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演进与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正康
摘要;为使民营经济真正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必须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江苏沿海开发为契机,创新发展,完善体制,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苏北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增长能力,推动民营经济更快发展。
关键词:民营经济 产业结构 演进 优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g(2011)-02--0107-02
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民营经济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历史、现实和自然等原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民营经济发展乏力,产业结构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分析连云港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现状,把握住其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探讨连云港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
一,民营经济的范畴
民营经济的范围界定比较复杂,各地统计指标中对民营经济概念的理解、范围的界定存在差异。为今后的研究的需要和统计指标的可获得性,同时考虑实际经济运行情况以及与国家宏观经济比较的需要,结合江苏省统计局2004年《民营经济统计报表制度(试行)》对民营经济的统计范围的界定。民营经济可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广义的民营经济是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内资经济(含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等)、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有人也称之为非公经济。第二层次的民营经济则不包含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即民营经济指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集体经济2。第三层次指狭义包括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3,这一定义主要是考虑统计指标的可获得性。如果不做特别说明,本文所探讨的民营经济如无特别说明主要是指狭义的民营经济。
二、连云港民营经济产值结构演进规律
连云港经济的民营化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但由于连云港市本身的国有和集体经济并不发达,加之地域限制和商业意识等历史禀赋的先天缺陷,连云港民营经济发展在2000年以前发展非常缓慢,确切地说是在2002年之后,连云港民营经济才在外力的作用下有了长足的发展。广义的民营经济已占据地区经济的大半壁江山,狭义的民营经济至少也是“三分天下,已有其一”。2001年至2007年,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以年均19.1%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5.9个百分点。而连云港民营经济增加值的年均增速为20.1%。从产业变动衡量,2007年连云港民营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5亿元,是1999年的3.43倍;第二产业为176.53亿元,为1999年的5.31倍;第三产业为113.05亿元,是1999年的3.32倍。
数据来源:1999-2003年数据由统计年鉴,市工商联民营经济调查数据(计算民营三次产业增长百分比,得出民营增加值);2007年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信息网,市县分析资料;其余数据来自2004-2007年连云港统计年鉴,
连云港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表现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10%左右,分别低于全国、苏北和连云港市当年水平,但是高于江苏省各年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连云港市民营经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稳步提高,最近8年来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发展速度要比全国、苏北和连云港市平均水平快。但是还低于江苏省的发展水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从略高于第二产业比重到2003年后开始低于第二产业比重的趋势,而且两者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与全国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相比,连云港民营第三产业比重要远远小于全国的63.77%(2004年),第二产业比重又远远大于全国民营的33.9%(2004年)。
连云港民营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过低。根据世界各国三次产业GDP构成的统计资料,很少有市场经济国家的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0%。连云港民营第二产业比重在近两年达52%以上,大概比其他国家在相同工业发展阶段的比重高10到20个百分点,而且从趋势看这一比重还有上升空间。同期第三产业的当年价格比重只为36%左右,与相同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相比,大概也低10到20个百分点。
三、连云港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演进规律
1.连云港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分析
连云港民营经济(含农村劳动力)就业平均占到全社会就业的90%,如2005年为92.01%,2006年为92.41。如果不含农村劳动力,在2000年以后民营经济就业量每年以18.2%的速度在增长(其中2002年就业负增长)(图2),远远超过全市10%的就业增长。民营经济吸纳的劳动力总数在2006年达到35.29万人,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4921%。如果加上集体经济就业,民营经济就业将占到全社会就业总量的52.73%。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吸纳连云港市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
从动态来看,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吸纳的劳动力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增速在30%以上,就连云港民营经济就业结构显示,民营第三产业吸纳了就业的大部分,最高时的2002年在民营经济就业中有近70%的劳动力集中在第三产业,2002年后开始下降,但在2006年有50.64%的劳动力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就业基本保持在较低水平,第二产业就业量自2002年以后开始大幅度攀手!
这些特征与产值结构中第二产业的上升和第三产业的下降正好相呼应,说明在2002年以后在民营经济中吸纳劳动力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工业部门。
结合产值结构的变动状况,连云港民营经济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变动方向与其产值结构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就业比重在下降,而产值比重在上升。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变动方向与其产值结构的变动方向是相同,第二产业就业结构比重增加幅度小于其产值结构比重的增加幅度,第三产业情况则相反,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比重都在下降,就业结构变动幅度小于产值结构变动幅度。连云港民营经济三次产业就业增量主要涌入第二产业。根据产业结构偏离度计算,2000-2004年连云港民营经济的产值结构偏离度为20.19%,而就业结构偏离度不过13.16%。这表明在产业结构演进中,连云港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的变动落后于产值结构的转变,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依然滞留在广大的农村,民营经济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第一、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在不断降低。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连云港2000-2007年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连云港民营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产业变迁的一般规律。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二产业较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制约连云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三次产业劳动效率存在明显差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极不平衡。包括全部农村劳动力的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下,偏离度为负值,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冗余;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但存在着劳动力转移的压力。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总体在下降。第一产业冗余的劳动力还不能很好地被第二、三产业所吸纳,产业之间的就业转换能力较低,调整二者之间的结构仍然是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三是民营经济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呈现散状化发展态势,产业选择的随意性比较大,主导产业地位不突出,难以形成产业积聚。民营经济的投资主要集中竞争性行业,这些行业所需的资金少见效快、进人壁垒比较低,大量中小型民营经济的过度涌人,形成互相残杀的恶性竞争局面,从而导致地区工业结构严重趋同,市场发育缓慢。所以主导产业的塑造,推进产业集聚是未来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
基于以上分析,优化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是带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第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村产业结构。依托各地资源优势,按照“一镇一业”的原则,发展优势产业。通过农业生产组织化、现代农业园区化、高效农业规模化、设施农业现代化、生态农业品牌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外向农业基地化以及农业服务网络化途径,拓展农业空间,延伸加工和市场流通环节,培植壮大一批优势特色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和特色基地,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第二,积极参与地域分工。结合国家转变方式调结构战略,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目标,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升级传统制造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带动自身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继续保持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产业之问的关联,建设体现地域优势的为第一、二产业提供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民营产业竞争力,以发展港口大流通为突破口,带动商贸业、交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96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