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会计准则下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川

  摘 要:盈余管理是企业的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调节企业盈余的行为。本文介绍了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剖析了新会计准则对公司盈余的限制和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的可能途径,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Abstract:The earnings management is enterprise's superintendents to realize own benefit or enterprise's market value maximization goal, in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permission's scope, mainly through accounting policy's choice, adjusts the enterprise earnings the behavior.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orporation surplus management's reason, analyzed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to under the corporation surplus limit and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possible way,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ated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盈余管理 减值准备
  Key words: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earnings management depreciation preparation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087-02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调节企业盈余的行为。各国会计准则都允许企业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来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会计准则的弹性,企业通常都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盈余管理,是实施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战略的需要,也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恰当的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但是,企业的盈余管理一旦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其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损害到报表使用者的利益,甚至影响社会的安定。因此,需要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规范。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产生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管理者与相关利益人(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客户等)之间利益的不一致。由于企业管理者与相关利益人追求的目标不一样,行为的动机和激励手段也不统一,再加上信息存在不对称、委托代理关系契约的不完全以及利益主体的利己性,使得企业管理者有动机也有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管理当局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相应的利润调节方式,使企业利润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或者管理当局所期望的态势,以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针对企业避税的考虑。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国家,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个人业主为了避税需要,也会在既定的会计准则及有关的法规下,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行为,从事盈余管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3、避免巨额的政治成本。当企业的盈利能力比较大时,就会受到社会过多关注,政府则可能对企业征收高额税收或对其进行其他管制等。因此,企业的经营情况越好,盈利能力
  越强时,企业所面临政治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大,管理当局就更有可能选择能够递延确认利润的会计方法或手段实施盈余管理,以避免巨额的政治成本。
  
  二、新会计准则对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
  
  (一)减少了利用资产减值转回调节利润的可能性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必然增加公司的当期费用而减少当期利润,转回则相反,通过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可以调节公司不同会计期间的利润。新会计准则虽然对一此资产特别规定可以计提减值准备和允许转回,但也作了严格限制,如存货跌价准备计提要求应当有“确凿证据”,还要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产减值调节利润的可能性。
  (二)缩小了公司选择发出存货的计价范围
  原准则规定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对发出存货的成本进行计价。新准则取消了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对于那些存货数量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在存货价格下跌时,采用后进先出法将会减少发出存货成本,调增企业收益。新准则的规定使公司当期的存货都以客观的历史成本反映,更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消除了公司利用后进先出法人为影响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
  (三)扩大了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
  新旧准则对合并范围的规定基本一致,但新准则强调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范围,基于“控制”理念来定义子公司,包括小规模公司、特殊行业子公司以及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这一变革使一些通过降低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的投资比例,将其从合并范围中剔除,或提高盈利的子公司的投资比例,将其纳入合并范围来提高集团公司的业绩,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被禁止。同时新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将合并区分为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分别采用不同的规则处理关于如何确定合并成本及其分配、如何确定作为对价付出的相关资产的相关损益或承担的负债等问题。这此新的规定将促使合并报表更加真实、公正,更真实地反映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限制了利用重组合并进行盈余管理。
  
  三、新会计准则下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能途径
  
  (一)利用资产减值
  新会计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范围,除原先要求计提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以外,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金融资产以及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等资产,均应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相应提取减值准备。其中,除按新准则第8号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外,其他资产减值准备均可以在减记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消失后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为管理当局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
  (二)利用研发支出的部分资本化规定
  新准则把过去计入当期损益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允许资本化计入资产价值。但对于开发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公司是否具有完成该项目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公司是否能证明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存在市场等问题的确定都需要会计的职业判断。会计的职业判断主观性强,与盈余管理关系密切,为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
  (三)利用公允价值
  新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性房地产、公司合并的非共同控制类型中和债务重组等力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虽然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进行了严格限制,但这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资产评估机构的报告,使公司管理当局可以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加大。

  (四)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
  旧准则规定可予以资本化的资产仅指固定资产,而新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扩大了可资本化的资产范围,随之可资本化的借款范围,由专门借款扩大到包括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企业借入的资金大多是混合使用,确认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究竟占用了多少一般借款,计算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时确认资本化期间等问题需要进行主观判断,公司外部各方很难了解清楚,审计监管难度较大,客观上为公司增加了盈余管理空间。
  (五)利用预计负债的计量
  新准则规定预计负债的初始计量按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应按当前最佳估计数作相应调整。规定中需要确定的“最佳估计数”没有具体的标准,需要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因此,在计量过程中涉及到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折现率、风险的估计和判断,为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增加了相当大的空间。
  总之,新会计准则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并非完全为防范盈余管理而设置,无法达到完全有效,因此公司管理当局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成为必然。过度的盈余管理会误导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甚至会导致资本市场的混乱。另外还应注意到,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虽暂定为上市公司,但其实施范围随时有可能扩大到非上市公司,其相关盈余管理的影响也会逐渐显现。基于以上认识,应认真分析公司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方法和途径,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刘百芳,张玉荣.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 经济师, 2008,(02) .
  [2] 张萍. 新会计准则下公司盈余管理探析[J]. 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8,(02) .
  [3] 蒋尧明,叶玲. 新会计准则下可靠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 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8,(02) .
  [4] 李旭刚,刘玉洁. 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与盈余管理[J]. 商业会计, 2008,(03) .
  [5] 郭西强,贾宗武. 浅析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计量及盈余管理[J]. 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8,(02) .
  [6] 曾繁,苏万贵. 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8,(01) .
  [7] 李艳萍. 试述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02)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925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