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功利化倾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肖蓉 王聪 宋明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人们的道德观念、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社会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日趋明显。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功利意识实际上成了一种价值导向,较为明显的就是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功利心理的产生,社会大众言之“功利”多持批判的态度。当前,大学生对自身状态和现实利益的关注越来越迫切,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与变迁,大学生观念和行为向现代的义利兼顾、义利统一转变,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一、大学生的功利现象
  
  1.学习过程中功利现象。具体表现为第一逃课情况严重。时下大学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大一是“实习生”,观察积累,瞅准机会,偶尔逃之;大二是“熟练工”分轻重缓急,酌情逃之。大三大四是“老油条”,逃课没商量。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高校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的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等公共课则高达50%。逃课成了“必修课”,必修课成了选修课,选修课相当于没课―――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这句话成为一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更甚者,有的同学根本不上课,学习时间都用于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一切都为找个好工作。调查显示,学生逃课,挑选的一般是考勤不严格,比较好通过的课程,拈轻怕重的思想表现的比较明显。第二,考试应付倾向严重。大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轻视,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考前突击现象严重,考试前两周,几乎所有的自习室都满员,晚上宿舍加班加点学习的现象也比较多。考前突击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考试通过之后,这门学科的知识能记下的也所剩无几了。完全为了追求成绩和通过考试的突击行为,显示了追求目标的明确性。
  2.考证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英语证书,对于英语比较好的同学来说,通过四六级相对容易,英语基础差的同学,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因为很多学校将四级证书和学位证挂钩,如果不能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就拿不到学位证。所以,在大学若干个目标里面,四级证书是所有人最明确也志在必得的目标。除此之外,为了能找个好工作,学生会考取很多和本专业相关的证书,比如对学习国际贸易的学生来说,大家热衷考的就是报关员和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还有譬如会计证、人力资源管理师、秘书证等等,都成为大学生花费大部分时间去努力的方向。而所有的证书,都是找工作的垫脚石。
  3.考研考公务员占比重较大。笔者对自己所带大三学生进行调查,两个班56人中,其中考研的有28人,考公务员的有20人,有2个同学在准备出国,剩下几个同学准备好好找工作。可见,在毕业班的选择中,大学生的目标很明确。有理想,有目标,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可是,据笔者访谈的过程中了解,考研的同学没有几个是对做学问特别感兴趣,考研只是为了缓解紧张的就业压力,为了三年之后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其中也不乏功利性的表现,为了录取几率大一点,报考本校和本省学校的考生比较多,报考理想中好学校的同学仅聊聊数人。公务员考试被认为“国考”,近年来媒体每年调查结果无不显示了学生的功利化倾向:权力部门报考人数很多,海关、国税两个部门总报考人数为748286人,占总报考人数的52.1%,竞争比例达115:1。气象局则相对很冷,62个最终无人报考的职位中有超过了50%的职位(35个)都是气象局部门。
  
  二、大学生功利倾向的影响因素
  据调查,大学生普遍认为苛责他们是不合理的。社会上的功利性是导致大学生功利倾向的主要原因:
  1.现代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强调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有关部门曾下发文件称,就业不好的专业应该减招或者停止招生。什么专业效益好,什么职业热门,高等学校就设什么专业。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是为职业做准备的,社会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就是教育的需要,为此,教育发展以社会发展作为最高目标。衡量高校教育的标准是看它们究竟能解决多少现实问题。因而非常强调高等教育应该直接为国家及当地的政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全国高等院校都在不同程度地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并从社会和市场获得资源,同时借鉴、运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方法,以增加学校的招生人数及提高就业率。教育功利化必然导致学生功利化。
  2.现代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影响。现代市场经济是理性经济,有与之相适应的、更加理性的道德原则。利益导向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首要原则。大学生所处的这样一种时代和环境,使得他们在注重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同样督促着他们积极进取而不懈怠落后。功利心理给大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但也提倡和鼓励了个人奋斗和社会竞争,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算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们也能够鼓足干劲,积极创业,用自己的力量去摆脱困境。
  
  三、应对功利化倾向的高校教学和服务改革
  1.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其一,课程设置应该更合理,摈弃因人设课的问题。笔者所在的学校给文科生加上物理课和制图课,初衷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自然基础知识,但与文科生的培养方向不符。学生反映,学着痛苦,考试时候更痛苦;文科生在高中时已经不再学习物理知识,大学中尽量避免与理工科同等对待的理科课程。其二,毕业生经验交流。笔者通过访谈发现,毕业生在毕业时,对于自己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学校课程的设置会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合理的,有用的,这样的经验及时传递给下面的师弟师妹,有助于他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学习过程,增加学习的热情。其三,校企联合,增加实践授课环节。学校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是企业乐于接受的,这方面企业更有发言权。笔者认为,可以邀请本地著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为学生做讲座,或开设一门选修课,给学生讲授公司在招聘时更注意学生的那些品质,大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和提高,以完善自己在大学里培养全面素质的要求。
  2.开设考证指导。当下,和大学生有关的证书非常多,学生也认为“证多不压身”,多一个证书会多一次求职成功的机会。面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应该支持,并加以合理引导。最好由学校和权威机构合作,替学生统一报名,节省学生的精力;同时,学校应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考证指导,让学生报考和本专业相关的证书,为学生更好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鼓励学生考取别的学校的研究生。时下,有很多学者质疑,中国现代为何没有“大师”,为何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学术方面,我们应该避免近亲繁殖,鼓励学生考取别的学校的研究生。如果我国高校都采取这样的做法,那么所有的考生都处于同等地位,竞争也相对公平。而报考本校或本省的学校,不利于学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学生是未来的希望,应该鼓励大学生静心做学问,而不是把读研究生或者博士当做跳板,来谋求自己更好的未来。
  4.为公务员热适度降温。对于公务员热的问题,媒体对大学生批判的比较多,笔者认为应该由社会学校各个方面做出努力来改变这一现象。中国“官本位”思想由来已久,学生也会为自己的前途考虑,所以,片面指责学生是不对的。学校方面,应该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让学生明白,不是任何一个人都适合做公务员的,鼓励学生从事具有挑战性,又能发挥潜力的工作,而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哄而上的去参加公务员考试。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8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