生产力,2003年,云南启动文化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2005年,全省文化产业产值达240亿元,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5%。另外,广西、宁夏、新疆、贵州等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同样呈现出良好态势。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迫切要求。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激烈竞争中,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相比之下,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则处于明显劣势。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人才危机,不仅表现在人才的总量、结构、素质和层次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为致命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总体上比较低下,严重制约了西部民族地区的知识创新。
  人才资源创新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以知识为主导、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经济加速涌现,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的文化产业,特别需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的创新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科技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人口大国来说,要把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人力财富,最需要的是创新能力,但最缺乏的也是创新能力。现在国际上通行用专利数量代表一国技术创新水平,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其中发明专利最能代表创新水平。由于专利授权数量受审查能力的影响,所以一般用专利申请数量的变化趋势来测度技术创新状况。我国从1985年引入专利制度,申请受理量持续增长,但是,发明专利和职务发明的比例都相对较低。截至2003年底,中国专利受理量累计达210多万件。2003年受理专利申请突破了30万件,其中发明专利10万件。在这10万件中将近50%是国外申请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世界范围内通过《专利合作条约》提交的专利申请连续3年突破11万件大关。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的投资者和产业连续13年位居专利申请排行榜前列,美、日和欧盟成员国仍占据了全年登记总数的84%,而中国仅在提交国际专利申请的发展中国家之中名列第二。
  因此,西部民族地区要取得文化产业人才竞争的主动权,就必须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与政策优势,通过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有机结合,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才可能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激烈竞争中逐步扭转人才劣势,从而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
  
  二、我国西部民族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状况不容乐观
  
  (一)民族民间文化传人生存境况令人堪忧
  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而民族民间文化传人自然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人才的重要基础来源。由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大都靠口传身授,因而民间文化传人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但与民族文化加速流失的趋势相一致,西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承亦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机。一方面,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农民,他们是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的直接生产者,但他们总体上受教育有限,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艺人工匠的个人生存条件是民间技艺存在的前提,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存的大多数民间文化形式如说唱、谣谚、故事、剪纸、皮影等都不能带来经济效益,一些民间艺术大师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更谈不上授徒传艺发扬光大了,而且不少艺人年事已高,而艰难的生存困境却使得年轻一代望而却步,致使民族民间文化传人出现青黄不接,不少技艺面临失传危机。由于后继无人,随着老艺人工匠的过世,用不了多久,许多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将永远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据云南省民族工作部门统计,云南无文字民族的优秀民间艺人现仅存500多人,再过10年,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将过世,而他们的传承人至今尚无着落。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抓紧时间将其身怀的绝技传承下来,这些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便将面临人亡艺绝的窘境,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当年翻译整理东巴文化典籍的10多位东巴大师,如今已全部撒手人寰了,如果不能尽快培养传承人,老艺人的故去将带走这个民族曾经灿烂的篇章。如果任由民族文化流失和民族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状况继续,将会严重削弱西部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
  (二)文化创意人才奇缺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创意。要生产出好的文化产品,必须依赖于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才华。只有充分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于高科技,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才能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原创策划人、漫画家、高级动画制作员、游戏研发员、文艺作品创作人才(包括作家、影视作品撰写、编导、作曲、舞美等)、设计人才(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等均是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基础。随着社会对文化娱乐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而作为这些行业的支柱人物――创意人才却是远远供不应求,其中,网络出版、编创、动漫创意和动漫制作等人才尤为紧缺,随着游戏、动漫、影视等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不断拓展,整个文化产业内创意人才的需求缺口将会急速扩大。
