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产业导向 提升国际竞争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江苏省商务厅调研组
靖江市是我省苏中地区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县级市,市委、市政府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不断提升靖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2009年靖江市进出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为19.5亿美元、16.6亿美元,在全省县级市中排名分列第8、第7位,居苏中地区首位。实际利用外资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3.3%,实际利用外资额在全省县级市中排名第11位。
一、由项目招商转向产业招商,推动链式发展
早在2004年,靖江市就转变招商理念,逐步从项目招商转向产业招商。一是以产业规划确定招商方向。委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性机构对靖江市的基础设施、产业基础、产业发展前景进行综合论证。根据靖江的发展特点,挑选出适合靖江发展的船舶、粮油加工、木材加工等三大支柱产业,研究制定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规划。二是以产业研究推动产业招商。将产业发展论坛与招商结合起来,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靖江多次举办船舶高层发展论坛、全年小麦年会等全国性的产业发展论坛,研究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发展,努力扩大靖江在相关产业界的影响,大力推介三大支柱产业的相关项目,特别是高端环节的项目。目前靖江市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船舶产业高层发展论坛,吸引了格林动力、安泰动力等一大批电机、锅炉、柴油机等船舶配套企业的入驻。三是以链式招商促进产业延伸。招商工作以发展支柱产业及其配套产业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完善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开展,鼓励外商投资靖江支柱产业及其配套行业。如靖江的木材产业在招商过程中,就提出前物流港区、中交易区、后加工区的产业链招商模式,现已有15家企业签约,其中1/3是外资企业。目前靖江单月进口木材20亿立方以上,位居世界第一。
通过将产业规划、产业发展论坛与产业招商结合起来,最终成功实现良性互动。船舶产业已从当年的只有两三家中小规模的造船企业发展到如今的以新世纪造船、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和东方重工等为代表的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船舶产业集群,有100多家专业配套的骨干企业,船用锅炉、船用电机、锚链等已进入世界船舶制造业配套供应链。2009年,靖江船舶产业集群占据江苏36%、全国11.1%的市场份额。其中新世纪造船集团和新扬子造船公司2009年实现产值分别超过177亿元和86亿元,两大企业的效益指标位于全国最前列。粮油加工产业正快速形成,以扬子江粮食物流中心、龙威粮油等为代表的粮油加工产业初具维形。以万林木业为代表的木业建材产业发展迅速,目前万林木业拥有2个2万吨级、1个1万吨级码头。
二、以高端嫁接为途径,发挥大企业的核心辐射效应
规模企业是产业发展的“领头雁”,是产业竞争力的代表。产业链中规模企业的技术水平决定产业的技术水平,规模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产业的竞争力,产业链中规模企业的做大做强是产业招商的关键。靖江以规模企业为内核,通过上下延伸、左右配套,在吸纳和扩散中放大产业效应。一是在高端嫁接中提升核心企业的竞争力。当前,外资企业“独资化”倾向日益明显,同时,跨国公司通过各子公司间的上下游贸易活动强化了对核心技术的控制,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和扩散效应受到抑制。在这样的背景下,靖江创新传统规模企业改造升级的途径和方式,积极引导重点骨干企业发挥优势,主动寻求与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合资合作,做到外资瞄准“500强”,内资盯住“中字头”,以资本为纽带,通过高端环节招商引资,放大技术溢出效应,实现技术和管理的高端嫁接,大力提升传统规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江电机通过引进富士通已变成国内最先进的电机生产基地,三马起重机借助芬兰科尼顺利成为国内最大的起重机制造商,宝骊通过与德国国林的合作变成了国内最大的叉车基地。截至2009年底,靖江已顺利实现8家企业的高端嫁接。二是在境外上市中提升企业的国际经营能力。境外上市不仅仅是一个资本募集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将企业推上国际市场大舞台的过程。这有助于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国际知名度。靖江市专门成立“上市领导小组”和“上市办”,实行常委分工挂钩责任制,进行“保姆式”的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上市中的难题,大力推动规模企业境外上市、返回投资。目前,靖江已有4家企业在香港和新加坡上市,共募集资金约100亿元人民币,新时代造船正积极筹备上市,估计筹资将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海外上市募集的资金,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提档升级。新扬子用海外募集的60亿元资金新上了两条生产线,还并购了上海的一家船舶设计研究院,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经营能力。三是在开拓国际市场中扩大产业规模。国际市场是经济发展的试金石,是检验经济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国际市场份额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产业未来发展的快慢。2009年,在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的形势下,靖江市坚持宁让利润、不让市场,充分利用产业链完整等优势,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外贸增长。2009年,船舶产业规模56.2亿美元,外销比例80%,其中仅江苏新时代造船一家企业进出口额就高达约12亿美元,占靖江市进出口总额的61.9%。
