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通俗文化热的冷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 澜

  通俗文化勃兴,是20世纪世界性的文化奇观。在中国,通俗文化热是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伴随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通俗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弥漫和活跃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遍及全国长盛不衰的各种各样的舞会,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种舞蹈比赛,到风靡全国、老少咸宜、男女共赏、群众性极强的“卡拉OK”;从层出不穷的气功养神、老年迪斯科、女子健美操,到全民大练呼啦圈;从各式各样的超男、超女歌手大奖赛、模特大奖赛,到各地举办的体现地方特色的诸如海洋节、啤酒节、服装节、风筝节、龙舟节等各种节庆活动,都充分说明了通俗文化的繁盛及其强大的生命力。这也为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出了重要课题。
  通俗文化热是经济基础变革的直接结果。市场经济的建构,从根本上动摇了文化一元化的基础。面对迅速变动着的世界,面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时代,转型期的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呈现为一种无明确指向的发散式需求。正是这种广泛需求,构成了通俗文化流行的可能市场。通俗文化使大众从文化的被动受众变成了自觉、主动的主体。人们通过文化产品的制作与欣赏,宣泄压抑已久的情感。当今世界, 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几大传播媒介充分发挥自己普及率高、覆盖面广并具有重复性和模拟性的特点,支撑着文化的传播,在传播、复制文化信息方面,向着更迅速、更逼真、覆盖面更广、内容更具娱乐性的趋向发展。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极为有力地推动了通俗文化的流行。
  通俗文化热标志着文化专制时代的结束和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它打破了文化阶层对文化的垄断,使文化从金字塔里走出来,走向民间,走向广场,走向家庭,与亿万普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直接的关系,成为他们日常活动的一部分,使文化(特别是狭义的文化艺术)摆脱了过去那种只依附于少数人的特性,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性。通俗文化的批量生产和复制技术,使文化精品从封闭的神秘存在中走出来,成为人人都可以欣赏到的东西。毫无疑问,这是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历史进步,以商业性、通俗性、娱乐性为基本特征的通俗文化得以流行是势所必然。
  通俗文化热对人们思想的解放起到了很大作用。通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格局,使当代文化系统呈现了多元并存的格局,在引导人们从封闭的地域文化中走出来,逐渐拥有现代化的开放心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通俗文化的广泛传播性,普通人有机会分享和选择各种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置身于一个与传统生活环境(文化价值观一元化的环境)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之中,这无疑有助于培育现代人的开放心态。再者,通俗文化注重现实的娱乐和消遣,追求即时情感的轻松表达,这种务实的文化精神也是对故作深沉的守旧文化心态和对未来空泛承诺的文化理想的冲击与否定。
  通俗文化要求的是大众化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东西,它更多地与物质生活相联系,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和金钱,便于操作,赏心悦目,一般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当代中国,通俗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异彩纷呈。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镇文化、社区文化、电视文化、商业文化以及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文化等,都属于通俗文化的范畴。这些通俗文化,分别从不同的部门、行业、社区、阶层的实际情况出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适合广大群众需求的娱乐性和实用性文化。通俗文化反映着普通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毫无疑问,通俗文化热对文化的普及、思想观念的转变、精神文明建设手段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它在开拓文化市场,使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社会化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
  从本质上讲,通俗文化并不能充分实现文化的基本功能。在通俗文化的视域内,商业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只有读者多了报纸杂志才能赚钱,只有观众多了电视台才能赚钱,只有唱片发行量大了唱片公司才能赚钱。受文化消费商业浪潮的冲击,一些传媒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收益,不顾一切去追求发行量或收视率,竭尽所能地迎合受众需求,吸引受众眼球,追求感官刺激;拒绝崇高与理想,回避思考沉重而深刻的问题,着力于给受众带来愉悦、宣泄和刺激,最终助长了文化产品生产者的金钱欲,制造虚假繁荣的所谓“文化消费热”、“追星热”等,去挑逗和催生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物欲、表现欲、支配欲等低级趣味,从而导致包装华丽而格调低下的文化产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引导广大文化消费者安于感性刺激,思想懒惰,精神麻木,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钝化,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下降。通俗文化热使这种娱乐消遣性盲目扩张开来,必然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文化低俗化倾向。
  通俗文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其产品的制作和传播具有模式化的特征,表现方式过于直接、具体,追求同步、轰动的效应。人们在便捷地享受传媒所提供的超越时空、现成的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淡漠自己所拥有的思维与行动的自由,忽视自然而传统的人际交流,习惯于传媒所提供的广阔而又闭塞的环境,沉湎于文化产品所引发的喜怒哀乐之中,满足于传媒营造出的五彩缤纷而又子虚乌有的幻境。这样,就难以找到发挥自己想象力的空间,从而扼杀了他们的个性、自主性。
  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化在市场上实现的价值并不一定是其自身的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精神生产和人民大众的精神消费之间,会插进越来越多的中间环节。如出版商、书贩子、广告商、“包装商”和形形色色的经纪人等。“市场需求”的构成是各种利益角色进行竞争产生的综合效应,在竞争中,各路商家都会使出看家本领来调动市场,制造出某种“轰动效应”。如果短视和感性化、庸俗化的倾向得不到克服,往往会将文化所蕴涵的真正价值降低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的感知水平,而没有将大众较低水平的感性认知提升到高层次的理性水平。从一段时期看,一味迁就、迎合大众趣味的通俗文化,确实愉悦了大众,培育和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暂时排解了他们心中的烦忧。但从长时期看,它却极易使大众懈怠、丧志,而无助于其素质提高。
  如果把中国的文化看做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结构,那么,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先进文化,居于这个结构的主导地位。先进文化是人们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科学的生活方式的体现,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正面的导向作用和牵引作用。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化,既要坚持文化指导思想的统一性,又要提倡文化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通俗文化在构建和谐的文化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作用,我们应当以先进文化统领文化发展全局,以先进文化为发展方向, 对通俗文化要进行必要的调节和控制,努力提升通俗文化。
  要进一步加强对通俗文化的管理,保证通俗文化规范、有序地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注意制定有效的文化政策、法规和制度,对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制定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完善文化运行机制,加强文化设施和文化阵地的建设。要通过社会风气的净化,来消解商业传媒的各种负面影响,从而坚定通俗文化的社会主义立场,保证通俗文化向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责编/赵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4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