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建功名树桅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赖广昌
客家有句谚语云:“男建功名树桅杆,女守贞节立牌坊。”又有俗话称:“嫁人要嫁徐坊坝,又有豆子又有蔗;发财要数桅杆下,死了也有后人话。”
桅杆本是船上的设备,用以升帆、挂旗、吊灯和安装风向标等,客家地区在陆地上树桅杆,又有什么文化内涵呢?
走进群山苍茫、流水环绕的客家村落,你会看到一支支旗杆拔地而起,冲入云天。原来,旗杆是旧时功名的象征,它告知人们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个地方曾有人中过科举或当过官,后人为他们歌功颂德,激励后人发扬光大。
旗杆,也称楣杆或桅樯,有木楣杆和石楣杆两种。它一般长5至6米,最高的近15米,分三节,杆身圆形,杆尾渐收,下节直径约60厘米。木旗杆比石旗杆要长一些,它镶嵌在两块石柱中间,其上往往雕刻有莲花、蛟龙、鲤鱼等图案。
此物堪称客家的“华表”。旧时客家文人考取了秀才、举人、进士和四品以上官职者,便会在其家乡的祠堂、村前、祖坟等处竖立石旗杆,其上雕凿姓名、生平和主要事迹,并雕有龙凤呈祥、狮虎相争等吉祥的装饰品。秀才底座为四角,举人为六角,进士和四品官以上为八角形状。木旗杆则把主人的生平事迹和官阶、学位等雕刻在底座的两块石柱上。
石楣杆有方形基座和夹石,接驳处分别扣以漏斗形和鼓形石匣。有些楣杆的第一节雕刻了素洁的朵朵莲花,周围祥云缭绕,盘旋而上,蕴含着客家读书人所推崇、追求的高洁品行和精神境界;有些楣杆的中段自下而上浮雕盘柱蛟龙,洋溢着世代客家人不甘沉沦、奋斗不息的精神;有些楣杆的中段浮雕鱼跃龙门,鲤鱼在浪花飞溅的激流中翻腾跳跃,象征着客家人从古至今的激流勇进和人才辈出。
实际上,客家人原本没有把旗杆称为“楣”的,把旗杆称“楣”,是江浙一带才有的风俗方言。
大约在明朝末年,科举成为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科场内竞争激烈,一般读书人要想中举是极不容易的。为求考试吉利、好运,在临考之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当地人称之为“楣”。
依照当时的风俗,揭榜之时,谁家的考生考中了,原来自家门前竖着的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的,就要把旗杆撤去,叫作“倒楣”,这就是“倒楣”一词的来历。“倒楣”、“触楣头”这一江浙一带的方言,是指事不顺利或运气坏。可是,在运用这个词语的过程中,人们常把这两个字写成“倒眉”或“倒霉”,这是由于不懂得它的来源的缘故。
前段时间,我参观了福建省永定县“万金油大王”胡文虎纪念馆,他的祖居地和祠堂就在纪念馆后的半山腰上,胡文虎祠堂的左侧竖着许多楣,走近观看,发现不仅有科举成名竖的楣,而且也有武官竖的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0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