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活动“栏目的教学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立乾 张渝湘
摘要:针对初中地理新教材增设“活动”栏目以及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依据初中教学的理念和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该文探讨初中地理“活动” 栏目的课堂教学。
Abstract: Additionally builds “the activity” in view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new teaching material the column as well as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development, the basis junior middle school teaching idea and the geography program of instruction request, this article discussion ju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activity” column classroom instruction.
关键词:“活动”栏目 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 教师角色
key words:“activity” column independent study classroom instruction teacher role
我校试用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制的初中地理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它对原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加大了学生“活动”学习的力度,实践“活动”,探究“活动”,思考“活动”等大大丰富了教材内容。“活动”栏目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不仅仅是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还承担了部分新知识的教学,并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和实践性。本文就作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谈谈体会。
一、“活动”栏目教学的理论指导
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相当重视“活动”课程,他们试图通过儿童的“自主活动”寻求儿童的教育与自然法则之间存在的某种平衡关系。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提出的“回归自然”、“适应自然”’和“教育的自然适应性”等教育主张是选择和组织“活动”课程内容的直接依据。19世纪末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学派主张,要以问题解决学习为主要形式展开“活动”课程,通过学生主体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STS思想成为近年来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简称。在这种背景下,“活动”课理论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重视学生个性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合理的积极的部分日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二、“活动”栏目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由于长久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往往意识不到活动教学的重要性,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没有了,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大打折扣,这样也导致地理学科一直未能受到各方面的充分重视,地理教学也处于举步维艰的地步。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我认为关键是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如何提高他们地理学习的理念,使地理教学真正起到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的作用。这样教师除了用好教材中的“活动”栏目教学内容外,并以此为契机,在此基础上搞好“活动”教学可行性的研究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三、“活动”栏目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目的
3.1、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
普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活动”栏目的教学中,学习过程是学生对学习的客体观察、探索、研究、发现的过程,通过“活动”教学不断改进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达到情感、行为的升华和提高,因此“活动”教学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策划、方案的设计制定、组织协调、发展、活动措施的落实到总结等,都必须让学生全过程参与或主持,使教学成为学生能动的发展过程,使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外部刺激的简单反应者,而是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知识建构者。这个过程能加强地理课的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环节,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2、突出学生合作交流的协作性,加强学生身心、情感的发展
“活动”栏目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过程。它要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观察,动手操作,自我分析,形成自己的认识;同时必须与其他同学和教师合作、交流、讨论。每个学生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听取他人的经验和看法,再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克服片面性和局限性,在这种学习中学会团结,共享集体思维、探究成果。
例如,新教材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在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一内容时,安排了P18实践活动:用观察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活动过程书上详细说明了,计算学校所在地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的差值,利用所学的知识,就可算出学校所在地的经度约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测量、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知识相互讨论、分析、计算、设计图例,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圆满完成了任务,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这样,学生在合作实践的基础获取了知识,其效果远比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好得多,并且能培养学生互相配合、集体协作的团队意识,加强学生身心、情感的发展,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3
3.3、注重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教材新增的“活动”栏目就能实现这一目标。这一部分的教学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向多样化的学习转变。这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要求促使学生主动建构各种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这种学习方式也引导教师教的方式的改变,在课堂上教师只是扮演“助教”的角色,充分把探究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教师最大可能地退到背后,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供示范、建议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入探究。
3.4、注重学生地理理性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
根据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现实性、复杂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的“活动”栏目多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地理理性的思维,引起学生逻辑思维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养成,进而达到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时,教材安排了P111活动: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的雨情、水情和灾情等资料,简要说明1998年长江洪水造成的危害,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防灾减灾的具体措施和实践操作的方案。可布置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选择有用信息,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所搜集的材料进行交流。
这样的活动能密切联系实际,体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注重地理理性思维的开发,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5、注重问题探究的递进性,促进学生探究思维的深入发展
在新教材“活动”栏目设计中,注重递进式问题探究,设计具有一定深度和递进式的问题,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串或者系列,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
四、“活动”栏目的课堂教学策略
4.1、精心选题,细化方案
“活动”栏目的学习有侧重点,一个学期重点开展几个主题的“活动”。而主题的确定要精心选择,主要以教师为主,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应紧扣课本、社会、生活三者,活动的内容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选择主题时,还要考虑题目的层次性,便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浅至深分析问题,抓住事物本质,形成思维导向,以利于思维发展的循序渐进,融会贯通,逐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主题确定后,要拟定出活动的目标,细致设计活动方案。活动目标的提出,应从活动主题出发,并与学生的年龄阶段相适应。活动的主题和目标确定后,由师生一起仔细研究制定活动方案,由学生自己充分讨论,各抒己见,统一思想后形成。教师参与其中,必要时给予指导。
例如:为了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确定了主题为“湘潭钢铁厂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的调查活动。总体方案是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并确定小组负责人,各小组分工协作,每组从活动时间、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组织方式、活动内容、活动用具、活动要求、总结评价等方面制订出活动方案,并对活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也要提前做好准备。
4.2、自主活动,用心探究
“活动”栏目在内容的编排上丰富多彩,活动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问题合理运用师生对话、讨论、小组合作、分组竞赛、课外调查实践、表演展示等多种方式组织学生主动进行活动,用心探究地理知识。
例如,新教材必修(I)第三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安排了P47活动(题目略),让学生阅读两段材料给出的案例,以此做对比,思考温室效应、大棚农业怎样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可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每组讨论一道小题,并形成共同意见,各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宣读本组的结论,看哪个小组速度快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种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节约了课堂时间,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并寻求解决实践生产中问题的答案。
4.3、加强指导,突破疑难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得出的结论也许并不全面或者有错误,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教师应在活动过程中加强指导,对所有学生都抱以希望,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参与探索和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结论先全部表达出来,肯定他们的成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地理的信心,然后提出质疑,纠正错误,然后再做进一步的探讨。
4.4、反馈评价,总结升华
这一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活动的过程、成果、不足、感受、体会等,写出活动报告。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在活动中的良好表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取得的成果给予积极的肯定。对活动的经验成果结合书本知识进行理性分析,升华到新的层面去认识,内化成自己的观念和能力。
例如前面对“湘潭钢铁厂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影响”的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利用活动中得到的各种资料,结合已掌握的知识,对湘潭钢铁厂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认为可行的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的建议。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对这次调查活动进行全面总结,人人都总结出几条收获和成绩,同时也发现不足之处。教师对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给予评价和肯定,使每位同学都体验成功的欢欣,激起他们投身地理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调动学习的激情。
五、结束语
“活动”栏目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求教师适时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参与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知识,从而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凌申主编,走进初中新课改地理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2]袁孝亭编著,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3]袁孝亭、王向东编著,中学地理素养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4]陈澄主编,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
[5]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10,第250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91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