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和就业:建设新库区的两大抓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渝陵
直辖以来,重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从总体上看,库区目前尚处于由温饱向基本小康转型的起始期。2005年,库区15个区县人均GDP为8593元,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61.6%,全市人均水平的77.6%。
当前,在制约和影响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深层次因素中,最突出的两大问题是产业和就业。
产业虚、就业难:建设新库区的两大拦路虎
一产“弱”、二产“短”、三产“虚”,库区产业发展问题突出。
一产“弱”,主要指库区农业经济基本处在“粮猪型”结构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形态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大部分区县缺乏有产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二产“短”,就是指工业经济严重“短腿”,工业化程度低。2004年库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62.83亿元,仅占全市的28.3%,人均工业增加值1820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61.7%。2005年库区规模以上企业仅有799家。
三产“虚”,主要指第三产业整体空虚,商贸流通不活。2004年,库区实现三产增加值306.88亿元,仅占全市的29.1%,库区特别是腹心地区大多数区县没有大型商贸骨干企业,多数是沿街路边的中小商店和零星摊点,且经营不景气,收入水平低。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库区产业空虚问题的核心是二、三产业空虚。库区15个淹没区县的幅员面积和人口均占全市一半左右,而工业增加值只占全市32%,三产增加值只占30%,1/2的面积和人口,只有不到1/3的二产和三产,差距是很大的。这表明,库区产业空虚问题集中反映在城镇,症结在于工业“短腿”、三产“空虚”。因此,沿长江而上,座座新城拔地而起,然而在不少新城,虽然门面众多,但生意清淡,原因就在于“只有风景线,缺少生产线”。
与产业空虚的严峻形势相比,就业难特别是城镇移民的就业形势同样异常严峻。据统计,2005年底,库区15个移民重点区县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3%,统计调查失业率为12.8%,统计调查失业率在10%以上的区县有8个。由于就业难,库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高达53.4万人。今后几年,每年还将新增城镇劳动力13.2万人,而按照现在的产业发展水平预计,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只有约11.7万个,这意味着每年还将增加城镇未就业人员1.5万人。由此可见,库区移民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在市委二届九次全会上,市委明确提出要把三峡库区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库区”。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把解决产业虚和就业难这两大带全局性的根本问题,作为建设新库区的两大抓手。
三产联动抓产业
针对库区产业“弱”、“短”、“虚”的现状,解决之道就是三产联动,围绕“优”、“强”、“活”字做文章。
农业要由“弱”变“优”。充分抓住建设新农村的契机,依托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群,走集团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发展路子。针对农产品加工业“散、小、弱、乱”的状况,要大力整合“名、特、优”产品加工能力,把“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忠县橙汁”等有库区特色的名优特新农产品产业做优做大。各区县一定要摒弃地方本位思想,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得”等观念,在扶持区域化龙头企业上通力协作,共同打造在全市、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公司、大品牌。
工业要由“短”变“强”。当务之急是库区各区县必须尽快走出无序竞争的泥淖,加强区域分工和协作。其中,沿长江而上,涪陵以上区县(市),应利用区位优势,主动承接主城区产业辐射和转移,加强与主城区大企业的协作配套,重点发展壮大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业和环保等产业,建成现代产业基地和三峡库区工业增长极;涪陵至万州之间的区县,可以利用相对富集的岩盐、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着力抓好盐气化工、纺织服装、绿色食品加工业、建材等优势资源加工转化型产业以及现代物流业和机械加工制造业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万州以下区县,应大力发展煤电能源等矿产资源加工业,尽快培植一批具有竞争活力的企业和产业。
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要由“虚”变“活”。库区各区县(市)都要大打“长江牌”和“三峡牌”,尤其要做大、做强旅游业。比如,长江号称黄金水道,蕴藏着丰富的商机,要紧紧依托深水港优势加快发展临港产业。如长江上的滚装船已发展成一项大产业,目前从事这一产业的人员已达到两万余人,年产值10多亿元。发展旅游业,就必须打好“三峡牌”,打“三峡牌”要突出“新三峡”,立足“大三峡”,把三峡库区打造成为集生态效益、文化展示、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全国规模最大的精品旅游黄金走廊。
多管齐下抓就业
把劳务经济作为“第一经济”,打好“三峡劳务”牌。三峡库区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是打好“三峡劳务”牌的基础。库区各级政府要按照市场运作机制,采取政府组织、中介介绍、职校推荐、驻外企业带动、劳务能人带领、驻外机构联络等多种方式,有组织地开展劳动力输出,同时引导和支持农民工利用血缘、人缘、地缘关系,更多地转移劳动力。除了盯准国内市场外,还要盯住海外市场,让移民飘洋过海挣外汇。
积极开展劳务培训,大力提高库区劳动力素质。据有关数据统计,在外出务工农民中,受过培训的比未培训的不但就业机会多,而且月平均工资高出数百元。因此大力加强移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十分重要,要整合移民、劳动、扶贫、教育等各类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和管理方式,推广“校企联合”、“定单培训”等模式,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
鼓励全市各类企业吸纳城镇移民就业。要积极利用我市主城区制造业、服务业等集中的优势,鼓励更多的企业招用库区城镇移民。
积极倡导移民自主创业。引导移民破除“铁饭碗”意识,转变就业观念,选择弹性就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鼓励和支持移民以多种方式实现自谋职业。
总之,发展库区产业,最重要的是惠及移民;惠及移民,最关键的是解决移民就业。产业和就业,这两大根本性问题是相生相伴的,两者之间有着很强的逻辑连贯性。因此,只要我们紧紧抓住了产业和就业这两大抓手,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二届九次全会精神,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库区就一定能呈现在世界面前。
(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三峡库区综合发展研究所所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31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