  一家权威单位对上海、北京、广州广告业的调查发现,广告公司对创意人才的需求缺口已达到74%。根据教育部的调查统计和相关资料分析,我国目前拥有的动漫专业人才(指经过动画专业正规教育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及自学成才者)大约1万名,而全国动画人才的需求量约为15万人,产品和人才供求差距明显。中国动漫画人才培养的主要来源是学校。据教育部的不完全统计,2003年开办动漫类专业、系或者二级学院的高等学校(包括大专和本科)有93家,在校学生总计大约有7000人;2004年7月,开设动漫系、动漫专业和动漫学院的大专院校是124家,到10月份,这一数目上升到171家。截至2005年8月,全国约有200家,在校学生总数为15000人左右。数据显示,不仅创意人才的数量缺口很大,而且在人才培养的种类、层次等方面也存在较大问题,开设动漫院系或专业的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存在明显的雷同现象,主要集中在动漫设计与电脑制作方面,而对市场紧缺的动漫创意、编剧、导演、制片人和市场营销等专业,则鲜有设置。长此下去,将会导致如下的结果:一方面设计和制作人才过剩,另一方面市场需要的创意和经营管理人才奇缺。这实际上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必然会制约中国动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目前笔者尚未查阅到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匮乏的具体数据,但从我国文化中心和现代化大都市的文化创意人才尚且如此缺乏的状况看,西部民族地区更不容乐观。
  (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文化产业是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文化生产的巨额投资以及文化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一般经营者很难把握。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人才。但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均按照文化事业的思路来运作,致使我国整体缺乏一大批各类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既懂文化又善于经营管理、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娱乐业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曾对中国文化产业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经营管理水平普遍比较低下,重复投资、人才匮乏、市场认识水平低、官僚作风严重和主观意识强等问题比较突出,经营管理者或缺乏经济和管理常识,或缺乏文化艺术的鉴赏修养和娱乐趋势的判断力。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领域更是缺乏擅长将文化进行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人才。目前,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个体经营人员,缺乏专业化人才,从业人员仅凭经验、靠感觉进行经营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削弱了文化生产单位的市场竞争力,难以适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西部民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西部民族地区要突破文化产业人才瓶颈,必须围绕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结合当地特色以及参与国际文化贸易的实际需要,着力抓好以下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具有创新意识、了解文化艺术创作规律、洞察文化消费者审美习惯和消费心理、把握当代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创意人才;--是要大力培养和引进熟知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适应多种产业融合需求、懂得资本市场运作,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市场资源筹集资金、拓展文化产业,具有市场观念、了解市场需求的经营管理人才(包括文化资本营运人才、经营型人才、文化经纪人、市场推广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三是建设一支传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成果、具有经营头脑、活跃在民间文化生活的民族民间乡土文化人才队伍。
  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入手,把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人才工程落到实处:
  (一)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形成人才强业的共识
  西部民族地区各级党政领导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为人才的引进、留住、用好创造条件。要把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有“以人才为本”的战略眼光,克服人才需求“等、靠、要”的落后意识,创新观念,主动出击,充分发挥西部大开发在吸引人才方面的政策优势,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用好人才。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江泽民同志“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从而激励人才干事创业,推动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西部民族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培育机制。大力开展高层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和资助
  1.提升存量人才竞争力。计划经济时代的文化单位的从业人员以及个体文化从业者,是当今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他们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毋庸置疑,他们在文化的产业意识以及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知识及能力方面有较大缺陷,因此,对目前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关键是要通过加强产业经营管理、产业运作、产业营销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市场意识、法律意识和管理意识,提升他们的市场经营能力,培养开发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2.依托具有相关优势的高校,开展文化产业专业学历教育。要培养高层次的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和优势。当前,高校应尽快适应社会需要,大力开办与文化产业有关的学科专业教育。在开展文化产业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定位,规范专业课程设置,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要特别强调综合性、渗透性和学科交叉性,尤其是突出文化经济和文化管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案例教学。据统计,目前我国开办文化产业及其相关的学科专业的高校已达到50多所,文化产业已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

