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点建设新农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 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包含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最早提出“新农村建设”概念的林毅夫说过,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庄建设,并指出新农村建设只有建立在提高农民收入之上,其他的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等等才可能实现。管仲也说过一句话,叫做“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诚哉斯言。
如果说新村庄建设是注重“外”在面貌,只是一种“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那么新农村建设则是表里如一、“内”与“外”兼修的惠民工程、实事工程。江苏省从一开始便抓住了“生产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核心。因为只有在生产发展的前提下,农民的收入水平才可能提高,生活才可能宽裕,加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目标建设,也就有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来看,截至2009年,江苏省已有华西村等100个村被授予“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
江苏省结合自身“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既定目标,在2006年6月编制出《江苏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规划纲要》,随后还制定出新农村建设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展开:在生产发展方面,包括农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农业生产方面的六项指标;在生活宽裕方面,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恩格尔系数等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指标及农民社会信息化、居住等方面的指标;在乡风文明方面,包括教育、文化、卫生三项主要指标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指标;在村容整洁方面,包括农民生活环境质量指数及一些道路、水利、绿化等方面的指标;在管理民主方面,针对村务民主列了一个综合指数,包括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理财、民主决策等方面。对照这一指标体系,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就“十一五”以来我省新农村建设中的成就作一番回顾。
――在生产发展方面。统计资料显示,江苏省在2006年时乡村人口绝对量为3631.31万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1545.01亿元,到2009年,乡村人口绝对量为3429.68万人,而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则为2261.86亿元。从统计上看,农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比较大,一方面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城镇化的推进,江苏省这几年来的乡村人口绝对量呈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第一产业生产总值随着规模高效、特色生态等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而增长较快。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最直接证据。在推动农村生产发展上,江苏省一直不遗余力,2007年就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攻方向,在“十一五”期末之际,还把2010年作为“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年”,现代农业业已成为江苏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主要抓手。就现代农业而言,“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报道,截至2009年底,江苏省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87万亩,其中设施农业121万亩,高效农业面积超过2400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3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全年列入考核的18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增幅均在15%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累计入社农户达541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36%,农民合作社带动的农户比例、农民合作社登记的成员数和出资额均居全国第一。
――在生活宽裕方面。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813元,到2009年则为8004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1%。另据省统计局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一季度,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377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17元,增长12.4%,增速比2009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009年为45.24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4.44平方米。2009年,江苏省南中北恩格尔系数均有所下降,苏南地区为35.5%,苏中地区37.4%,苏北地区40%,农民更有能力进行除食品以外的消费了。在电话通信消费方面,2006年时江苏省农村固定电话用户为998.37万户,到2009年为968.05万户,减少约30多万户,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村中使用移动电话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使用移动电话的支出要高于使用固定电话的支出,农民只有“生活宽裕”了才会有这样的选择。另外,随着农村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农民选择用网络进行通讯与交流的机率越来越大。据报道,2009年,江苏省已实现自然村100%通宽带,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自然村“村村通宽带”的省份,全省农村每个聚居20户以上居民的自然村落都具备宽带上网能力。
――在乡风文明方面。江苏省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近年来定期举办全省农民运动会、农民体育节及各种单项赛事活动,有力推动了农民体育事业的发展,强身健体的文明新风在全省广大的农村蔚然形成。据报道,江苏省80%的乡镇都健全了农民体协组织,各个市县已经建成完善了农民体育组织网络,各地都会在农闲时节、重大节假日组织各式各样的农民体育运动,给农民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如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工程,不断提供给农民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到2010年,江苏全省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农家书屋”达1.5万余家,约占全国总量1/3,“农家书屋”公共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如泰州市的孝化村因其敬老爱幼的淳善村风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泰州市文明村”。江苏省从2006年起就积极实施“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既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增长了农民的科学知识,也陶冶了农民的情操。又如,沛县农林局近年来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截至2009年,已培训6.49万农村实用型人才。灌南县农民油画作品还入选了建国60周年收藏品。另外,在江苏省第五届农民美术书法大赛作品展上,许多作品展现了新农民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村容整洁方面。“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开展了“六清六建”试点工程,目标是重点建设一批乡村风情浓郁、生态环境优良、生产生活便利的典型示范村,引导全省镇村规划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具体内容是:清理垃圾,建立垃圾管理制度;清理粪便,建立人畜粪便管理制度;清理秸秆,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制度;清理河道,建立水面管护制度;清理工业污染源,建立稳定达标制度;清理乱搭乱建,建立村庄容貌管理制度。如在整个丹阳市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被作为改善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条件的重要抓手,全市各镇、村因地制宜,形成了镇、村主导型、园区推动型、村企共建型和项目带动型等多种推进模式,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又如海安县是全国知名的畜禽养殖大县,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大约有200万吨,环境承载压力十分巨大。为此,从2008年下半年起,海安在全县推行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方法,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海安县在实践中探索出的这套“农户蓄积、专业处理、综合利用、跟踪管理”模式,将农村畜禽养殖发展与畜禽粪便污染治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彻底解决了当地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大难题。2010年,江苏省政府继续将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列入省政府六件实事工程,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2亿元,支持建设农村户用沼气8万处。
――在管理民主方面。江苏省进行了许多的探索,并积极进行了实践。如华西村坚持把村务管理的参与权交给村民,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党员议事会制度、村务质询制度、意见反馈制度、监督整改制度,在村务管理上做到了工作运行规范,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和形式规范,公开时间规范,广泛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沛县鹿楼镇建立“村情发言人”制度,定期发布解决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办法,通报村里重大事情及解决矛盾的措施、最新便民利民的工作思路等;沛县河口镇在18个村委会统一制作了村务公开栏,基本形成了“村务公开让民知,村里事务让民管,村里工作让民审,重大事项让民议”的民主管理体系。泰州市积极创新村级民主监督形式,建立“村民直评村官”机制,到2010年,泰州四市两区已有400多个村近3000名村干部接受了群众的直评,村民参与率达93%。这些探索,为江苏“十一五”新农村建设积累了财富,也为“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再谱新篇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9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