三、创新园区合作,形成产业集聚和整合新机制
产业集聚有利于形成企业集群、发展规模经济,同时,协作半径的减小,也有利于集聚区内的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动集约化发展。但是在县域范围内,受现有乡镇体制的限制,产业集聚往往表现为以乡镇为主导、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发展模式,这种在乡镇体制下“各自为政”的小集聚,一定程度上反而削弱了整体县域经济的产业集聚功能。如何处理县(市)开发区与乡镇工业园区的关系,一直是县域产业集聚的一个较大难题。靖江市在利益共享机制的引导下,通过推进园区间多种方式的合作,形成了有效的产业集聚和整合机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跨江联动开发。靖江与江阴两市跨江联合投资开发的江阴一靖江工业园区迈开了我省跨江联动发展的第一步。靖江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江阴不求所在、但求所有,双方充分发挥江阴的机制与资本优势,以及靖江的土地与劳动力优势,走双赢之路。两地按9:1的比例共同出资建设,并且10年内,两市都不从园区提取投资收益,收益全部留在园区内滚动发展。目前,园区已引进各类项目近50个,其中超亿美元项目15个,吸引外资超过32亿美元,初步建成了以船舶、机电、特种冶金、物流为主导,具有临江产业特色的制造业基地。园区在金融危机中主动转身,积极调优产业结构,优化开发功能,引进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等新兴产业项目5个,总投资达6.4亿美元。2009年,实现工商销售收入310.05亿元,同比增长53.87%,实现财政收入7.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7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0.3%和49.2%,完成工业投入20.09亿元,完
成工商登记注册外资1.5亿美元,完成到帐外资1.05亿美元。二是市镇联动飞地开发。靖江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了《靖江市空间布局规划》,撤销所有乡镇工业园区,实行“市镇联动”,把全市所有的招商引资项目全部集中到靖江经济开发区和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两个省级开发区以及四个工业园区,实行集中布局、集中建设、集中开发、集中发展。各乡镇可以根据招引项目的投资额度,在开发区设立区中园、园中园、区中村,在财税分成和业绩考核上分别实行不同的标准。“市镇联动”实施以来,园区共引进联动项目135个,计划总投资110亿元,产业集中度达72%,开发区的建设实现了新突破。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靖江市的开发区建设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以靖江经济开发区为例,2009年该开发区分别进入了全省省级开发区中的实际到帐外资前20强和出口前30强之列。
四、发挥临港优势,优化产业环境
产业环境的构建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区位条件,另一方面是产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产业配套能力。依托区位条件,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强化招商引资,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条,就能形成产业环境优化的累积效应。围绕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靖江依托拥有港口的比较优势,深入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以沿江开发为突破口,积极呼应产业开发,逐步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一是完善集疏运功能。靖江坚持在利用外资中不断优化环境,在优化产业环境中促进利用外资,以建设亿吨大港为目标,加快港口基础建设,不断营造良好的临港产业环境。近三年,靖江港口基础建设累计利用外资0.82亿美元。建成各类码头泊位45个,其中万吨级泊位34个,港口吞吐量达4852万吨。通过沿江高等级公路一期工程等一批新建、改造道路竣工,构建“三横十四纵”路网,建设港区铁路专线,调整港区水系,拓宽疏浚一批河段,打造水路、公路、铁路一体化的疏港体系,港口疏港通道不断完善。同时,靖江积极理顺港口管理体制,顺利通过国家一级开放口岸验收,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良好的临港产业环境。二是完善港口服务功能。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靖江还注重港口服务功能的同步配套。通过设立港口事务局,建成口岸联检大楼,向上争取设立海事、边防驻靖机构,建设电子口岸,实行通关一站式网络服务,进一步加强港口口岸管理,推动港口资源优化整合。围绕打造“江苏重要物流基地”的目标,靖江不断加大港口商贸物流开发力度,加快集聚储运加工、商贸等临港配套服务企业,促进储、运、销行业互动。同时,加强港际互动合作,抢抓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机遇,加强与重庆等上游港口沟通衔接,积极拓展江海换装、江河换装业务,全面增强了靖江港综合竞争力。三是完善投融资功能。坚持“资源变资产”的市场化运作思路,健全多元投入机制,以投融资公司为主体,通过资产注入、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增强融资能力,组建港口、新港城等投融资公司,拓展外资、民资参与港口、园区建设的领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同时,进一步加大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南京分行的对接力度,组建靖江嘉信担保有限公司,为全市中小型出口企业提供担保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截至2010年3月,已累计为14家企业提供担保。担保金额高达2.13亿元。
此外,靖江还在提高行政服务水平上下功夫,树立“服务是第一品牌”意识。深入开展行政效能建设,落实服务承诺制、行政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推行企业“直通车”服务,实行一站式受理、保姆式代办、并联式审批,从服务理念、效率、质量、功能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人性化服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9904.htm