专业之一。今后不仅要适度增加开办学校的数量,适当扩大招生规模,而且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办学,鼓励文化产业教育体系建设,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养体系,真正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3.制定特殊政策,保护、培养和资助民族民间文化传人。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必须坚持“保艺又保人”的原则。很多民间艺术因人而存,一个老艺人的去世,就意味着一种民俗的消失,因此,保护民间艺术应根据民间艺人的不可替代性和有直接传承者的情况,加大对民间老艺人的保护力度,把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对艺人保护相结合。同时,民间艺人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袭一种民间艺术的艺人不能只是一个“手工精湛的制作者”,还应该是一个“头脑精明的经营者”。尤其是进入产业化领域的民间艺人,在立志保存艺术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要吸纳现代经营的理念。例如,华琪宝玉的朱华琪在上海开店、扬州设厂,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玉雕师傅”,而是“玉雕策划者”:他监控进料,自行设计产品款式,联合家装公司共打市场,成立“玉友之家”,邀请各地专家讲授玉器鉴赏知识,为“真玉”消费培养市场等等。朱华琪的例子说明,民间艺人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在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由一个单纯的民间文化传人转化为文化经营者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利于“保艺保人”和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实现。
  因此,要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传人现状的调查,加快民族民间艺人的认定工作,在此基础上,各级财政应拨出专款,对民族民间艺人进行保护并帮助其培养传承人。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以往对于“民间工艺师”、“民间艺术家”等各民族民间文化传人的甄别和命名表彰、奖励的“事业行为”基础上,更进一步向“产业行为”延伸,扶持他们成为类似种植业、养殖业的“科技示范户”那样的文化产业带头人,开发各种民族民间文化产品,帮助提高其技术化程度,并打开市场,发展各类民族民间工艺品业、民族民间演艺业、民族文化旅游业等。一旦他们的手艺成为“发家致富”的有效手段,就会产生良好的市场示范作用,不仅“带徒学艺”的文化传承问题自然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而且“带头致富”的经济效益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民众投身于各民族民间文化的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要帮助农村文化人向文化策划人、产业经纪人转变,从而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向产业资源转化。
  4.加快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培养的步伐。在以内容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领域,创意人才的价值是无限的。而我国最缺乏的恰恰就是创意人才。造成我国创意人才匮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改变创意人才短缺,破解国内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迷局,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全社会的创意观念或创意的产业意识。要研究创意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综观国内外获得成功的创意人,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具有强烈的创意冲动、灵感和激情,善于冲破旧的发展观念,能够重新组合各种要素,焕发出比过去大得多的生产力等。只有把握住创意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并为创意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鼓励、引导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性态势,从而为创意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要确立“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人才观念和人才引进机制
  西部民族地区要大力引进稀缺的顶尖人才,特别是要引进具有丰富的国际文化产业工作经验、熟悉国际文化产业趋势和潮流的顶尖人才,必须确立“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人才观念和人才引进机制。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只有调进本单位来“为我所有”才算是引进人才,否则就认为是没有人才,缺乏“借鸡生蛋”、“借脑生财”的意识,再加上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一些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化的条条框框约束了人才的合理流动,最终严重制约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引智”步伐。因此,只有大刀阔斧地改革僵化的观念和体制,才能为西部民族地区引进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松绑”。西部民族地区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大力推进传统的人事档案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采取柔性流动人才政策,重点引导各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特别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向重点行业、学科和技术创新领域以及重点开发项目聚集,提供体现和提升人才价值的各种优惠政策,把引才与引项目、引资金、引智力有机结合,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
  (四)要建立和完善西部民族文化产业人才使用激励机制
  西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要认真实施新世纪文化产业人才工程,要逐步建立“公正、公平、公开”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灵活的人才管理、使用和激励机制。坚持“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要把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与对现有人才的挖潜有机结合,一方面,要结合实际,眼光向内,稳定现有人才,把他们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人才相对不足,但并非没有人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现有人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存在着人才闲置的浪费现象,这是导致西部民族地区人才外流、人才短缺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该做到本地人才与引进的人才并重;另一方面,要把引进、留住、用好人才结合起来,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只是手段,关键是用得好,这才是目的。要尽可能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待遇和条件,在工资待遇、工作业绩的认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增加薪水、优秀专家推荐选拔、评价专业技术水平、评奖、人才培养、人才流动等人事管理方面,以及在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的参保或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事宜等方面享受当地同类人员的待遇。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特别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设立奖励基金,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把精品工程与人才工程有机结合,通过出精品,培育文化“大师”和“名家”。允许和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创办文化企业,或以文化品牌、创作、科研成果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占有企业股份,参与利润分配,使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8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