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叶永烈“预言”未来世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 庄

  他喜欢探索。他尝试写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也尝试写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正如一个演员,总是喜欢尝试饰演不同类型的角色。更奇妙的是,他21岁时所预言的未来世界生活,正在变为现实。
  高考结束,作家叶永烈立即完成了高考作文(上海卷)题《必须跨过这道坎》。这已经是他第7年“参加”高考作文。在叶永烈看来,作家参加写作高考作文,一是能够与广大考生一起零距离体验高考,二是测试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一个作家会经常遇到突发事件,这要看他的应变能力。
  这完全符合他的性格。他喜欢探索。他尝试写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也尝试写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正如一个演员,总是喜欢尝试饰演不同类型的角色。尝试,也就是创新。每一次尝试,是新的体验,也是新的收获。他有若干头衔: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纪实作家……2000年,叶永烈在他50卷《文集》之外出版的2卷本《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的《后记》中曾表示:“由于视力日衰,医生劝我从此可以告别文学创作。”然而事实上,叶永烈并没有搁笔,像他的《必须跨过这道坎》文章所言,借助于电脑,他跨过了一道道坎。因为对他来说,创作是他的生命,他无法放弃写作。因此,即使在打算“封笔”的60岁以后,他还出版了20多本新书,而且很多都是50万字的篇幅。
  今年的重庆书市,叶永烈又出版了两本新书《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和《想当元帅的士兵》。这是他第7次带着新书参加书市了,像连续7年参加高考作文一样,叶永烈大概是创这两项纪录的惟一的中国作家。
  作为叶永烈的忠实读者之一,我的目光跟随着他的笔触遍及科普、纪实文学、散文及杂文等诸多领域。他是一位求变的作家,总在寻找新的突破,不论是题材还是叙事手法:他更是一位求新的作家,永远紧跟时代的步伐,是中国作家中第一批使用电脑的,又在新浪网以及博客中国网各开了一个博客。就连盗版商在冒用他的大名出版伪书时也称:“作家叶永烈总是在更弦改辙,在题材领域超越自我,向读者奉献有意思又有深度和广度的力作。相信读者读后不会失望,并惊奇叶永烈文风之善变。”
  人们以为中国有同名同姓的“两个叶永烈”,一个是写纪实文学的叶永烈,一个是写科普作品的叶永烈。其实不止“两个”。他的文学作品中有小说(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选以及长篇小说)、散文(出版过散文选集)、诗(他是从写诗开始的)、杂文(出版过多部杂文集,多篇杂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童话(根据他的长篇童话《哭鼻子大王》改编的6集动画电影曾获1995年电影“华表奖”)、寓言(各种版本的中国寓言选中常有他的作品)、剧本、传记、相声(出版过相声选)……当然,主打作品是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的长篇纪实文学。
  在叶永烈的眼里,采访科学名人、体育明星、文化名人,一般都不难。政治人物的采访,尤其是政治敏感人物的采访,相当艰难。正因为艰难,他才以为更值得采访。他以作家的诚信、以充分的尊重,获得对方的认可。当然,他的“品牌”也起一定作用。叶永烈说自己选择传主,有三原则:一是知名度高而透明度差;二是能够折射一段中国当代重要的历史;三是没人写过(或者即使有人写过,写得浅或者写得不好)。还有一个条件是能够采访传主本人,如果传主去世或者传主无法采访,但是能够采访深知传主的人。他不写那种根据资料拼拼凑凑的作品,更不写“复述”式的作品,尽管这么一来就得四处奔走,四处采访。写作,已经成为叶永烈生命的一部分。在他看来,作品是“凝固的时间”、“凝固的生命”。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他说:“我愿把我的有限的生命凝固在作品之中,奉献给时代,奉献给广大读者。”
  在熟悉叶永烈的读者印象中,他似乎永远都是热情洋溢,永不知疲倦。每年都有大部头的一两部作品出版,这的确超乎人的想象。叶永烈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作状态:“我把外出采访与案头写作,看作是不同工作状态的交替。一年到头,我没有周末和星期日,也没有节假日。我也没有退休日。我一直处于工作状态。特别是放长假的时候,电话很少,而我又从不在长假外出旅游,使我能安安稳稳写作。这样,相对而言,我的创作时间就多一些。另外,我的体质好。除了1990年因写作过度导致视网膜剥落而住院动手术之外,至今没有住过医院,也无慢性病。而且我在长期的写作中,养成了思路通畅,一气呵成的习惯。我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一次性写成,很少有写了一半重新再来。即便是为《人民文学》杂志写的小说,也是一次性写完。”
  1992年,叶永烈改用电脑写作,是第一批换笔的中国作家之一。电脑写作,大大提高了写作效率,同时也减轻了写作的劳动强度。是的,他的求新不仅仅用于写作,更体现于他的生活。他的家里拥有体积庞大的商务用复印机、碎纸机以及各种各样的最新电子产品,就连他那在美国工作了多年的儿子,也称他是“高科技老爸”。然而更奇妙的是,叶永烈21岁时所预言的未来世界生活,正在变为现实。
  “前段时间,刚刚看见日本制造出了可视手机,我在《小灵通漫游未来》已经写到。去年,也是日本,制造出一个尾部有螺旋桨的汽车,说是堵车的时候可以飞起来,我当时一看,这不是《小灵通漫游未来》中的‘飘行车’吗?可惜那个样车耗油太大,还在改进中。”叶永烈说。21岁时,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写出的未来世界生活蓝图,已经有20多项实现,在有生之年,他相信还能看到更多,最终,那个让无数中国儿童大感兴趣的未来世界,将会全部实现。
  20岁时,叶永烈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如今,《十万个为什么》总印数超过一亿册,而取名于《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小灵通”手机用户也将近一亿,这两个“亿”,是叶永烈最看重,也最丰富的精神财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1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