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音乐调节在中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学生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对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我们决不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环节。而音乐作为其重要的调节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音乐调节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154-01
  
   近年来全国各中小学都已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配备了专业的教师队伍,但多数存在形式单一等问题。那么探索音乐调节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可为这一事业提供更多的实施形式。音乐作为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对人的心理成长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
   一 、现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
   中学生,一般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阶段总的可称为青春发育期或青少年期。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身心都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在这一段时期里中学生的情感比较复杂,情绪体验比较强烈,两极性的矛盾比较突出。
   现代中学生脆弱的神经被快节奏的紧张生活,人际关系,升学,家庭问题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产生的恐惧,焦虑产生压力所压迫着,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学习压力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使学生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造成师生对抗心理;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他们选择了许多方法消除减轻内心的苦闷和烦恼,如状态颓废,沉迷游戏,逃避现实;还有一少部分学生承受不了外界的压力,而选择了自杀。
   二 、音乐调节在中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音乐是一种能表达人类感情的艺术。人的情感往往会随着音乐的音高变化而起伏波动,高音使人情绪高涨,低音则使人压抑,中音使人舒畅平静;强的音响使人振奋,轻的响声虚弱宁静,中等响度使人感到温暖随和。音高,音色,旋律,节奏和调式,各层次的音量力度等众多要素结合,给人无穷无尽的情感变化,而这些正是音乐调节所需要的。下面将分别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分析“音乐调节”这一手段在中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1、生理方面
   人类很早就已经认识到,音乐与疾病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内经》中,有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的生克关系,结合宫、商、角、徵、羽五音和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之说,对人体发病的病因及治疗也有过如下的论述“宫为脾之音,大而和也,叹者也,过思伤脾,可用宫音之亢奋使之高兴,以治过忧”元代医生朱霞享则明确指出:“乐者,亦为药也。”
   音乐作为一剂良药,可直接对人体器官产生共振效果,更重要的是,音乐具有积极的主动的功能,能提高人的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他特有的节奏和旋律,可以使我们平常用的较多的左脑得到休息;相对的,对右脑具有刺激作用,从而对人的潜在能力的提升有很强的作用效果。欢快的乐曲,强劲的节奏,可以加强肌肉张力,振奋精神;柔和的音调和轻缓的节奏,可以平衡呼吸、镇静安神;优美的音色可降低神经紧张程度,令人轻松愉快。
   2、心理方面
   开展音乐调节,可以使学生在认识自己情绪特征的基础上,妥善调节自己的情绪。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自我安慰与疏导,摆脱不良情绪的体验。音乐调节对学生可以起到自我激励的作用,使学生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敢于面对现实,拥有情绪的自控自制能力,能克制冲动消除自满,对人对己都能维持高度热诚。如欣赏《苏武牧羊》,让学生学习苏武历尽艰辛始终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指导中学生要有开阔的胸襟,逐渐养成沉着稳重的涵养与谦逊质朴的美德,使他们性格开朗。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利用歌曲,可以起到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充分抒发情感的诱导作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要从学生的情感基础培养开始,使健康的情绪体验得到不断巩固、不断深化、不断升华,从而形成稳定深厚的情感体验。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使学生体验和领悟音乐美,在美的形象熏陶下,在身心愉悦的享受中,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为高尚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条件,使学生获得了一种精神人格的净化和升华。通过音乐调节的引入,增进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感情升华、心灵净化、这样运用音乐的方式比任何说教都要自然、真实。
   中学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借鉴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另一方面,还应该通过音乐调节等手段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现有音乐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伴随并促进他们成长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我们应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引导他们正确地选择和欣赏,把音乐调节引入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他们的身心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孔子曾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雨果也曾说过“音符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他们都充分认识到音乐的教育功能是多么巨大。在这里借音乐这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在愉悦的听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于光远等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1980年
  [2]张鸿懿编著:《音乐治疗学基础》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研究中心教材 2000年8月
  [3]李 晶:《我国音乐教育中的利与弊》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4]陈越红:《音乐审美教育应向多元化发展》刊名:《教书育人》2001.1期
  [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音乐课程标准》
  [6]李娟 《让“清泉”在学生心中流动---寓心理教育于音乐课堂教学之中》(刊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07
  [7]戎象微 《音乐心理调节课教学模式初探》2000.11
  [8]中央音乐学院 周海宏 《音乐心理学在实践中的运用兼及音乐学术研究和出发点》 编号1008-9667(2003)01-072-03
  [9]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 梁小玲 《音乐的心理治疗作用》编号1007-8754(2003)03-0127-02
  [10]辽宁省葫芦岛市师范学校 石瑛 《中小学生音乐心理与音乐教学》编号1003-191x(2002)05-0078-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5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